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耀勝
近年來,中小學學生自殺事件在媒體屢屢曝光,作為一名孩子家長,也是一名人民教師,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和新聞,內心傷痛不已。這是為什么?祖國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孩子們?yōu)槭裁催x擇自殺這一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同時也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難以彌補的傷痛。是一時沖動,心理脆弱,生無可戀,還是外界誘導,學者和專家的各種觀點充斥媒體,無一例外,都是滿懷痛惜之心,憂國憂民之情??陀^地說,從上到下,從學校到家庭,對此都是比較重視的,這也對遏制中小學學生自殺現(xiàn)象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加強了心理疏導和生命教育的課程,適時減壓,對預防學生自殺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中小學生自殺事件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還有蔓延之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小學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選擇自殺呢?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幾乎每一個身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于是孩子們從小就被父母強加了太多家庭的期望,有的甚至是父母當年沒有實現(xiàn)的期望。從小就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在幾個培優(yōu)班趕場,到了小學,什么作文班、奧數(shù)班、英語班等又加了進來,在興趣班和這些學業(yè)班發(fā)生矛盾的時候,興趣班讓位,一切都是為了成績和分數(shù)。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什么做人的道理,家務勞動之類,沒時間教育,也顯得不重要。孩子成績好了,父母臉面光榮,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孩子成績不好,父母面子無光,在老師、同事和其他孩子家長面前甚至抬不起頭來。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家長只有拿起鞭子,強度更大地督促自己的孩子拼命學習,“只要沒學死,就往死里學”,至于孩子的睡眠,身體狀況,心理問題、情緒波動,快樂與否都難以當作問題得到真正重視。當孩子想休息時,想放松時,想放棄時,父母總是一副過來人的口吻教育他們,“為了將來,為了找個好工作,現(xiàn)在辛苦是值得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辛苦十幾年,幸福一輩子”等。
家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社會通常的成功標準在為自己的孩子打造一條所謂的“成功之路”,幾乎不去思考這條路是否適合孩子,是否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打著愛的旗號,以愛和責任的名義,包辦著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切。這是中國家長共同的特征,社會都在感慨,中國的家長累,中國的孩子累。就目前來看,父母給孩子的教育還適得其反,吃力不討好,既然都累,為什么不改變這種 狀況呢?可能有人會說,社會就是這個樣子,家長不努力不抓緊不行啊??墒枪P者認為,很多家長把責任都推給了社會,推給了學校和老師,卻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恐怕也是不公吧。如果父母是開明的,寬容的,不把名利看重,我們的孩子會學得這么苦,活得這么累嗎?孩子經常遭遇父母無休無止的粗暴指責、打罵和嘮叨,在孩子的身體已經非常疲憊時,一旦心理的承受力和意志力崩潰,就會選擇自殺來逃避和解脫。而每當孩子自殺后,父母必是傷痛不已,悔不當初。
家是孩子的港灣,孩子在外學習了一天已經很累,回到家希望休息放松,需要父母的理解、鼓勵和安慰??墒俏覀兒芏喔改覆皇沁@樣做的,不是減壓,而是繼續(xù)加壓,看到孩子看一會電視、玩一會手機更是大發(fā)雷霆。對孩子生活關注得多,對孩子心理關注得少,也不注意教育和溝通方式,導致孩子逆反情緒嚴重,讓孩子覺得成績和分數(shù)比什么都重要,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心情愉悅與否,父母并不關心。這一切容易導致孩子喪失生活的信心,覺得活著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死亡并不可怕,于是選擇自殺來抗爭。
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比如武漢市2017年開學初發(fā)生了一起中學生跳樓自殺事件。原因是該學生去年年底期末考試沒考好,心情不好,父母不敢提不敢說,寒假報了全家旅游團,想為孩子減壓,以為沒事了。沒想到本學期開學初剛報完名第二天孩子卻自殺了。這又是為什么呢?許多人都認為孩子的心理太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強,不能正確看待成績一時的好壞。初一看,確實是這么回事??墒巧罹恳幌?,如果在成績出來后,父母能夠和班主任盡早溝通,共同加強孩子的成績觀和分數(shù)觀的教育,而不是選擇不聞不問,或只是一直安慰,可能情況會完全不一樣。
