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瑜
人類交際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語言和非語言。非語言交際不僅可以輔助語言交際,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替代語言交際。體態(tài)語是非語言交際方式的一種,又被稱為肢體語言,是指借助表情、動作、姿態(tài)的變化來進行表情達意。
(一)教師體態(tài)語的定義。教師體態(tài)語是體態(tài)語的一個分支,它限定于特定群體,是一種凸顯教師職業(yè)性的體態(tài)語形式。對于教師體態(tài)語的定義,綜合國內外其他專家學者意見,本文認為:教師體態(tài)語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所運用的包括表情、眼神、動作、手勢、儀表等輔助語言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身體語言。
能量回饋控制器包含主電路,控制電路和采樣調理電路等,如圖3所示。其中傳感器用于檢測網側電壓和電流,直流側電壓檢測模塊檢測到數(shù)據后傳輸?shù)紻SP中,從而在DSP中通過坐標變換對其進行矢量控制,并實現(xiàn)SVPWM算法[14]。DSP發(fā)出的控制信號需要經驅動電路放大后才能控制功率管,從而實現(xiàn)能量回饋。
(二)教師體態(tài)語的分類。教師體態(tài)語可大致分為:頭部體態(tài)語、手勢語、身勢語、距離語。頭部體態(tài)語包含了頭語、表情語和目光語,是體態(tài)語中的一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也是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的手段之一。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教師點頭鼓勵、和善的面部表情、肯定的目光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出現(xiàn)良好的師生互動效果。手勢語作為體態(tài)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課堂的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常用的教學手勢經常由手指、手掌、手臂及手與其他部位、有聲語言配合運用來完成的。教師的手勢語言主要有三種:1.表示情感的手勢,如鼓掌或者伸大拇指。2.表示指示的手勢,如手指指向教學目標物。3.模擬其他物體的手勢。手勢體態(tài)語在對外漢語的語音發(fā)音教學中使用較為廣泛,以幫助學生們正確學習漢語的聲調。身體姿勢可分為站姿、坐姿、走姿三種。教師不同的身勢語會給學生傳遞不同的信號,端莊挺拔的姿勢更能給學生傳遞出自信、陽光的精神狀態(tài)。在教學中,師生的距離也經常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走下講臺與學生進行教學交流,近距離指導學生。
(三)體態(tài)語的作用。在對外漢語課堂中體態(tài)語有著重要的作用。1.輔助作用。當在課堂中,當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的授課內容時,可借助體態(tài)語來輔助有聲語言進行教學。例如,當學生不能理解“踢+足球”和“打+籃球”這一“動詞+名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用體態(tài)語進行示范,用腿來解釋“踢”這個漢字,幫助學生了解其含義。2.替代作用。在日常交際中,一些體態(tài)語是可以完全替代有聲語言的,例如微笑、點頭、鞠躬等。在教學時,體態(tài)語有時也可替代有聲語言。例如,當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問,因不確定答案而在猶豫是否繼續(xù)時,教師可微笑點頭、用肯定的目光鼓勵學生繼續(xù)說下去。3.調節(jié)作用。形式多樣的體態(tài)語比單純的有聲語言更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一堂課如果僅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機械的照本宣科,那么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配合上恰當?shù)捏w態(tài)語,授課效果將得到極大改善。4.反饋作用。體態(tài)語的反饋作用可以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課程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中學生對授課內容感興趣,能隨著教師的體態(tài)變化而變化,則說明教師的授課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學生在打瞌睡,或者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沉悶的一面,教師則要及時改進教學技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三)語法教學。語法因其既復雜又抽象的特點,再加上初級階段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導致教師在講解時難以透徹地解釋清楚、學生也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面對這一情況可在授課時加入一些動作演示類的體態(tài)語,省略復雜的言語講解。1.結果補語學習。在講解結果補語的時候,教師可先發(fā)出一個動作,進而引導學生們說出動作的結果。例如:看得清楚—看不清楚—看得不清楚。先讓學生離得較近看某個目標物,引導學生說“看得清楚”,再讓該生離得很遠看這個目標物,引導學生說“看不清楚”,再選擇一個適中的距離,引導學生說“看得不清楚”。2.趨向補語學習。趨向補語是漢語初級學習者的一個難點,教師用形象的體態(tài)語可幫助學生們進行學習和理解。如“出去—出來”。以課堂為例,將一部分學生放在教室內部,一部分學生放在教室外部。教師從教室內部邊往門口方向走,邊對教室里面的學生說“我出去了”。當教師走出教室后,對在教室外面的學生說“我出來了”。3.“把”字句和“被”字句學習。這兩個字句的學習對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也有一定難度??山Y合日常的交際,運用身勢語進行學習。例如,教師拖地,引導學生說“老師把地板拖干凈了”和“地被老師拖干凈了”。以此類推,可讓學生在日常的交際中進行多次運用來達到學習的目的。
