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清人顧仲寫過一本《養(yǎng)小錄》,記述各類清淡飲食、清甜小吃的烹飪與制做方法,是一本紙頁泛黃的古代菜譜。
何為“養(yǎng)小”?顧仲在書中只字未提,他相信讀者的眼力與智商,讓人去查閱考證,或者費心思去想。
這樣就想到孟子曾對他的學生說過的一句話,“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yǎng)小以失大也”,孟子輕視煮飯做菜這類一地雞毛的家務瑣事,認為只曉得吃吃喝喝的人,被人瞧不起,是因為他護養(yǎng)了小的部分而失去了大的部分。言外之意,是說人在滿足生活需要之外,還當有精神追求。一味地只專注于味蕾之歡的人,養(yǎng)小而失大。
顧仲當然知道孟老前輩的話,但他喜歡煲湯做菜,沒有辦法呀,情難自禁。人家早在二百年前就有養(yǎng)生意識了,老本行是行醫(yī)。他覺得只有吃好喝好,才有干活、做事、創(chuàng)業(yè)的本錢,養(yǎng)小就養(yǎng)小吧,大事從小事做起,他干脆把吃吃喝喝之類的小事寫成一本書,邊學習邊實踐,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橙糕,喝著親手熬的暗香湯,口中妙味奔突,鼻翼掠過一縷清香,心中暗暗竊喜。
養(yǎng)小之事,就是下廚房,劈柴炒菜,一心一意做好吃的,心無旁騖。顧仲有幾十個招牌菜,諸如,熏豆腐、頂酥餅、鯽魚羹……這要是放在現(xiàn)在,開個小飯館,兼顧配送外賣,肯定大發(fā)。
養(yǎng)小,或許是搗鼓些小玩意、小喜好,貪圖些小怡情、小安逸、小意趣,而且還沉浸其中,自覺美好。
衣食住行,尋常百姓每天所做的事是“養(yǎng)小”。
我曾養(yǎng)一小龜,搬家時,人走屋空,一回頭,見小龜還留在窗臺上的小盆里,心中舍不得,趕緊將它帶走。
小龜當初買回來逗小孩玩的,給它喂食,米粒、肉食,一概不吃。它白天匍伏在那兒一動不動,到了深夜,兩只爪子,嘎吱嘎吱磨蹭盆壁。有天夜里,小龜頂翻扣在盆上的蓋子跑了,跑了十幾天后,不知從哪兒跑出來,趴客廳里。小龜就這樣一直不進食,賣龜?shù)娜苏f,不吃沒事,一旦它開過口,就要定時喂了。有天中午,愛人將瘦肉切碎,放在盆里,人走后,隔一會兒,偷偷觀察它。它兩只小爪子,攥著肉,開始撕咬,一口、一口……再去看時,肉已吃光。
養(yǎng)小,不外乎是養(yǎng)小動物,其中有小樂趣,它和顧仲喜歡做菜,異曲同工。
喜歡做菜的文人,筆下活色生香,文從小處著手,親切,接地氣,有生活煙火味。
汪曾祺飯桌上的菜,有些是他親手做的。比如,燙干絲、燒小蘿卜、塞肉回鍋油條等。他說,“拌薺菜、拌菠菜。薺菜焯熟切碎,香干切米粒大,與薺菜同拌,在盤中用手摶成寶塔狀。塔頂放泡好的海米,上堆姜米、蒜米?!?/p>
王世襄也喜歡做菜。他從前在京城經(jīng)常騎輛破自行車,車后架上綁著大小鍋具,他到朋友家中去做菜。
汪、王,兩老頭兒,說來說去,其實都喜愛“養(yǎng)小”。
“養(yǎng)小”養(yǎng)的是小閑情、真品位。從前,隱居在江南園林中的人,他們在水榭花池里養(yǎng)紅魚,讓眼睛跟著魚尾巴轉(zhuǎn);壘石疊假山,讓園子里添幾分山林煙嵐之氣;紅木案幾上,擺幾盆微縮盆景,片石有山的紋路,靈動雅致……這些都算是養(yǎng)小。
許多人,年輕時,曾有大志向,夢想成大事,創(chuàng)大業(yè)。經(jīng)歷過許多事情,取得過很多成功,遭遇過失敗。到了中年,慢慢沉淀下來,喜歡養(yǎng)養(yǎng)花,種種草,摩挲小古董、小石頭,釣魚,做菜,關(guān)注到這些細小而充滿意趣的小事上來,人生繞了一圈,他又回到“養(yǎng)小”。
(編輯 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