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科
(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仁興鎮(zhèn)小學,云南 楚雄 651205)
小學是一個特殊階段,讓小學生從學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好習慣,會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更懂得怎樣能學好語文,積累寫作素材,培養(yǎng)寫作興趣,讓學生學好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更好的成長。
新課標從中年級開始提出“逐步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外閱讀的習慣”。但我認為預習并不是摘幾個詞語,讓學生回家解釋,或者讓學生給課文分分段,寫寫段落大意,而應該重在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觀念與習慣。如使學生明白理解詞語應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要聯(lián)系上下文,你讀了課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筆在書上寫下來,有什么疑問,也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強調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主動求知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學能力。
學習一篇課文,首先教師從所學課文的題目入手,展示課題,引導學生去讀。學生接觸課題后,說出自己想到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問的。在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一遍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在指導學通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教師要進行示范輔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多讀益于積累,積累有利于知識貫穿。多讀能激發(fā)想象,調動大腦思維?!倍鸥σ舱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萬丈高樓平地起”,作文閱讀一樣需要積累,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讓學生每天讀一篇文章,摘抄兩個好詞,一個好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力爭能背誦下來,并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兒童詩歌,背誦《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并學習運用。還準備利用班隊課、晨、夕會時間,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這樣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管是課堂還是課余,教師都應該全身心地將自己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在自己的教學舞臺上精彩地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