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說理的小文,源于朋友的不冷不熱。
一直以來,我都秉承這樣一個理念:自己寫的書,不應(yīng)該拿去送人。想看你的書,人家自然會去買。送給人家,因為沒花錢,人家肯定不會珍惜。送書,和當(dāng)下的簽售一樣,都是讓寫作者尷尬的事。
正因如此,我的書極少送人,但她是一個例外。
她住在遍地荷花開的小城,距離我生活的城市很近。我寫的書,她都買來收藏在柜子里,閑來翻翻,用文字觸動友情的溫度。在第十本書上市后,我主動發(fā)信息給她,承諾當(dāng)面送書,但是,一晃兩年多過去,要不她沒空,要不我很忙,一直沒找到見面的機(jī)會。
每每想到這事,都感覺有些人隔萬里,也能見面;有些人走到對面,也不能相見。順此思考,能見面的,都覺得順路;不愿相見,就是不愿意繞路。于是,“順路繞路”的主題,像電視里孫悟空橫空出世那樣,在腦海里閃現(xiàn)。
這篇小文的主旨簡潔明了:“情感世界的路,縱有千萬條,歸根結(jié)底只有兩條:順路和繞路?!贝死硇迈r,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說理作文,首先要做到的是理要新,然后再去給這個理找能夠承載的實物,也就是故事。不是說小故事里就一定有大道理,但所有的深刻道理都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傳播出去。
說理作文,有一條寫作鐵律:擺事實,講道理。所謂的“事實”,如果能用上吸引人的故事會更好。
寫這篇小文的時候,我從順路和繞路兩方面來講故事,特別選取了具有矛盾沖突的對立故事——明明順路卻成了繞路,明明繞路反倒變得順路。在講完第一個送書故事后,分別寫了兒時送別、千里訪友、舊友拒見三個故事來佐證本文的主旨。寓理于事,理會更生動、更形象,如果理像故事一樣,趣味無窮,那就更容易讓讀者接受了。
這有賴于在生活中做個有趣的人。
總而言之,寫作要新,才能讓讀者愿意讀;寫作更要有趣,才能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