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區(qū)域特色非遺文化與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本區(qū)域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新途徑,從而營造區(qū)域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真正扎根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更上新臺階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非遺文化 校園文化 文華學院
近年來,有關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呼聲越來越高,非遺保護已經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其中,地方高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基地,理應肩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中保存、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使命。2015年9月,經湖北省文化廳、湖北省教育廳聯(lián)合發(fā)文批準,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正式落戶文華學院,該中心以“非遺校園傳承”為研究方向,重點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與社會發(fā)展,特別是區(qū)域文化發(fā)展以及湖北非遺品牌文化發(fā)展等現(xiàn)實問題。本中心自成立以來,圍繞“非遺校園傳承及社會發(fā)展”課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探討,且定期籌措舉辦非遺類主題大型活動,邀請兄弟高校、武漢市民、社會力量參與,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文化品牌效應。
一.“非遺校園傳承”,中心特色機構如火如荼開展系列工作
(一)非遺中心第一工作室。工作室以“傳承、培養(yǎng)、弘揚、應用”為工作宗旨,組建了一支技藝研究與課程教學相結合的實力型師資隊伍,設計相關非遺技藝學習課程,扎實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工作,形成校園文化與非遺文化的特色融合。且先后與地方政府、多家文化傳播公司建立起非遺文化研究開發(fā)合作關系,各方利用自身資源和優(yōu)勢特長,共同致力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承和弘揚工作。探索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qū)及其產業(yè)化發(fā)展的新路子。
(二)古琴文化研究所。本研究所致力于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培訓工作,與武漢幾所著名琴社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聘請湖北省古琴界名家進校園,共同舉辦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藝術節(jié)、武漢高校知音文化古琴體驗活動,開展古琴知識講座、開設古琴基礎課程,免費為師生開辦古琴學習班,傳承經典非遺,弘揚知音文化。
(三)非遺文化品牌研究室。依托中心學術優(yōu)勢,本研究室圍繞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資源與“生產性保護”、非遺文化品牌打造與社會化推廣等特色方向進行課題研究,逐步形成了非遺校園傳承研究、非遺文化品牌研究以及非遺基礎學科研究三個基地,產出了一批高質量科研項目及論文。濃厚的學術積淀,為非遺實踐類探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非遺類課程教學研究室。按照中心與專業(yè)共建的指導方針,目前針對人文類專業(yè)的本科生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通識課程,學習非遺基礎理論知識,進行非遺實踐,形成了濃厚的非遺氛圍。在非遺中心、非遺第一工作室、舞蹈系、藝術系等部門人員及外聘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全校開設了《天門碟子舞》、《擺手舞》、《馬山民歌》、《太極拳》、《武當拳》、《瑜伽》、《古琴演奏》等非遺類特色選修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不僅高質量修滿了學分學時,培訓了演藝隊伍,且能在武漢高校紅楓文化藝術節(jié)、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藝術節(jié)等大型節(jié)慶活動中進行精彩演繹。打造的非遺類學生社團主要有:非遺學社、楚麟漢服社、欽靜國學社、晨風文學社、剪紙興趣班等,積極參與校內、校際間非遺類活動,真正做到非遺文化進校園,讓同學們零距離體會非遺,并做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堅定行動者。
二.非遺“活態(tài)”傳承,非遺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堅定走“引進來”、“走出去”的工作路線
(一)“引進來”——舉辦非遺活動,開設非遺課堂。
1.文華學院首屆大學生風箏文化藝術節(jié)。2015年4月中旬,文華學院舉辦了首屆大學生風箏文化藝術節(jié)。來自武漢市的數(shù)十名民間風箏制作老藝人向千名大學學子傳授風箏制作技藝,傳承非遺知識,播撒非遺種子,推動非遺校園傳承工作在校內外蓬勃開展,此舉意在讓當代大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立志爭做非遺文化傳承人。
2.文華學院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藝術節(jié)、武漢高校知音文化古琴體驗活動。
武漢是知音文化的發(fā)祥地,俞伯牙、鐘子期因古琴結緣相知的故事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具有武漢特色的古琴文化、知音文化,是武漢高校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保護和傳承古琴文化是湖北非遺研究責無旁貸的任務。為了貫徹落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增強武漢大學生對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認知,促進武漢高校校園文化繁榮,2016——2018年,文華學院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致力于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推廣,三年內不斷擴大與武漢多家知名古琴社的深度合作,舉辦文華學院武漢大學生古琴文化藝術節(jié)、武漢高校知音文化古琴體驗活動,并成立古琴文化研究所,開設古琴類選修課,讓大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古琴的魅力,在古琴文化、知音文化的熏陶下,塑造清雅人格。
3.武漢高校紅楓文化藝術節(jié)?!按旱轿浯罂礄鸦?,秋到文華賞紅楓”,2014年——2017年,連續(xù)四屆的武漢高校紅楓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在文華學院的金秋拉開序幕,土家族擺手舞、天門碟子舞、馬山民歌、民族秧歌舞、古箏、古琴、太極拳等二十余項非遺節(jié)目在校園內輪番上演,攝影愛好者爭相取景,現(xiàn)場氣氛十分火爆。展示個性化教育特色,將校園紅楓文化與非遺文化有機融合,打造“以紅楓為品牌,以非遺為內容”的紅楓文化節(jié),受到數(shù)千大學生、武漢市民的熱捧。
