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翔
(浙江省東陽市南馬實驗小學,浙江 金華 322100)
對于大多數小學生而言,在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難題。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小學生學習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難度。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及時發(fā)現課堂上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
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課堂的氛圍比較壓抑,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舉手,這與教師設計的問題有關。問題設置的不夠精心,很難調動其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臨時發(fā)揮,只是心中對問題有一個概括,卻沒有在事先精心準備問題。由于教師沒有在課前精心準備問題,提問的內容與方式比較單一,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學生很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
目前,我國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往往是一個問題針對全班學生。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自身的學習能力及數學基礎都有所不同,同樣一個問題顯然不適合班級中所有的學生。過于單一的提問方式往往沒有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忽視了學生在提問時候的參與率,課堂效率也無法提升。
有些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提問,單純的是為了提問而提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fā)展,新課改主張增強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為了課堂看起來更加“熱鬧”,往往通過提問來調動課堂氣氛,通過接二連三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做法在表面上活躍了課堂氛圍,但是過多的問題會造成提問質量下降,學生真正能從提問環(huán)節(jié)學到的東西少之又少[1]。
要想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中的問題,教師需要在課前精心設置問題,從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巧妙的構思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率,而且有助于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發(fā)現。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教師在課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問的時候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長方體的生日蛋糕的盒子和彩帶,并且將已經四周用彩帶包好的蛋糕盒子展示給班級中的學生,并且告知學生系成蝴蝶結的彩帶長度以及蛋糕盒子的長和寬。那么能否知道包蛋糕盒子的彩帶長度有多長。
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通過借助道具,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保證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質量,提高教學效率[2]。
衡量課堂上的教師的提問是否有價值,學生的參與度是重要的標準之一。課堂提問一般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可預知規(guī)則的叫答,另一類則是隨機叫答。大多數教師可能會認為隨機叫答有助于提升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擴大課堂參與范圍。實際上,可預知規(guī)則的叫答其實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教師在進行可預知規(guī)則叫答的時候,往往考慮到了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隨機叫答的時候,教師大多數時間只針對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這對于成績稍差的學生而言缺少了公平性。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之后,教師可以對成績稍差的學生提問簡單的分數加法計算題,例如:1/12+5/12 ,求等式的結果,對于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可以加大難度,列出類似于1/3+5/14的等式,讓他們計算出結果。
要想改進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提問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逐漸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在課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需要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比重,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與活躍度高的學生有著很強的互動性,對于不經常在課堂上發(fā)言的學生則很難提問到。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師需要增加班級學生在提問環(huán)節(jié)的參與率,可以利用分組教學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參與程度。例如,在學習“位置”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先將全班學生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組人數最好相同,小組內的學生按照數字序號排列好順序。隨后,教師喊出“第6組3號”請拍手,“第3組4號請起立”,運用這種小游戲來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3]。此外,引導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結語:總而言之,提問環(huán)節(ji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改善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對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率,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