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傳》"/>
□周娟
4月23日 晴
蘇軾生在一個言論尚算自由的時代,在他年輕之時,有很好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自己的鋒芒,而從他坐上“大宋狀元”這把交椅的那個時刻開始,上帝就賜給了他際遇,同時還有不可預測的危機在前路潛伏。
不久以后,蘇軾經(jīng)歷了第一次挫敗,他自請外任,之后的幾年他在幾個地方歷任太守等職。天生快樂的蘇軾,并沒有因為這挫敗而消沉,相反的,他更加積極為人民服務(wù),同時也一點點積累政治經(jīng)驗。
很多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一旦進入了官場,就多會不顧一切的追求官位,哪怕被后世唾罵。蘇軾在漩渦里,他的真言無望自然會帶給他禍患,蕓蕓小人,一眾莫須之罪,將蘇軾煽到了那個著名的火坑——烏臺詩案當中,然后被貶黃州長達四年,常人難以想象蘇軾經(jīng)歷過的折磨與痛苦。
在他的青年時代,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但是到了中年,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政治經(jīng)驗的時期,蘇軾卻被困在了狹小,潮濕的黃州。本來我們應該說,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恥辱,當朝的文壇領(lǐng)袖,生命中的巔峰時刻卻被如同囚籠的罪名扼殺。然而作為后來人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感謝黃州,是黃州讓蘇軾變得更加堅韌,他在黃州里平靜的思索了自己前半生的沉浮。從那時起他開始超然物外了,縱觀他的心路歷程,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人恐怕都未能做到如此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也正是蘇軾過人之處。
人生肯定不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坦途,而當遇到坑坑洼洼的泥濘小路,或是一浪接一浪的起伏,我們又該怎么面對呢?這個問題確實頗有值得探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