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灌南縣長江路小學 龐海霞
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我們如何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測驗”呢?于是,表現(xiàn)性評價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何謂表現(xiàn)性評價呢?它是在20世紀90年代,于美國興起的一種評價方式,是指“教師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環(huán)境中,運用先前獲得的知識解決某個新問題或創(chuàng)造某種東西,以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問題解決、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種復雜能力的發(fā)展狀況”。這一評價方式能夠有效“測驗”不同學段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狀況,以便教師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調整實踐活動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小學五年級學生小組能力測試任務單。任務一,制定班級“吉尼斯”活動認證規(guī)則;任務二,現(xiàn)場組織班級“吉尼斯”認證活動。
由此可見,表現(xiàn)性評價的核心要素就是任務的設計。除此以外,還要有評價的目標以及評分標準。這兩項也決定著表現(xiàn)性評價的最終效果。
1.目標序列化,體現(xiàn)層次性
在設計表現(xiàn)性評價目標的時候,一定要體現(xiàn)序列化。不同學段的學生應該達到怎樣的目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每一份表現(xiàn)性評價的目標都應當與本學段的培養(yǎng)目標相吻合。在具體的評價目標中,不能任意“拔高”或“降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
2.行為主體化,體現(xiàn)主動性
目標描述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每一項目標的確立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表現(xiàn)性評價不是學科性的考試,而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考查學生運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動詞可操作,體現(xiàn)實踐性
評價目標中的行為動詞一定是可以觀察、可以具體測量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體現(xiàn)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這些行為動詞一定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并知道怎樣去做。同時,這些行為動詞也要有具體的標準,可以進行量化,形成最終的結果。
1.創(chuàng)設情境,生活化
每一項任務的出現(xiàn)要有具體的情境,而不是“架空”的。這些情境其實就是“模擬”的生活場景。在生活實踐中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能力。學校要舉行一場趣味運動會;班級要進行吉尼斯認證活動;家庭要組織“一日游”……在這些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指向現(xiàn)實生活,指導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
2.任務簡單,易操作
任務單中出現(xiàn)的任務不宜過于復雜。小學階段的學生畢竟能力有限,結合學情,我們的每項任務都要簡單化,并且易于操作。當學生拿到任務單的時候,一看就該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并且有能力完成這些任務。我們的任務可以是需要合作完成的,如進行一次采訪、組織趣味運動會等;也可以是考查個人組織與規(guī)劃能力的,如制訂寒(暑)假生活計劃、個人讀書計劃等。
3.表述明確,易執(zhí)行
對于任務的描述,不必進行過多的贅述,只需用簡潔的語言說清楚就行。每一項任務學生應該做些什么,可以以條塊的形式進行表述,一目了然。
1.評價主體多樣化,多角度考察
學生自評時,學生就是評價的主體。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重要的方面。由于學生大多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的,小組也應作為評價的主體。教師的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必要,學校的其他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進入評價的“角色”。
2.評價標準外顯化,操作性較強
在評價標準中要列出各種能力的外在表現(xiàn)。這樣,學生才能依據(jù)標準來衡量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
3.能力標準重點化,序列化構建
評價標準關注的重點是學生能力的提升,因此設計的時候,也要重點關注能力方面的評價。同時,能力標準也直指此次“測驗”的終極目標:學生的能力達到了何種程度;有哪些方面的缺失;如何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加以強化。
在實際的“測驗”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原因分析中尋求解決的策略。
1.原因分析
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以前很少接觸這種類型的“測驗”,他們還沒有積累相應的學習經(jīng)驗;二是教師的任務單設計本身有問題。任務單要有條理、有層次地列出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任務單的設計一定要有指向性、操作性,讓學生明確知道應該做些什么。
2.解決策略
(1)導語先行,適當引領。
在設計調查問卷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我們通常會設計導語。由此,我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我們的任務是不是也可以設計一個類似于導語的部分,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有效完成任務單。導語的設計要簡潔明了,讓學生一看就知道怎樣去完成任務單上的實踐活動。
(2)分條分層,任務明確。
任務單上以敘述設計的情境為主,不要出現(xiàn)其他干擾學生視線的內容。任務的敘述也應當以條塊式為主。同時,任務的敘述也要有層次,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體現(xiàn)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序列化。對于重點部分,還可以著重指出,突出任務的重點內容。
1.原因分析
學生沒有意識到組長的重要性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平時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組長的確立并沒有形成一些“慣例”。學生們并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組長”這個角色。最重要的是,這個情況反映出學生自主合作意識的缺失。
2.解決策略
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在設計任務單的時候,就要適當關注小組成員合作意識的樹立,確定組長就是第一步。組長可以由兩種方式產(chǎn)生:自我推薦和小組選舉。一個好的組長不僅能提高完成任務的效率,更能加強小組的凝聚力。
1.原因分析
不管是哪門課程,學生的能力總是存在一些差異。但是,作為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實踐活動來說,學生能力的缺失卻反映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學生是不感興趣,還是沒有能力?是教師關注不夠,還是學生本身缺乏主體意識?這些都值得我們對自己平時的實踐活動進行反思。
2.解決策略
我們的考核是要獲取每個學生的“能力值”。因此,評價的標準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評價最好采用“分級制”,體現(xiàn)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水平。
1.原因分析
學生無法對自我進行評價,是因為他們不清楚如何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對他們而言只是一段文字,他們并沒有把評價標準和自己的任務以及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說,評價標準也要具有操作性。
2.解決策略
要想評價相對客觀、公正,評價的主體首先要多元化。除了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小組觀察員的評價,教師的評價,都應當作為評價的組成部分。每個學生最后的成績單應當是多種評價形式的綜合。
表現(xiàn)性評價能夠有效地“檢測”學生在階段內的能力發(fā)展情況。但要想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考核體系,還需要我們多多實踐,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牢記評價的最終目標:發(fā)現(xiàn)學生能力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萬偉,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萬偉,綜合實踐活動構建創(chuàng)意與實施策略[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