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娟
2012年1月13日,春節(jié)臨近,佛山高明區(qū)一所小學12歲女學生跳樓身亡。2012年7月10日下午,畢節(jié)市一個11歲的小學生,因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受到父親責罵后,留下遺書喝農藥自殺。2013年9月,連云港14歲的男孩要買蘋果手機,遭到拒絕后,賭氣喝下了農藥。2013年10月9日,山東省臨沂市某中學的少女用農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2013年10月15日,因偷祖母1700元買手機發(fā)現后被罵 ,內江13歲少年喝農藥欲自殺。
近年來此類報道常常見諸報端,慘重的社會問題不得不讓人深思: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會如此漠視生命? 難道因為父親的幾句責罵就喝農藥?因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去自殺?通過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我們就會意識到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現在的孩子缺乏應有的挫折教育,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怎樣可以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呢?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當前,家長擔心孩子吃苦,怕孩子受人欺負,怕孩子遭受挫折等,于是對孩子呵護備至,生怕出一丁點的問題。大批“小皇帝”“小公主”依賴性強,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聽不得批評或斥責的話語,經受不住一點挫折,稍有委屈或失意,就蹦出極端的行為,釀成悲劇。
孩子的心理之所以脆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1)父母過于溺愛和保護孩子,導致孩子過于依賴大人。中國式父母是最“寵愛”孩子的父母,父母時時處處為孩子設置“溫室”,不讓孩子看到失敗,更別說經歷失敗。(2)父母重智輕德,平時注重孩子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孩子做人和基本生活技能的訓練。(3)現行的考試制度沒有改變,學校教育仍然以知識教育為主,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教育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4)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壓力大,很少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當孩子遇到事情沒辦法找人傾訴時,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壓抑的情況。
中國成功學研究會的創(chuàng)始人羅明認為: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fā)其潛能,以達到增強受教育者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小學生抗挫能力是指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遇到挫折時,能正確認識挫折,調整心態(tài),并采取積極的心理防衛(wèi)措施,戰(zhàn)勝困難獲得成功的能力。在我國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教育仍然以學習成績?yōu)楹诵?,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多年,但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還有很多欠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競爭不斷加劇以及一些家庭教育的失誤,許多小學生已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梢娫谛W開展挫折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耐挫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已經是勢在必行的問題。
挫折是客觀存在的,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當遇到挫折時,我們只能接受事實,并適當地調整。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挫折對于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于他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必須讓孩子學會接受挫折。因此要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并戰(zhàn)勝挫折,建立起自信、樂觀的品質,培養(yǎng)起一種抗挫折能力。只有認識到挫折教育的價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遇到挫折時孩子才會表現出堅強、樂觀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個個困難,一步步走向成功。
心理學研究表明: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質一樣,通過學習和鍛煉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挫折教育,讓學生感受挫折,體驗失敗的經歷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正確認識挫折,建立正確的挫折觀。從某種意義上講,挫折是生活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關鍵在于我們怎樣看待它。在教學中我結合生活中的事例給學生灌輸挫折意識,讓孩子意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考試不理想、人際關系困難、生活不適應等挫折。讓學生對挫折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遭遇挫折便束手無策。
我所任教的班上有個學生,平時成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在一次單元測試中考了個不及格,拿到試卷的那一刻,她無法接受這個分數,一氣之下就把試卷撕掉了。她覺得自己那么努力,結果卻考得這么差,很沮喪。我找到她,和她一起分析考差的原因以及要改進的地方,并且告訴她:成績只是反映了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一次的成績并不能代表能力。在教學中我也用國際激勵大師約翰·庫緹斯的事例告訴學生: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插曲,并不可怕,我們要從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下次在同一個地方栽跟頭。
在教學過程中我一直追求的目標是“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作為一名心理教師,我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解除學生害怕犯錯的心理障礙,引導學生善于從錯誤中學習,從而使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不斷的犯錯中得到提高。
在一次課堂上,我請學生表達他的思路時,他遲遲沒有站起來。后來他告訴我:他害怕犯錯讓同學取笑。當了解到這也是很多學生擔心的事情后,我特地找了一節(jié)課和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學生就恐懼犯錯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在小結時我告訴學生:犯錯說明我們還有改進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間,害怕犯錯其實是對現實的不接納和逃避,害怕犯錯就是讓自己失去不斷改進、不斷成長的機會,結果是阻止了自己在心理上的成長。那節(jié)課為學生解除了“后顧之憂”,學生知道犯錯并不可怕,從那以后,課堂上總是很多學生主動要求回答問題或上臺表演,他們都能針對問題各抒己見,甚至質疑同學的回答而提出新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偶爾我也故意“犯錯”,讓學生知道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還會把自己的“錯誤資源”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讓同學不犯相同的錯誤。慢慢地,敢說敢演的學生越來越多,課堂出現了一派活躍的氣氛。
現在很多父母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他們千方百計為孩子打點一切,使孩子生長在非常安逸的環(huán)境下,孩子在成長中很少甚至根本就沒遇到過挫折。這種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一旦遭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輕生。因此,平時我們要人為地制造挫折,以訓練學生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比如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提醒學生享受解題的過程。通過人為地設置挫折,使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學習意志是與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難度適中的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通過解題經受挫折的磨煉,“跳一跳,夠得著”使全體學生都能找到刺激大腦皮層的興奮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難易適中的挫折能使孩子正確調節(jié)心態(tài),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因此,為學生設置的情境應當能夠引起學生的挫折感,應該是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把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交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去解決,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從中體驗成功的感受,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
“人人都能在課堂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對學生自信的培養(yǎng),使每個學生都相信自己能學好知識,在學習中能取得成功。在教學中,根據孩子身心發(fā)展和教育的需要,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難題,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從而提高對困難的承受能力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出一種迎著困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平時看到學生在學習上有一點兒進步,如積極回答問題、懂得傾聽、上課專心聽講等等,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建立自信,促使其不斷進步;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我適時給予鼓勵和幫助,使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關愛、寬容和信任,消除學習中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把教師的期望轉化成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建立自信心。
社會支持結構是指一個人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獲得他人在精神上的幫助與支持,從而增強挫折承受力,消除或減輕挫折帶來的精神緊張狀態(tài)。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網絡的規(guī)模越大,密度越高,則社會支持力量越強,社會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顯。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在挫折來臨時,主動求助,相互支持,這是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人作為社會的一員,能力是有限的,當我們遇到自己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時,我們就要尋求身邊的資源。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對我的提問無從回答時,我會讓他在班上找個同學幫助他。慢慢地,當學生遇到問題或者在學習上需要幫助時,他們都能想到向身邊的人求助,而其他同學都樂于幫助,班上出現了一派其樂融融的互幫風氣。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走向世界的重要條件,在成長中一帆風順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弱,因此,應該重視培養(yǎng)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研究證明,小學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在我們的基礎教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挫折教育,培養(yǎng)孩子坦然接受“失敗”,能夠面對任何的挫折,更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因此,我們應從小對兒童進行積極的挫折教育,使其初步掌握應對挫折的策略和方法,增強其耐挫力,為他們今后走向社會學會獨立、學會生存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