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方儀
孔子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其中《詩》就是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意思就是,不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就無法發(fā)表言論。這在現(xiàn)代人看來幾乎荒誕不經(jīng),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讀過《詩經(jīng)》,卻依然能夠自由地發(fā)表言論,這難道是孔子妄言了嗎?其實(shí)不然。這是因?yàn)樗幍臅r(shí)代不同,《詩經(jīng)》最初并非作為純文學(xué)作品出現(xiàn)的,相反,它有具體的使用場合。詩的采集,是有意識為政教服務(wù)的。這一點(diǎn),也體現(xiàn)在《左傳》對《詩經(jīng)》的引用中。以下將具體分析《左傳》引《詩》的各種形式。
一、用于外交辭令,以詩代言表達(dá)己意
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wèi)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蔽淖淤x《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這段記載是說,魯文公十三年,到晉國朝見。衛(wèi)成公在沓地會見文公,請求魯文公到晉國代其向晉國示好。魯文公返途中,鄭國的國君也求魯文公代其向晉國表示友好。魯文公都一一幫助他們。其中的對答幾乎都被詩句代替了,如果讀者不明白文中幾首詩的內(nèi)容和含義,就不能理解他們的對話。鄭國的大夫子家在宴會上賦誦《詩經(jīng)》中的《鴻雁》,即以詩中的鰥寡來比喻鄭,希望得到魯國、晉國這樣的大國的同情和支持。隨同魯文公出訪的季文子當(dāng)時(shí)在席上說:“我們的國君處境也與你們差不多?!奔疚淖永收b了《詩經(jīng)》中的另一首詩《四月》。其意思是“我們出差在外的行人,已經(jīng)超過了預(yù)計(jì)的時(shí)間了,現(xiàn)在急于思?xì)w”。這就是以詩代言,有拒絕鄭國的意思。鄭國大夫子家緊接著又賦《詩經(jīng)》中《載馳》之第四章,表明小國急切希望大國予以救助。魯國大夫季文子則賦《詩經(jīng)》中《采薇》第四章。表達(dá)的意思是,答應(yīng)鄭國的請求,再返晉為鄭國奔波。
《左傳》中像這種以詩代言的外交辭令出現(xiàn)了多次,這是《詩經(jīng)》政治實(shí)用價(jià)值的最主要體現(xiàn)。
二、引《詩》以論史實(shí)
歸納下來主要出自三類人之口。
(一)史實(shí)中人物的引用
僖公二十二年篇:富辰言于王曰:“請召大叔?!对姟吩唬簠f(xié)比其鄰,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協(xié),焉能怨諸侯之不睦?”王說。王子帶自齊復(fù)歸于京師,王召之也。
此段意思是,富辰對周襄王說:“請您把太叔找回來?!对姟氛f:和他的鄰居親近融洽,姻親才能友好。兄弟間不融洽,怎么能怪諸侯之間不和睦?”周襄王聽了很高興。王子帶從齊國回到京師,是周襄王把他召回的。
(二)作者引用評價(jià)史實(shí),多以“君子曰”的形式出現(xiàn)
桓公十二年篇:君子曰:“茍信不繼,盟無益也。《詩》云: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無信也?!?/p>
君子說:“如果信用跟不上,結(jié)盟便沒有什么好處?!对姟氛f:君子多次結(jié)盟,反而使動亂滋長。都是說沒有信用的結(jié)果?!?/p>
(三)作者使用孔子的言論,而孔子言論中有對《詩經(jīng)》的引用
僖公二十年篇:隨以漢東諸侯叛楚。冬,……取成而還。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p>
三、《左傳》載有《詩經(jīng)》部分篇章的寫作緣由
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大致意思是,秦穆公任好去世,用子車氏的三個(gè)兒子奄息、仲行、鍼虎殉葬,這三子都是秦國的賢良。國內(nèi)的人哀悼他們,為他們作《黃鳥》之詩。
由此可見,《黃鳥》一詩是秦國下層人民因懷念無辜殉葬的三位國之賢良而作,其中蘊(yùn)含的感情既有對三壯士的哀悼和惋惜,也有對統(tǒng)治者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的無比憤怒和強(qiáng)烈抗議。雖是一首抒情詩,卻是對現(xiàn)實(shí)政治的控訴。
四、《左傳·季札觀周樂》即對《詩經(jīng)》的系統(tǒng)評價(jià)
吳公子札來聘?!堄^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wèi)》,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wèi)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xì)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睘橹琛夺佟?,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xiǎn)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yuǎn)也?非令德之后,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懊涝?!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yuǎn)而不攜;遷而不淫,復(fù)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fèi),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fēng)平;節(jié)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圣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馬瑞辰說:“詩三百篇,未有不可入樂者?!币簿褪钦f《詩經(jīng)》最初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詞。所以季札對周樂的評論,實(shí)際上就是對《詩經(jīng)》的評價(jià)。他認(rèn)為政治的治亂會對音樂(文學(xué))發(fā)生影響,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音樂(文學(xué))去“考見得失”,“觀風(fēng)俗之盛衰”。因?yàn)檎蔚闹蝸y會影響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會反映到音樂(文學(xué))中來。所以季札能從《周南》、《召南》中聽出“勤而不怨”,《邶》、《鄘》、《衛(wèi)》中聽出“憂而不困”。同時(shí),音樂(文學(xué))對政治也有反作用??梢浴叭壕酉嗲写琛保ハ鄦l(fā);可以“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這顯然是把《詩經(jīng)》和政教結(jié)合起來了。
此外,據(jù)統(tǒng)計(jì)《左傳》上半部中引用提及《詩經(jīng)》約有80次,其中,《小雅》22次,《大雅》28次,《國風(fēng)》14次,《頌》12次,由此看出,《左傳》所引《詩》的篇章《雅》明顯多于《風(fēng)》。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yàn)椤堆拧分械脑娋浔取讹L(fēng)》中的更適于說理,但也說明了“賦詩言志”在貴族和士大夫之間廣為使用,因?yàn)檫@一階層的政治參與度相對平民和奴隸階層更高一些。這一點(diǎn)也反映出《詩經(jīng)》最初的政治實(shí)用價(jià)值。
參考文獻(xiàn)
[1]郭預(yù)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