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文
在我們的印象中,古代的皇帝往往是地位、權力與財富的代言人,是天之驕子、九五之尊。然而,當我們拋開權力的光環(huán),再來仔細端詳一番,就會發(fā)現,其實皇帝也是人,他們管理一個國家,就像我們經營一個小家庭一樣,需要花心思、動腦筋、想辦法,有的皇帝也會像我們普通人一樣精打細算過日子,甚至有時會有點“摳門兒”。這樣接地氣的皇帝在歷史上還真不少。
在古代,不是當了皇帝就會自動變成有錢人,東周最后一個帝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歷史上的周王朝存在了800多年,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微,而與此同時,列國不斷興起,特別是秦國的力量日益強大。當時,周赧王想聯(lián)合其他國家與秦國抗衡,但無奈國力衰弱,沒有資金,只能向一些富貴人家借錢籌措軍費,為此打了很多張欠條。好不容易準備就緒,周赧王卻悲哀地發(fā)現,其他幾個國家居然放了自己的鴿子,只有楚國和韓國派了一點兵力過來應付一下,照當下的形勢來看,根本無法與秦國對抗,他的作戰(zhàn)計劃就這樣泡湯了。無奈撤兵的周赧王十分沮喪,可是他沒想到,自己剛回宮,還沒來得及嘆口氣,債主們居然跑到宮里來追債了?!澳銈兪钦媾挛也贿€錢啊!可是你們猜對了……”沒錢還債的周赧王跑到宮里一個高臺躲了起來,于是后來就有了那句形容一個人欠債很多、無法償還的成語——債臺高筑。
與周赧王相比,漢文帝劉恒的“摳門兒”就是一種更為主動、更有意識的節(jié)儉行為了。漢文帝是劉邦的兒子,他一生勵精圖治,勤儉治國,史書中記載他“履不藉以視朝”,“不藉”就是草鞋,也就是說,漢文帝平時都是穿著草鞋上朝的。不僅如此,他的龍袍被稱為“綈衣”,是用當時一種比較粗劣的絲綢制造的,即便是這樣的衣服,穿得舊了破了,他還要打上補丁繼續(xù)穿,可以說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自己節(jié)儉還不夠,他對身邊人要求也很嚴格,后宮的妃嬪在漢文帝的要求下,都衣著樸素,為了節(jié)省布料,甚至不準衣服拖到地上,連宮里的帳幕刺繡等也都沒有花邊。據記載,有人曾送給漢文帝一匹千里馬,他不但沒有收下這匹馬,還給送馬的人路費,讓他將馬一同帶回去,同時下詔告知天下,不要進獻任何奇珍異寶。漢文帝去世后留下遺詔,要求不要厚葬,喪事從簡,喪期縮短,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踐行著自己勤儉仁政的理念,并且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
遇到一個節(jié)儉的皇帝,是天下人之福。清朝時的道光皇帝,也是一位被很多人認為節(jié)儉到“摳門兒”的皇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道光曾經跟隨父親嘉慶皇帝到盛京祭祖,為了感懷祖輩創(chuàng)業(yè)維艱的辛苦,他們住著條件簡陋的行宮,一起觀摩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用過的破舊遺物,嘉慶皇帝還給道光講家史、憶苦思甜,年少的道光在祖輩的感召和父親的教誨下,立下大志,要做一個節(jié)儉有德的好皇帝。他把寢宮里的擺設、裝飾等全部撤走,只留下床鋪、桌椅等普通家具,吃飯也本著能省就省的原則,晚上打發(fā)太監(jiān)出宮買燒餅回來當晚餐。據說有一次,道光下令宴請有戰(zhàn)功的將領們,但桌上只象征性地放了幾盤菜,大家對此心知肚明,誰也不敢夾菜,因為菜量太少,實在是不夠吃啊。一次皇后壽辰,道光決定為心愛的老婆大人辦一個快樂的生日派對,滿朝大臣應邀攜帶家眷進宮為皇后祝壽,大家都以為終于能吃到宮中的大餐了,萬萬沒想到,宴席居然是一人一碗面條……節(jié)儉本來是好事,但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道光皇帝的過度節(jié)儉也產生了負面的效果。由于皇帝總是穿著破舊的朝服上朝,大臣們上行下效,導致市面上一度出現了舊衣服比新衣服還貴的怪現象。
節(jié)儉成了“作秀”,也就失去了原本應有的意義,雖然道光皇帝的初心是好的,希望以節(jié)儉之風彌補國家財政的虧空,但要扭轉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單憑個人的節(jié)省,是遠遠不夠的。后來的歷史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