4.外交官風采大賽。刺繡、剪紙類非遺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教育等價值,如何在全球化、商業(yè)化的環(huán)境下保護刺繡技藝、剪紙藝術等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無論從文化傳承還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考慮,我們都必須重視這一問題,必須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別是運用現(xiàn)代知識產權制度來保護這一類非遺。2017年12月中旬,由文華學生社團聯(lián)合會、文華IACA國際事務交流協(xié)會、法律協(xié)會、非遺學社聯(lián)合舉辦的“刺繡、剪紙類非遺保護與開發(fā)中的知識產權問題”主題活動在校學術報告廳如期開展,此次活動以論壇會議的形式展開,采取“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圍繞權屬問題、商業(yè)化開發(fā)問題等進行激烈討論,致力于建立一個更全面更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保護刺繡、剪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5.非遺類課程開設。教育傳承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從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到中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教育傳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公布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實施指南中,要求“以適當?shù)姆绞綄⑷祟惪陬^和非物質遺產學習列入學校的正式課程”。在我校開設非遺類課程,讓學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絢爛魅力,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非遺”熱情,并且促發(fā)學生積極擔當起“宣傳、保護、弘揚”民間非遺文化的使者,從而掀起我校學習、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熱潮。作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按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結合我校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活動的工作部署,實踐性選修課的開設,有助于貫徹我校的“個性化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新空間,激發(fā)學生潛能,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搭建新平臺。截至目前,我校已開設了《天門碟子舞》、《擺手舞》、《馬山民歌》、《太極拳》、《武當拳》、《瑜伽》、《古琴演奏》等非遺類特色課程。豐富了大學生們的校園生活,形成了文華學院個性化的特色型非遺校園文化。
(二)“走出去”——訪談調研,實地感悟非遺歷史文化,感受非遺傳承之重任。
桑植民歌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2016年7月上旬,“文華學院”師生十八人前往湖南桑植縣,走訪桑植縣非遺保護中心、桑植縣廣電新聞出版局,詳細了解桑植民歌發(fā)展歷史、藝術特色。走街串巷,進行問卷調查,深入調研桑植民歌的傳承現(xiàn)狀。走訪吉首大學,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桑植民歌的校園傳承教育,學習借鑒吉首大學“非遺進校園”的經驗做法。
蜀繡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四川成都市的蜀繡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7月上旬,“文華學院”近二十位師生前往四川成都蜀繡產業(yè)園進行暑期社會實踐,此次實踐活動與非遺保護密切結合,同學們近距離接觸蜀繡,為其精湛技藝所折服,也進一步感受到保護這一民族瑰寶的重任。
2017年10月中旬近五十名文華學院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抵達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參觀第二屆長江非遺大展活動。本次非遺大展活動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湖北省文化廳,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執(zhí)行。五項專題展涵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傳統(tǒng)飲食文化、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長江傳統(tǒng)手工技藝和湖北非遺研培成果展。本次觀展活動旨在讓同學們走近非遺,了解非遺,領略非遺魅力,讓非遺傳承的種子浸潤到高校校園的土壤,生根發(fā)芽,蘊育力量。
“保護非遺,我們在校園;傳承非遺,我們在行動!”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yè)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的具體精神,切合文華學院實際,將校園文化與非遺文化有機融合,升華文化精神,將其引伸為我們的校風、教風、學風,我們將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漢偉:《中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比較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鄭翠仙、周峰:《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藝術教育的融合》,《湖北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
[3]陳浩:《區(qū)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的研究——以福建非遺文化為例》,《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5年第4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區(qū)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湖北非遺文化為例”(項目編號:2016GB177);武漢市洪山區(qū)人大關山街工作委員會項目“洪山區(qū)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qū)及其產業(yè)化發(fā)展的舉措研究”;文華學院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洪山區(qū)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qū)的舉措研究及其產業(yè)化發(fā)展新思考”(項目編號:FY201805)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肖牡丹,文華學院人文學部中文系講師,文華學院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非遺文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