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由于距離近、消費便宜,以及簽證相對好辦,東南亞一直以來都是國人的熱門旅行地。然而,不少游客往往因為當?shù)睾jP風行的“小費文化”,在踏入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步就丟了好心情。近幾年來,當?shù)睾jP索要小費甚至釀成多起暴力沖突,還因此頻頻登上各大熱搜,在海內外廣為傳播。
我獨自一人用了幾年時間在東南亞各國旅行,對于這里的“小費文化”有著比常人更加切身的感受。第一次被索要小費是去老撾旅行,當時我從云南磨憨口岸陸路入關,所乘坐的國際大巴上,一位熱心的大姐提醒我,入關前最好準備好小費,否則過不了關。
我感到有些奇怪:“為什么要給小費,不可以正常過嗎?”她告訴我,自己經常往返兩國跑生意,“這里都是要給小費的,不要給自己找麻煩”。按照“行情”,一個人給人民幣50元即可。在老撾的口岸,我將護照和入境申請表遞入窗口,對方直接用英文向我索要小費。我裝作聽不懂并表現(xiàn)出不著急的樣子,由于后面排隊的人很多,對方有些無奈,只好在我的護照上蓋了章,放我過去。
后來我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裝傻充楞是很容易蒙混過關的,因為對方不想在一個人身上浪費太多時間,畢竟后面還有很多可以索要小費的人,而海關官員上班時間是有限的,讓單位時間效益最大化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不過,這個策略在印尼失敗了。入關時,只見海關拿了護照便蓋章,站在我前面的幾名歐美人都順利通過。到了我這里,對方照例向我索要小費,我又裝作聽不懂英文,沒想到對方直接拿出了一個小紙板,上面寫著中文“小費”兩個字,頓時讓我啞口無言。
后來旅行得多了,我還發(fā)現(xiàn)東南亞國家的海關的“小費文化“并不僅適用于中國游客,所有入關的人都有可能要交小費。有次,我從萬象搭乘國際大巴去往河內,大巴上坐的都是老撾人或越南人,還有幾個歐美背包客。大巴首先到達老撾的口岸,在邊防站的窗口前,我把護照遞了進去,半天沒有反應。大巴司機很快看明白了,從窗口拿回我的護照并向我要了2萬多老撾幣(約合人民幣20元),然后塞到護照里,又遞了進去。辦事人員看到后,立刻為我優(yōu)先蓋了章。而我身邊的老撾人也同樣拿著錢和護照一起遞了進去。“原來本國人也要被收小費”,我頓感自己之前的遭遇好像沒那么“不公平”了。
不過,小費現(xiàn)象并非所有的東南亞國家都會有,我在新加坡旅行時,就沒有碰到過小費問題,究其背后的原因,恐怕還是經濟二字。凡是容易收小費的國家,多半經濟上并沒有那么富足。聽那些國家的當?shù)厝酥v,海關在他們這里屬于高收入人群,甚至是特權階層。這些國家海關工作人員的收入并不高,平均每月在人民幣一千元到兩千元左右,但這個職位之所以能有“高收入”,靠的主要是“外快”。
因此,為了能進入海關系統(tǒng),不少求職者向管理人員行賄,金額往往不小。受賄的管理人員自然知道,這些人來做海關,至少要把行賄的成本賺回來。于是,當工作人員索要小費時,這些管理人員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出事,絕對不干涉。所以,海關向游客索要小費的時候,基本態(tài)度都不會很強硬,因為一旦發(fā)生大糾紛,難免會驚動高層,容易讓自己丟了飯碗。
此外,助長這種風氣的還有來自西方的小費文化。不少東南亞國家都曾被西方殖民過,或是現(xiàn)在已成為西方游客的集散地,提供服務就應獲得小費的觀念逐漸在當?shù)厣?,許多人認為收點小費也在情理之中,并不違規(guī)。而之所以很多海關會選擇中國人下手,倒不一定因為“歧視”,更多是因為海關知道中國人不愛較真、多半抱著花錢消災的心理,覺得向中國人索要小費最容易得手。這樣一來,隨著中國游客增多,事件曝光的概率也就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