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洲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中心小學,湖南 永州 425000)
關鍵字: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從閱讀感受到快樂,發(fā)自內心的愛上閱讀這項活動。然而在日常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布置任務模式,讓學生抱著目的性的心態(tài)去完成閱讀目的任務,很少顧及到學生在閱讀中是否能夠消化、是否能夠理解,長久下來,閱讀就成了學生語文學習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而倘若教師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則會打破這個僵局,讓學生慢慢愛上閱讀。
思維導圖又被稱為腦圖、心智圖,它是一種利用圖形結構幫助人們思考的輔助工具。思維導圖具有可視性、放射性、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可以引導學生自我思考,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同時思維導圖簡單、易學、易掌握,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先緊緊抓住文章中心點,再從中心點進行思維發(fā)散,將其他文章段落連接起來,通過這種建立思維導圖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將文章脈絡梳理清晰,同時將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這樣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消化、吸收文章中知識內容,還發(fā)散了學生思維,給予他們一個展現(xiàn)自我想象的平臺,讓他們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自身思維能力水平相對比較低,所以他們很難將文字所描述的抽象內容轉化為自身理解的具象內容。這也就是小學生普遍認為閱讀課程難的原因,也就導致了小學生不愿意進行閱讀學習活動,學習效率低下。但思維導圖簡單明了、圖文并茂的表現(xiàn)特點,迎合了小學生的審美需求和興趣愛好。同時表現(xiàn)思維導圖的色彩鮮艷、生動靈活的表現(xiàn)形式使思維過程更加直觀與形象,更加符合小學生思維能力水平。學生抱著對思維導圖的興趣中去主動進行閱讀學習活動,極大的激發(fā)了閱讀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思維導圖運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維導圖具有符合超強記憶的基本原理,符合溝通原理,加速大腦思考等優(yōu)點,這就可改善小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專注力不強、學習無目的的錯誤學習方法。思維導圖在閱讀前明確表明閱讀目的,并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去尋找文章核心,使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專注力大大提高,迅速總結整理知識點解決相關問題。同時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發(fā)散性工具,對剛剛進入基礎教育,思維還處于活躍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更是一種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工具。相對于傳統(tǒng)教育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思維導圖的運用有效規(guī)避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通過繪制樹狀圖,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但沒有收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束縛,還全面的得到了發(fā)散與提升。
思維導圖應該貫穿學生閱讀過程,如在課前的預習過程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在略讀課文時繪制思維導圖,在閱讀完一遍文章后迅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主要細節(jié),再把握文本的主題思想,在腦海中形成簡單的思維導圖。例如在《觀潮》這篇課文的講解時,教師不妨先拋出問題:錢塘江大潮是什么樣子的?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略讀文章,在閱讀中找到文章中描寫錢塘江的段落形成大概記憶,抓住文章中心要點,并由此延伸到對其他段落的了解。這樣在進行深入研究時,便可以依據(jù)之前腦海中形成出來的大體框架,理清文章脈絡,再往內填充更多的細節(jié),更加準確地把握住課文所講內容。這樣子在課堂前采用思維導圖輔助閱讀的方法不斷提高了學生的思維鍛煉能力,還讓學生有了更加知識儲備,在后續(xù)學習中也會更加有信心,學習過程也會更加順利。
學生在略讀課文后對文章已經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但是要想學生充分理解文章所講思想,吸收相關知識,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精讀課文時也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輔助學習。例如以《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寫下兩個描繪桂林美景的詞:山清水秀、江山如畫等,再帶領學生進入深入探究,通過文章中對山和水的段落描寫,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明了這兩個詞的含義,也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到作者寫作思想感情,進而也可以更加容易吸收課文知識。如此梳理下來,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也可以將較難的知識點分解,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與消化。讓學生在快樂的閱讀氛圍中學習,促進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是一種幫助學生閱讀中的很好的異種骨輔助工具。它不僅解決了一直以來讓小學生頭疼的閱讀梳理脈絡問題,還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效率。并且在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途中,還符合了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要了解注重學生閱讀感受的要求,因此,思維導圖應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力提倡推廣,讓學生們在使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漸漸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真正愛上閱讀這項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