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供借鑒。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0-0039-0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與成年人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時,還應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確保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教師應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格基礎。基于上述情況,教師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觀念,并將其與語文教育相結合,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這一點對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漢語言教育的相互結合,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還可培養(yǎng)其愛國情懷,而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關鍵的組成部分,在實踐過程中,閱讀不僅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開闊其視野。從心理層面考慮,還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提升其對生活的認識,從而使其更加積極、理性地面對困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閱讀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多樣化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明確學生的個體差異。另外,師生之間還應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任務,因材施教,以此確保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一味苛責,而要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耐心勸誡、良性溝通,以此拉近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深入挖掘教材內涵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并借助多樣化教學手段,層層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例如,在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這篇課文時,教師在正式講解之前,要從網上下載與之相關的音頻、視頻文件等,如《好漢歌》等。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播放該歌曲,創(chuàng)設趣味十足的教學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引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之后,教師需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林沖這一人物的性格,之后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講一講《水滸傳》中的經典故事。
(三)發(fā)現心理教育點進行隱性教育
語文學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通過語文知識中的豐富人文情感講授哲理,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閱讀材料或課文發(fā)現教育點,以小見大,通過課文中蘊含哲理的情節(jié)讓學生受到心靈上的啟發(fā),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僅僅存在于課堂上,還應當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貼近生活,在講授知識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舉行不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導。
通過這些不同的教學活動,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又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通過及時發(fā)現心理教育點的方式,開展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行為品質和思想道德水平。
(四)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正處于一個成長和變化的階段,很容易產生情緒化、沖動等情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確保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顯得十分重要。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文章內容,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帶領學生開展有效閱讀,全身心投入到閱讀中。如果發(fā)現學生有情緒不良的狀態(tài)時,可以讓學生朗讀一些有趣的、陽光開朗的小故事,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緩解自身情緒的波動。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徜徉在閱讀的海洋中,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豐富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通過閱讀釋放學習生活的壓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fā)展。
(五)通過閱讀巧妙地疏導學生心理壓力
1.在閱讀中進行心理疏導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挖掘教材中的積極內容,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學生建立起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堅強意識。對教材中具有堅強品質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應當多加引導,讓學生從文本閱讀中獲取足夠的內心力量和精神力量,遇到困難時能夠堅強面對。
2.在聆聽中進行心理疏導
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且認真聆聽學生的感悟,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在學生訴說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時,教師應當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自由的環(huán)境,能夠讓學生敞開心扉,與教師交流。教師要表現出對學生想法的尊重,以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及時疏導學生心理上的不良情緒,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健康上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是影響小學生未來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發(fā)現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利用教材內容和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曉夏.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