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英
3月21日 晴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常規(guī)的思維里,人們往往喜歡加,而不喜歡減。諸如掙的錢越多越好,住的房子越大越好,吃飯點的菜一桌子也不夠,衣櫥里的衣服堆滿了還總是少一件……就是這樣,需求越來越多,而滿足感越來越少,像“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樣的詞已很少被人提及。與其痛苦地往欲望的坑里無休止地填充倒不如清理欲求,不做加法做減法,回歸到簡單,簡單的需要,簡單的擁有。這是我所理解的極簡生活。
亨利·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大多數(shù)的奢侈品,還有許多所謂使生活舒適的用品,非但沒有必要,而且還會大大地阻礙人類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安逸而言,最富聰明才智的人,其生活反而比窮人的簡單,樸素?!彼罅_在瓦爾登湖五年多,就靠自己的一雙手養(yǎng)活了自己,而且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承擔所有的生活費用。整個冬天,以及大半個夏天,他都在自由而安靜地讀書。這是簡單的智慧,亦是生活的智慧。
因為簡單,所以健康。烹飪美食,去掉味精,略去花椒,讓所有的食材都以最初的原味打開我們的味蕾。你會發(fā)現(xiàn),蔬菜的鮮,小米的香,果汁的甜,番茄的酸,原來那么生動,那么具體,不需要添加任何人為制造的輔料,本真的鮮美之味就已打動我們的舌尖。
因為簡單,所以輕松。減掉繁瑣,回歸簡單,極簡生活的人不會被“選擇困難癥”所折磨,無論是著裝還是飲食,當可選擇項太多的時候,非但不會有愉悅感,而且會被各種各樣的問題所困擾,打亂你的思維,來自選擇的負累遠比沒有選擇更讓人感到懊惱,不是嗎?
因為簡單,所以清晰。拋棄所有妄想雜念,我們才能撥開云霧見青天,才能輕易地看到生命長河中真正值得被注意的東西,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不是。從而把我們從各種束縛、各種壓迫、各種苦難中解放出來,更好地過有意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不是看透別人,改變別人,而是看清本身,做好自己。
過極簡生活,不妨將家中不用的物品妥善處理。比如看過的雜志、書、報紙,不再穿的衣服、鞋子,早就淘汰的各種電子產品;用極簡的理念去生活,比如用環(huán)保袋購物,少吃肉多吃素,過慢生活,喝白開水,專注地去做一件事,說話簡潔、不繞彎子,遠離手機、網絡,少看微博、朋友圈;常常提醒自己運用減法,過濾掉生活中的雜質,讓心靈在簡單中擺脫世俗的牽絆,在簡單中品味臻美滋味,得到真正的輕松愉悅。
《論語》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鄙畹暮唵?,其實就是欲望的簡單。這或許就是極簡生活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