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太生
“箋”(jiān),本指狹條形小竹片。此處為古時用以題詠或?qū)懶诺?、小而華貴的紙張。
所謂“梅花箋”,簡單來說,就是印有梅花的精美的信紙。
信紙精致的年代,有泥金冰紋的梅花箋。二三梅枝,紙上疏疏弄清影,梅花箋落墨,便暈而生煙,逸散清雅之氣,如風(fēng)送落梅香,一陣香壓一陣香。
梅花箋落筆,適宜寫些什么?在我看來,不必寫上大吉大利,空泛蒼白的語句,或者其他勵志語言。紙箋上畫梅花,白梅、紅梅、粉梅、紫梅……花團簇簇,重重疊疊。梅花畫在信箋上,把整張紙都染香透了,然后再坐下來,屏聲靜氣,提筆寫畫點什么。
點一條魚,用淡墨勾,魚便游在梅花疏影中,嘴巴翕合,便是微涼春水中叼一瓣落紅梅花。魚樂,人也樂;描一溜遠山,人若站在一株梅樹叢中??瓷接忻窐渥鲆r托,遠山不遠,就在北窗外,遠山爬在梅樹之上;畫美人,美人住在梅花中。南北朝時,壽陽公主天生美貌,有一天她在宮里玩累了,躺臥于宮殿檐下,其時恰逢梅枝盛開,一陣風(fēng)吹過,幾瓣梅花落在公主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得一奇妝,就像詩人偶得佳句,從此將“梅花妝”貼在前額,被襯得更加嫵媚;著一葉楊柳船,船、柳雅致。垂柳是柔軟的,水是柔軟的,船亦是柔軟的。柔軟的紙箋上,一葉扁舟,老柳細枝,絲線如簾,有一人斜倚船上,他要去哪兒?
梅花箋應(yīng)記梅花事。南宋詩人楊萬里在他的《普明寺見梅》中寫道:“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見僧窗一兩枝。猶喜相看那恨晚,故應(yīng)更好半開時。今冬不雪何關(guān)事,作伴孤芳卻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獨,慰存無酒且新詩?!痹娙擞X得梅花“半開時”最好,空山寂靜,一人正好觀賞。
梅花箋上畫白菜,民以食為天。這棵肥碩的大白菜幫助人度過寒冬,在北方貯存于地窖,在南方置于墻角。人們喜歡它不高不貴,易于搭配,內(nèi)斂親切,葉片具有平民的光澤,溫貧老暖,適宜入畫;梅花箋上作茶肆,茶水潑了一桌子。茶肆的一角有兩個人在喝茶,白瓷杯子里冒著熱氣,咧開大嘴吃翡翠燒賣、筍肉包子;梅花箋上添雞雛,紙上聞清聲。小雞雛,一團黃澄澄的小絨球,茅草枯藤下,四處滾動,“啾啾”爭食,鄉(xiāng)下庭院破岑寂。梅花箋上濡豌豆,蝴蝶飛過豌豆花。野豌豆,在古代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薇?!对娊?jīng)》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說的是野豌豆。梅花箋上畫山野樵夫,一山一村一樵夫,人立風(fēng)中。雖然一人如豆,做的事也渺小瑣碎,但人的內(nèi)力和張力,如一扇門,是向外開啟的,一聲吆喝能將一張畫紙撐滿。
信紙柔軟的年代,言簡意賅。紙箋寫著從前雅事,過去的老情分,老交情。
郭旺啟摘自《石家莊日報》
第二段,作者自問自答,明確了梅花箋上究竟更適宜畫什么。大俗大雅均不合適,唯有“真性情”與梅花最配。
為什么一定是“梅花妝”才這般嫵媚動人?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fā)現(xiàn):梅花花開有三個階段。
開始時,欲藏還露,脈脈含羞;然后大大綻放、滿樹飄香;最后“梅落忽現(xiàn)芽透,盼冬走,迎春芬芳奏”。是不是與美人之“美”有所相通?
在作者看來,不論是“接地氣”的大白菜、角落里的茶肆、“啾啾”的小雞雛還是渺小的野豌豆、不起眼的山野樵夫都是最宜畫入梅花箋上的題材。雖然樸素,但最真淳。
總結(jié)
木心先生曾有詩云:“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p>
當(dāng)今凡事求快,路上那些行色匆匆的人里都有我們自己?!懊芬皂崉伲愿窀摺?,愿多年以后的我們都成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特約教師:山東省青島國開中學(xué)高中部 辛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