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玨瑋
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讓我們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也可以作為一個公正的局外人去看問題。同情心是我們道德觀的基礎,但它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同情心讓我們更容易對有錢而不是窮的人產(chǎn)生同情心。但如果站在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這一本性是好的。因為我們自私、虛榮,我們想要別人的夸獎和羨慕,我們才會去消費,這樣一來社會活動反而會順利地進行起來。
人的感情有善惡之分。從同情之心開始,并不是意味著利他主義是人性的全部內(nèi)涵。同情或憐憫之心是人的本性,人的內(nèi)心中還有其他的原始感情即人的利己之心。由于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別人的感受,只能把自己設身處地置于別人的處境之中。旁觀者的情緒通過設身處地的想象總能被當事人的情緒所帶動。人的內(nèi)心會受到各種情緒的影響,無論是喜悅和贊賞,或是痛苦和反感,這種感情的醞釀和形成都會有一個過程。
旁觀者的感情是判斷當事人感情的標準。這種標準涉及感情與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此判斷相應的感情和行為是否合宜,判斷行為的功過得失,并決定對之報答還是懲罰。這種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理智、憤恨和愛來判斷他人的視覺、聽覺、理智、憤恨和愛的標準,事實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辦法來判斷。[3]當事人與旁觀者對某事物的情感一致是檢驗當事者的言行是否合宜的標準和尺度,但是這種尺度在不同情況下所引起的效果是不同的。當所涉及的客觀對象與當事人和旁觀者沒有特殊的關系時,當事人和旁觀者會以相同的觀點來觀察這種客觀對象,雙方容易達成一致,當事人會認為沒有必要為這種一致而對旁觀者表示欽佩;然而,如果旁觀者的認識有獨到之處,顯得比當事人的認識或感覺更深刻、更高明,那么他就會禁不住對同伴表示欽佩和贊揚,這當然比一般的合宜顯得更進了一步。當所涉及的客觀對象與當事人和旁觀者的其中一方有特殊關系時,要保持這種一致就會很困難。如果當事人是某種行為的直接受害者,他對事件的反應和感受會更強烈。旁觀者盡管也會感同身受,但因為不是直接受害人,因而其感受的程度就不會與當事人完全一樣,因為他的感受是間接的,是想象的結(jié)果。當事人對此通常是寬容和理解的。但如果旁觀者的感受與當事人不一致,甚至對當事人的不幸不表示同情和憤恨,那么當事人就顯得不能容忍了。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平靜非常重要,交流是恢復平靜的最有效途徑。
在當事人與旁觀者情感一致時,確立了兩種不同的美德:溫柔、有禮、和藹可親的美德,公正、謙讓和寬容仁慈的美德;崇高、莊重、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種激情的美德。[1]這些美德所體現(xiàn)的感情,構成了盡善盡美的人性,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得到一致。在應該得到欽佩和贊揚的品行與只應該得到贊同的品行之間存在著差別,前者比后者顯得要求更高。而一些并不是最合適的行為在某一些場合可能比人們合理期望的更加接近于盡善盡美,在這些場合,要達到盡善盡美是非常困難的。[2]這里存在兩個標準:一個是完全合宜和盡善盡美的標準,即人類的行為不可能達到的標準;另一個是大部分人的行為通常能達到的標準。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判斷標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用處。
由人的肉體所產(chǎn)生的各種激情,只要是在正常限度內(nèi),是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同情的,但超過一定限度,就會招致反感,甚至令人討厭。就像正常的食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暴飲暴食通常就會被看作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由人的肉體感受所引起的想象的激情總是比肉體本身所產(chǎn)生的激情要強烈和持久得多。把欲望限制在情理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是節(jié)制的美德。缺乏這種節(jié)制,就容易自我設限,懂得這種節(jié)制,才是實現(xiàn)合宜的生活之道。對他人的尊敬,應該使我們有所克制,這樣才可能得到令人愉快的結(jié)果。人們對于他人受的傷害有一種強烈的感知能力。對他人的尊敬,應該使我們有所克制,這樣才可能得到令人愉快的結(jié)果。
同情和憐憫是是人類天生的一種本能,人們同情悲傷在某種意義上比同情快樂更為普遍。感激促使人去報答,而憤恨則促使人去懲罰。讓人感激的行為應該得到獎勵,讓人感到憤恨的行為應該得到懲罰。當所有的旁觀者都覺得對某人應該感激或者憤恨時,這個人才應該獲得獎勵或受到懲罰。所謂旁觀者與當事人感情的一致,從而達成對某人某事獎勵或懲罰的公認,不是靜態(tài)的孤單的現(xiàn)象,而應該是動態(tài)的群體的現(xiàn)象。人們對相關行為的感情是一致的。施恩者和受益者,損人者和受難者是兩對直接的利益相關方,而且前后兩者有因果關系,因此出現(xiàn)相關的感情反饋是理所當然的。對別人的行為應抱有謹慎的態(tài)度,不僅要看到行為的結(jié)果,而且還要考慮行為的動機,把行為的結(jié)果和動機都考慮在內(nèi),如此才是恰當可靠的。
一個客觀的旁觀者,一個客觀評價我們行為的第三者其實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每個人做的事都是在別人的視野和評價之下的。有了旁觀者,我們才不會為了自己去傷害別人,同時也讓我們擁有羞恥心。同理心是指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的能力,是為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利他主義。即便把同理心看做利他主義的內(nèi)容,同理心同樣也產(chǎn)生于利己之心。
有的同感令人愉快,而有的同感則令人不快。實際上,由于同感這種感情是他人意念在自己身上反射的影像,因而它應當具有后者的特性。誠然,當我們同完全能夠具有同感的人交談時,也就是說,當兩人之間有著深厚而親密的友情時,這種交談所具有的真誠的坦率是可以壓倒不愉快的同感所產(chǎn)生的痛苦的,并使整個談話輕松愉快,但在一般情況下,這是做不到的。做什么事都感到勞累和厭惡的人、悶悶不樂、抱怨叫屈、舉止失措的人,會使伙伴明顯地情緒低落。這可以用同感加以說明。喜悅同悲劇里的眼淚、悲傷和同感的區(qū)別,往往被認為是很困難的,如果一切同感都是令人愉快的東西,就不會是這樣。醫(yī)院會成為比舞會更加使人歡樂的場所。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應該遵守基本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標準,提升人類美德是十分必要的。一般道德規(guī)范的標準和形成機制和市場經(jīng)濟道德規(guī)范的標準和形成機制是類似的。道德標準在于合宜性,在于旁觀者與當事人感情的吻合程度與一致性,在于個人的良心與旁觀者的判斷的一致性,人們通過感情來體現(xiàn)這種合宜性。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經(jīng)濟道德通過交換實現(xiàn)各自的利益,而這種利益又通過在交換中比較各自所花費的勞動和其他要素如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條件來實現(xiàn)。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時卻始料未及地增進了人類的共同福利,一種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性或必然性既存在于經(jīng)濟生活領域,也存在于一般道德倫理領域。人的本性是利己性與利他性的結(jié)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確立和倡導應該基于人性,適應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