湖北省秭歸縣實驗小學 王 瓊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人之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時養(yǎng)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該特別注意習慣的養(yǎng)成。”而能夠養(yǎng)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有賴于老師的悉心引導、培養(yǎng)和點滴積累。對小學生而言,作為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守時的好習慣,對于一些時間觀念差、時間意識淡薄的孩子,培養(yǎng)他們守時的好習慣就尤為重要。那么,怎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習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作為學生成長之路的引路人——老師,要引導孩子從小就在腦海里形成“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意識,從小明白“時間就是金錢”“珍惜時間就是珍愛生命”的道理,明確應該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做好該做的事,提高學習做事效率。知道應該按時上學,不遲到,知道在規(guī)定的時間高效率地完成應該做好的事情,知道守時就是守信。在學生明確要求后,就應引導督促學生從平常的生活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地落實到行動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所以要求一旦提出,就應嚴格施行,毫不退讓,決不輕易改變,提出了要求還要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可以讓他們通過自己講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說明守時的重要性。當學生品嘗到在一定的時間里高效率地完成一件事而帶來的喜悅后,一定會堅持不懈地嚴格要求自己。
在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守時的良好習慣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認為可以這樣做:
要引導學生認識養(yǎng)成守時良好習慣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班會、晨會、語文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分析同齡學生的案例等各種方式來進行,以身邊的鮮活的事例使他們切身感受到不守時而產生不良后果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以恰到好處地引用名人事例激勵學生,老師不妨給孩子講魯迅十三歲讀私塾時刻“早”字的故事激勵孩子……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縱觀古今,有成就的杰出人物都有受用一生的好習慣,用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一定會事半功倍。眾多周知李嘉誠很守時,他怎么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守時?原來是他把表撥快十分鐘。即使有時因特殊的事情耽擱,他寧可不吃早飯,也不遲到。因此,可以用這樣的小竅門引導孩子不妨試一試,讓學生明白,守時就是守信,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
當學生在養(yǎng)成好習慣的初期,還要通過及時鼓勵來進一步強化。鼓勵的方法很多,贊賞的語言,慈母般的擁抱,精美的小獎品……鼓勵的內容要具體,我們鼓勵的是孩子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是他們一諾千金所付出的努力和揮灑的汗水。只要方法得當,我們不必吝嗇夸獎,如經(jīng)常對孩子說:“這樣做很好……”“你今天有進步了……”只肯定一兩次是不夠的,要經(jīng)??隙?,使孩子的小閃光點形成大光圈。
培養(yǎng)孩子守時的好習慣,老師要做守時的榜樣,營造良好的氛圍,老師和孩子不妨做個決定,相互監(jiān)督,不管是誰,沒有遵守時間,都要受到小懲罰。
老師把心靈蹲下來,和孩子真誠交流,能促進好習慣的養(yǎng)成。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老師要想方設法和孩子多交流、常溝通 。老師注意營造良好的、和諧的談話氛圍和孩子真誠溝通。比如近段時間學生做什么事情都能守時,老師可讓學生說說養(yǎng)成這種好習慣所帶來的快樂和感受,告訴老師養(yǎng)成這種好習慣的秘訣;還可讓學生談談班級里的學生不守時而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不良后果,老師要和孩子平等對話共同分析這些不好習慣所帶來的危害,商量彌補措施,引導學生在這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養(yǎng)成好習慣。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充滿希望的時期,因此,老師們一定要引導孩子真正懂得時間的寶貴,學會遵守時間、利用時間,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做事的效率,做駕馭時間的主人。明白守時是走向成功的砝碼,并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虛度少年時光,做一個惜時如命的人,充實地度過小學階段,為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