孩子敏感脆弱的自尊是誰導致的呢?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錯位導致的。說缺失是指從小應該教育孩子正確地看待輸贏和成敗,父母對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容易助長孩子虛榮的自尊心,導致抗挫折力差;說錯位是指孩子從小受到家庭所有成員的寵溺,特別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隔代親現(xiàn)象,什么都讓著孩子,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和要求,對孩子的缺點看不見或者一味遷就,而孩子一點點的成績和表現(xiàn)就不斷給予激勵和表揚。孩子從小就在表揚和飄飄然中度過,一旦看到自己不如別人而又無力改變的時候,為了維護自己敏感和虛榮的自尊心,只有改變自己,那就是選擇自殺來逃避,在這樣孩子的邏輯里,“我玩不起,可我躲得起”。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時候就加強挫折教育,教育孩子正確看待成敗得失,理智對待成績和分數(shù),這種情況應該就不會發(fā)生。
在學校里,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什么樣的學生是不好的學生,中國的學校和老師基本上都是一個標準:成績好的,聽老師話,不鬧事的是好學生;成績差的,不聽老師話,喜歡鬧事的是差生。在這樣一種人才評價標準下,學校和老師自然對好學生青睞有加,對差生要么經常批評呵斥,要么置之不理。而且這樣的人才評價標準導致社會對學校和老師的考核和評價也是唯升學率、唯分數(shù)是舉,升學率高的,分數(shù)考得好的學校是好學校,是重點學校;升學率高的,成績考得好的班級是重點班,老師是好老師。于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從上到下,從學校到家庭,層層加壓,這種壓力最后都轉嫁到了孩子們身上。每天的題海戰(zhàn)術和參加各種考試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的寫照,學生們已經是苦不堪言。再加上有些學校和教師熱衷于學生成績的排名,無形中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更嚴峻的壓力。而當這些壓力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時,他們要么選擇抗爭,要么選擇逃避,“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p>
有的學校教師本身素養(yǎng)并不高,當遇到成績差的學生又在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時,教育方式不當,往往是訓斥、責罵,甚至是體罰,這樣的教育方式最主要的是給學生心理上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學生在其他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回去后又無法面對父母,感覺到自己就是這個社會的棄兒,沒人關心,沒人愛護,活著還要受更多的傷害,于是選擇自殺。
這兩種情況導致的自殺,追根溯源,都和學校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有關,成績好的是學校和老師的寵兒,經常得到表揚,甚至當有些輕微違規(guī)時也可以法外容情,得到諒解和保護;而成績差的學生則是四面楚歌,學校、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因為他們已經貼上了“差生”的標簽,被學校、老師和其他同學所拋棄。他們要么知恥而后勇,洗心革面,奮起直追;要么自我放棄,隨波逐流,更加放縱自己;要么選擇死亡來抗爭和控訴,“為什么就沒有人真正的關心自己和理解自己?”“成績差就該被這個社會所拋棄嗎?”,這是他們通過死亡對我們發(fā)出的詰問。
人本來就應該是平等的,不論分數(shù)高低,成績好壞。教育不是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應該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維護每一個學生的尊嚴,要讓他們明白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當他們面對人生的風雨和坎坷時,他們才會是堅強的、積極樂觀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都是也應該是讓孩子學得快樂,活得幸福,應該是為了解放人,是為了促進人全面和自由的發(fā)展的?!白x書苦,苦讀書”,學習從來就不是快樂的。筆者所說的“學得快樂”是指通過學習,通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們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苦努力獲得的成績所帶來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要想將來活得有尊嚴和有價值,每一個人都必須學好本領。將一部分孩子“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自愿的學習無疑比被迫的學習快樂。
教育應該滲透著人文的關懷,而不是唯分數(shù)論,唯成績論,唯成功論。這種異化的教育本質和教育目的禁錮了人的自由,摧殘了人的個性,撕裂了人的尊嚴,戕害了人的生命。因而,當今的教育是不人道的?!敖逃屔嬲苟桥で菤纭?,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無論是誰,都可以通過教育去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諦,都可以開開心心地活著,都可以知道自己適合什么,都能夠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學生自殺而死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何談家庭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的父母、學校和老師能夠對孩子們寬容一些,尊重一些,理解一些,關愛一些,呵護一些,他們即使學得辛苦,又怎么會選擇自殺這一無奈之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