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徽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原本是著名的文學理論,最早出現(xiàn)在文學尤其是詩歌語言中,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提出,“陌生化”指的是文學形象“有意識地使被感知對象變得困難,使它和讀者原有的體驗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使意義的獲得變得艱澀,延長了讀者對形象的體驗過程”(朱剛5)。“陌生化”是20世紀20年代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問題,意味著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刻意采用的新穎藝術技巧,“使對象陌生化,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朱立元45),從而盡可能地延長了讀者的審美感受過程。簡單地說,“陌生化”就是將熟悉事物的陌生化,目的是恢復人們對事物的新鮮美感。
在語言的四種基本技能中(即聽、說、讀、寫),翻譯就包括了閱讀和寫作技巧。翻譯可以最好地反映一個人對不同語言的掌握。眾所周知,目前在我國的全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中,翻譯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考的題型,且所占比分還相當大。同時,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中外交流日益頻繁,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強,翻譯逐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也不乏進行翻譯研究的學者和譯員。好的譯文需要譯者要有較深厚的異域文化底蘊,同時需要具備較強的構思、駕馭文字的功底,包括遣詞造句、篇章結構和文體修辭等。
然而,在平時的翻譯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譯文中總是存在種種問題,比如在英文譯本里,主謂不一致、單復數(shù)錯用、時態(tài)和語態(tài)混亂等基本層面的語法錯誤。其次,句式單一,譯出的文本毫無新意。同時翻譯中另一普遍存在的問題體現(xiàn)在詞匯的運用上,不管是在中文還是英文譯文中,整篇譯文都是那些常見的干澀的、通俗的詞匯;另外,由于文化間的差異,譯者通常按照自己語言思維方式去進行翻譯,寫出許多不符合目標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在這種狀態(tài)下譯出的文本,可想而知,毫無新意,通常給人一種讀此文章是在浪費時間的感覺,這樣的譯文對原文本的價值也是一種損耗、貶值。
當然,影響一篇成功譯文的因素是眾多的,除了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外,還要擁有扎實的基本功去避免上文中提到的種種錯誤,更為重要的是要重視對翻譯技巧的不斷探索。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提到了這一點“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適當?shù)胤艞壛苏Z言的一般表達,將目的語的表達世界變得‘陌生’,以更新譯者和讀者已喪失了的對語言新鮮感的接受能力,使譯者確實能夠?qū)⒃髦械牟町愋员磉_出來,以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保⊿eamus Heaney.79)本文就如何將“陌生化”理論運用到理論實踐中,從而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新的翻譯策略和技巧。
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根茨勒(Gentzler)認為:“譯文應該保留原文本的‘陌生化’表達,如果源文本中的表現(xiàn)手法已經(jīng)存在于第二語言中,譯者就要構想新的表現(xiàn)方式?!保℅entzler.80)這表明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通過再創(chuàng)造來再現(xiàn)源文本中的表現(xiàn)手法。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
聞一多先生提出語言的三美原則,即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語言的音樂美主要是通過巧妙運用語音來實現(xiàn)。英語里主要是通過同音詞和一詞多義,漢語里則主要通過諧音、雙關來實現(xiàn)其陌生化效果。
如:(1)Then there was a man in the restaurant.“You’re not eating your fish.”the waitress said to him,“Anything wrong with it?”“Long time no see (sea),”the man replied.