(二)詞匯教學。詞匯是語言和文化和載體,語言水平和詞匯量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初級對外漢語課堂上,學生運用重復的機械記憶雖然記住了詞匯的讀音,但僅依靠有聲語言學生很難完全理解詞義。教師在釋義的同時運用體態(tài)語,可以讓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1.名詞教學。根據初級漢語等級考試大綱(即HSK二級考試大綱)要求,初級階段需掌握115個名詞。這些名詞里面有34個一般名詞、處所名詞、方位名詞,例如:老師、學生、男、女、家、左邊、右邊等可以用體態(tài)語進行授課。2.動詞學習。初級階段需要掌握的動詞有71個,這其中有46個行動行為動詞、心理活動動詞、趨向動詞、能愿動詞可用相關的體態(tài)語進行輔助教學。例如:讀、寫、游泳、想、出、進、可以等詞。這些動詞具有較強的動態(tài)感,在授課時通過解釋詞意再加上生動的表情去去啟發(fā)學生進行理解,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還可讓初級階段的學生迅速掌握大量的詞匯。3.數(shù)詞學習。初級階段的漢語教學可結合手勢體態(tài)語來授課。當學生掌握了零至十的讀音后,可用手指表示漢字數(shù)字的方法進行教學。一方面可輔助學生加深記憶,另一方面還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4.形容詞學習。初級階段需要掌握的形容詞有28個,這其中有19個性質形容詞、形狀形容詞,如:快、慢、貴、便宜、紅、白、黑等,可以用體態(tài)語進行教學。值得注意的是,不定量形容詞最好不用體態(tài)語進行教學。5.代詞學習。例如“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等,均可在課堂利用體態(tài)語進行輔助理解。
體態(tài)語對初級階段的對外漢語學習有重要的輔助作用,但在課堂中運用體態(tài)語時,教師需堅持以下原則,才能正確、規(guī)范地運用這種教學手段來教導學生。
初級對外漢語教學可分為語音、詞匯、語法等三個模塊,均能結合體態(tài)語進行教學。
5.從作文內容來看,31%的同學能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其余同學有不同層次問題;從結構來看,35%的同學能做到條理清楚,結構完整,其余同學有不同層次問題;從語言來看,31%的同學語言通順,用語準確,其余同學有不同層次問題。
這幾個詞,都用直接指稱的方式釋義,看不出有借代的用法?!氨形铩钡尼屃x可以改為“借代指酒”或者“借指酒”。同樣,“美味”的釋義可以改為“借代指味道鮮美的食品”?!盎ā钡囊饬x② 也可以改為“借代指可供觀賞的植物”。
(一)語音教學。對于以印歐語系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漢語聲韻調的學習是一個難點,尤其是對聲調的學習。1.聲調教學。除了基礎的五度標記法,還可借助手勢體態(tài)語來加強學生們的學習。根據四個聲調將手掌放到空中,將五度標記法中的四個聲調在空中比劃出來,通過手勢放大表現(xiàn)出四個聲調的變化。陰平55調為左邊到右邊劃一條直線。陽平35調向右上方上揚劃直線。上聲214調,先向右上方往下壓一度再往右上方上揚劃線。去聲51調往右下方下壓劃直線。2.聲母教學。聲母的正確發(fā)音取決于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對于很多東南亞國家的學生來說,最難發(fā)的聲母為r,其次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也容易混淆。在初級階段,教師很難用理論知識告訴學生舌頭、牙齒等應該放在哪個位置,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發(fā)音,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體態(tài)語來進行教導。例如,發(fā)音r時,教學生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并讓他們感受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時聲帶顫動的效果。發(fā)音z/c/s時,舌尖應抵住上門齒背,發(fā)音zh/ch/sh時,要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在發(fā)音時,教師要結合發(fā)音圖和多種體態(tài)語,告訴學生正確的位置。3.韻母教學。在進行韻母教學時,可利用表情語來區(qū)別單元音、用手勢語來區(qū)別前后鼻音等。
(一)尊重學生的文化背景,有區(qū)別地運用體態(tài)語。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及習俗,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在剛進入中國文化系統(tǒng)時,大多還會保留著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慣。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運用體態(tài)語進行教學時,應充分了解和注意這些差異,尊重各國學生的民族文化背景與言語習慣,避免文化誤解和沖突。例如,中國人對摸頭沒有太大的禁忌,有時還可表示喜愛或鼓勵,但是對泰國人來說,頭部是人體最神圣的部位,不可隨意觸碰,故意觸摸別人的頭部是對別人極不尊重的表現(xiàn)。所在在課堂中,教師切不可輕易觸碰泰國學生的頭部。
(二)講求適度,準確規(guī)范使用體態(tài)語。正確傳達信息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是圍繞這一要求在服務。體態(tài)語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起到的主要還是輔助作用。不必要的、過度的、夸張的體態(tài)語表達不僅容易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還會造成信息傳達的混亂,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在初級對外漢語教學階段,學習者缺乏相關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教師的授課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產生深遠影響。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了錯誤的體態(tài)語,將會給學生建議起錯誤的知識基礎和文化表達習慣。
killall & iptables -D INPUT -s 198. **.98.245 -j DROP
初級對外漢語課堂是一種特殊的交際環(huán)境,師生的口頭語言都受著交際環(huán)境的制約,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體態(tài)語因生動、形象、直觀等的特點,可以有效地輔助有聲語言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對師生都存在積極的意義。但是也應當注意,使用體態(tài)語時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特點來進行有計劃地使用,避免隨意性與盲目性,只有恰當規(guī)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