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邢陳強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在于學校根據(jù)國家課程標準和學校、學生、教師、資源等實際情況做出的切實可行的“學校課程規(guī)劃綱要”,它是課程標準在學校的具體化,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重要標志。學校教科研團隊、骨干教師團隊根據(jù)“學校課程總體規(guī)劃綱要”,互助合作、共同規(guī)劃出本學期的“學期規(guī)劃綱要”,教研組、教師個人再根據(jù)“學期規(guī)劃綱要”設計出自己的單元或課時方案,這是“國家學科課程班本化”的重要標志。這幾者之間自上而下要保持一致性,并且每種綱要都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nèi)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要素,這四要素之間也要保持自上而下的一致性。
當然,各層次課程綱要的設計是一門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功課,需要對基層學校人員進行專門的培訓。但是如果不逐級、逐步落實,那么國家課程方案、標準的真正實施就只會被丟在一邊。課程、課標、教材、教師、學生、評價就會被人為地割裂開來,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學生像木偶一般身在夾層,被呼來喚去,毫無自主性和主動性可言;教師一整天都在忙著備課、上課和批作業(yè),但他們之間有何聯(lián)系可能是毫無可知;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只會像是沒頭的蒼蠅——東一頭西一頭,毫無目標可言,毫無目的可言,毫無常規(guī)性和系統(tǒng)性可言,談何課程標準的落實?更談不上國家課程校本化與班本化的實施。
在國家課程校本化、班本化的有效實施中,除了專家名師引領、典型團隊示范、學校自我建構(gòu)等方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目前,新課程改革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主要集中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如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等技術(shù)層面的革新,很少涉及課程的層面。有些學校在課程的選擇方面,依然堅持以考試為本的價值取向,把考試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稱之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試的科目自然就成為“副科”,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已成為空談。如果任其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可能會半路夭折。這既是課程視野狹窄的問題,也是功利化教育的影響,或者說是一種教育簡單化操作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國家課程注重的是普適性,不可能根據(jù)每個學校的特點設計相應的課程,不可能考慮到學校、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多樣化的需要。那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擁有博大的教育情懷,人生胸懷,這種胸懷與情懷,就是一種課程情懷。不要將眼光只盯在考試科目的研究、改革、發(fā)展上,這種“唯知識”“唯考試”的改革只會將教育引向一條狹窄的死胡同。
這里的上層對我們基層學校來說指的是區(qū)域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部門。上層的目標、指向、要求,對教育的理解、設計、勾畫,直接關系到基層學校的行為和作為。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是國家課程在學校文化基礎上的融合與建構(gòu)。這樣,每個課堂都是一個課程實驗室,每個教師都是一個課程實驗者,他們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時時刻刻檢驗、發(fā)展并具體化國家的課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點的課程理想與實踐。這是對國家課程校本化、班本化深刻而合理的詮釋,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工程,也是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這需要上層設計的工作重點、工作中心更加具體、明確,基層學校的辦學目標、工作目標才能更加清晰、明白,辦學的主動權(quán)和自主權(quán),管理的空間也會更加自由而開闊。
評價,包括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三個層面。當下,有的地方評價一處學校的辦學質(zhì)量,在評價方式上熱衷于在學期末將學校集中到一起,通過展評、經(jīng)驗做法匯報等形式來進行。這種評價方式看起來公正、公平,便于各學校之間互相了解,但是長期下來,勢必會成為檔案材料質(zhì)量、課件制作水平和交流水平之間的PK。做得不一定扎實,研得不一定深入,但說得好、檔案整理得漂亮,那就好,而對于在教育管理、教學研究等深層次因素的了解評估只會浮于表面。這需要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在評價學校工作時深入一線,通過聽匯報、看材料、提問題、進課堂、深座談等方式,了解某項工作的過程與質(zhì)量,并及時為學校把脈、診斷,將評估的過程作為現(xiàn)場指導的有利時機,對學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對于學校對教師的評價,要堅持從德、勤、績、能、勞等多個方面進行,分值上要合理分配,要體現(xiàn)出學校重點工作的重要性,在考核分值上給予傾斜,并且要征求全體教師或教師代表的意見,保證考核細則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并將其作為工作的準繩。另外,學校領導還可以根據(jù)學校的校情進行差異性考核評價,比如,有的學校中青年教師和老教師在比例上相當,但如果用相同的考核細則對老教師顯然不公平。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老教師當中設置一定比例的優(yōu)秀數(shù)額,讓其有奔頭,不消極,不放棄。對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江蘇汾小的經(jīng)驗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明白,評價是課程四要素之一,是不可缺少的。在制定學科課程綱要時,教師就要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并且這份綱要在新學期第一課時,與全體學生見面,面對面講解、學習、討論、修訂。評價結(jié)果由過程性評價與結(jié)果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全面、動態(tài)的評價每一位學生。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的事業(yè)”。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差異教育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發(fā)展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差異性資源交互推進的重要載體,需要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在觀照學生差異的基礎上,營造起學生交融共生的“場”,促進不同質(zhì)性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有了這些隱性的理念內(nèi)涵為支撐,也就帶動了顯性的教學行為實踐層面的改變和提升。最突出的就是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的變化,將直接決定教學行為的改變,影響課堂的效益。如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教學模式,臨沂二十中學劉建宇老師的全息數(shù)學教學,煙臺毓璜頂小學的自主數(shù)學課堂等都是建設立在一定的教學板塊的基礎上,促進教學行為、教學方式的改變。
以我校尚曉燕老師近年來所研究的“四板塊”數(shù)學課堂為例,它是立足于學生、知識、課型等多類差異性資源,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的一種新課堂結(jié)構(gòu)。這一板塊式課堂結(jié)構(gòu),顯現(xiàn)“教”與“學”在關注學生差異上的有效合一,力求實現(xiàn)因?qū)W定教、對話生成。“四板塊”是指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智慧導學、題組訓練,它不是一個線性教學流程,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靈活組織,例如,知識概念類的可以先學后導,按照“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智慧導學→題組訓練”的流程來調(diào)控;實踐操作類的可以先導后學,按“智慧導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題組訓練”來組織,而計算課則可以按“題組訓練→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智慧導學”的流程來進行……也可以根據(jù)課型進行合理取舍,如練習課只需“題組訓練→合作交流”兩個板塊,復習課用“合作交流→智慧導學→題組訓練”三個板塊來組織等。“四個板塊”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lián),無論如何進行調(diào)控,都是“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教育規(guī)律,落腳差異交流,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流淌碰撞。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需要,適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學生與課程之間的交互共建、差異發(fā)展。
課程意識缺失,致使我們沒有從根本上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深刻內(nèi)涵;課程視野不寬,又使我們以往的實踐僅僅停留在“在教學范疇內(nèi)孤立地實施”的狀態(tài)。我們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既要打開視野,又要著眼校情;既要攻堅克難,又要穩(wěn)扎穩(wěn)打;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目中有人,積極穩(wěn)妥地構(gòu)建個性化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學校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