在這則笑話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作為已經(jīng)被英語國家所接納的中國式英語,就是典型的陌生化表現(xiàn);同時,再次利用單詞see和sea同音這一現(xiàn)象,使得“Long time no sea”暗指餐館的魚很久不見海水,言外之意是這魚已經(jīng)不新鮮了。
(2)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rmingway)小說的書名A FarewelltoArms“arms”一詞多義,一語雙關。第一層意為“武器”,代表戰(zhàn)爭;因此傳統(tǒng)文本將其意為《永別了,武器》;而第二層含義可看作是“arm”的復數(shù)形式,意為“手臂”,表示擁抱、愛情;用詞也有大家將其兩層意義綜合意為《戰(zhàn)地春夢》。
漢譯英的陌生化現(xiàn)象更為明顯,如:
(3)歇后語: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
When the awful is lawful, treason is the reason.(李文穎 128)
歇后語中,“法”和“發(fā)”是諧音,因此在翻譯時為使譯文體現(xiàn)語音上的陌生化效果,譯文中巧妙地運用了“awful”和“l(fā)awful”,“treason”和“reason”分別押韻這一特征。
再如:(4)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
Swiss, swiss, the boundless falling leaves rustle down,
Splash, splash, the endless Yangtze waves roll on and on.(黃新渠譯)(張景玲84)
譯文里,黃新渠教授通過重復使用[s]音,生動地描繪出秋風蕭瑟、萬物凋零的殘秋,同時重復運用輔音連綴[spl]、元音和輔音[∫],生動地描繪了長江波浪流淌的壯麗景色。
因此,翻譯過程中,除了選用正確的翻譯方法,不妨通過使用上述模式來為譯文增添色彩。
詞匯的陌生化,并不是說刻意地選擇高級詞匯、生僻詞匯或者古英語詞匯;它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精心刻意選擇詞匯,或者改變詞性,亦或顛倒詞匯順序。事實上,語言的陌生化常常反映在對詞匯的陌生化中。
比如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期,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的一句名言是非常經(jīng)典的雙關:
(5)If we don’t hang together, we shall most assuredlyhangseparately.(晏小花113)
這個句子在有關翻譯的討論中經(jīng)常被使用,當然也不乏褒貶不一的譯文。大部分比較贊同字面直譯:
(譯文1):如果我們不團結一致,必然一個個被人絞死。(晏小花 113)
然而,原文本畢竟出自大政治家在戰(zhàn)時發(fā)表的演說,必須具備可以鼓舞人心的感染力。顯然,譯文1平鋪直敘不具備這種力量,因此有了另一種譯文:
(譯文2):要是我們不共赴沙場,就得同上法場。(晏小花113)
譯文2巧妙地運用了“沙場”和“戰(zhàn)場”的韻律感,且字形排列工整,更能使人充滿新的斗志。
再如:(6)在擁擠的人群里,他們用肩膀?qū)⒗先醪堈邤D到了一邊。
譯:In crowd, they shouldered the old, the weak,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 out of the way.
顯然,句中的shoulder的詞性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不再是我們第一印象中的名詞“肩膀”的意思,而是用作動詞,表示“用肩膀擠”,這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達到了陌生化理論的效果。通過詞性轉換來變通表達方式是翻譯中常見的技巧,“離開必要的詞性轉換,勢必會導致生硬拗口,甚至晦澀難懂的譯文?!?孫致禮81)
句式的陌生化就是對原有句式有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改造,以達到目標語讀者的審美期待。如果翻譯文本句式單一,滿篇盡是“主謂賓”式的簡單句,那么此類譯絕不能稱得上是一篇好譯文。哪怕忠實了原文本的(內(nèi)容)信息,也無非是剛剛達到了“信”的要求,但遠不能達到“達”的標準,更不能上升到“雅”的準則,給目標讀者留下的是一種呆板、干澀、通俗印象,容易造成閱讀審美疲勞。要實現(xiàn)翻譯中句式的陌生化,可以讓句式具有多樣性:
a.肯定與否定
如:(7)人們將銘記這一刻。
譯: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this moment.
或 :This moment will be rooted in people’s mind forever.
b.主動與被動
如:(8)她的錢包在火車站丟了。
譯:Someone stole her purse in the railway station.
或:Her purse was stolen in the railway station.
She had her purse stolen in the railway station.
c.正說與反說
如:(9)我們搜查了任何地方,但一無所獲。
譯:We searched everywhere,but we found nothing.
或:We searched everywhere,but we didn’t find anything.d.簡單與復合
如:他是一個來自南方的農(nóng)民,操著一口我們很難聽懂的方言。
譯:He is a farmer.He comes from a southern province.He speaks a dialect.We fi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him.(此譯文全部為簡單句,筆者不提倡此譯法)
或:He,a farmerfrom a southern province, speaks a dialect, which we find hard to understand.(本復合句巧妙地運用定語從句銜接)
e.語序互換
如:(11)開卷有益。
譯:One cannot learn anything without reading a book.
或:Only when one read a book can he learn something.
f.遞進法
如:(12)…andthat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譯文: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將用存于世。(仝益民31)
原文出自美國總統(tǒng)林肯(Abraham Lincoln)1863年的葛底斯堡演講詞,其中三個介詞短語簡短有力,一氣呵成,氣勢恢弘。而譯文在形式上把英語短促有力、對仗工整的形式及意義生動完整地體現(xiàn)了出來。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式技巧以外,在翻譯過程中英語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也能實現(xiàn)句式的多樣性,從而達到陌生化所帶來的效果。常見的修辭有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矛盾修辭等。
“陌生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破人們的常規(guī)思維和感受而重新組構對事物的感覺,產(chǎn)生一種全新的美感,走出審美疲勞,其關鍵就在于新穎。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利用“陌生化”去探索新穎的翻譯策略、技巧,提高翻譯創(chuàng)新能力,勢必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時,翻譯中的“陌生化”處理手法,既有利于傳播各國的文化,又可以滿足不同民族對不同文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