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潔瑩
曾志平是廣東惠州作家群的重要一員,是惠州文學不可忽視的成員,乃至是嶺南文學重要的角色,但是當今對其作品的研究資料欠缺。本文試圖解讀其作品獨具魅力的宗教色彩,通過解讀其作品的人物形象,探索佛教色彩在文學作品中存在的藝術魅力。同時,這也是曾志平作品中藝術美感的獨特之處。
曾志平的三部作品:《六如亭》《六如軒》《六如臺》,僅僅是從取名來看“六如”,都帶著佛教的印記。“六如”也稱六喻,佛教以夢、幻、泡、影、露、電,喻世事之空幻無常。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的秦鳩摩羅什所譯作的《金剛經(jīng).應化非真分》提及:“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對這三部作品進行整體觀照,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主題構成、小說模式還是悲劇內涵,都表現(xiàn)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情緒和佛家意識。
曾志平是廣東省河源市龍川人,在惠州學習,曾經(jīng)是知青,一生起起伏伏,可謂不盡平坦。他是從1992年開始創(chuàng)作,因地處惠州文化濃厚的地區(qū),難免受惠州地理文化、宗教文化等影響,這些在他的小說中都得到明顯的表現(xiàn)。其中,西湖是小說多次提及的一個地方,而“六如亭”位于西湖,曾志平的作品取名也源于此。
惠州西湖佛教勝跡眾多,所以大批僧侶導師慕名前來以至流連駐此。自古有文人墨客在此游覽吟詠,延綿至今,西湖成為惠州文化匯聚之地。據(jù)張友仁《惠州西湖志》記載,惠州西湖有大量名勝古跡,僅僅是佛教勝跡就二十多處,包括:六如亭、泗州寺、永福寺、棲禪寺、超然臺、靈惠院等等。這些遺跡既有建筑的美學概念,又有歷史的典故,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文化的象征。藏在自然風光的秀麗之中,這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惠州的文化底蘊,這也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些西湖文化環(huán)境影響當?shù)鼐用竦男愿裉卣?,作為其中的一員,這當然無形或是有形中影響了曾志平的小說創(chuàng)作。
雖然三部曲里面有談到道教和儒家的文化思想,例如《六如亭》幾次提到?jīng)_虛古觀,這是惠州著名的道觀,古代許多知名的道教名人在沖虛古觀修道或居住,比如晉代葛洪、鮑姑、黃野人等;《六如臺》更是直白地說,作為商人要遵循儒家的道義,還直接標榜 《道德經(jīng)》。甚至提及了基督教文化,例如《六如亭》劉月槐的詩作《晚霞》,“像《圣經(jīng)》里的神獸/把人拋擲在空中跳舞/桀驁不馴/無限傷痛?!边@不難理解,惠州地處多文化交元地,位于廣東南部,是珠三角的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接河源市,東接汕尾,西鄰東莞和廣州,具備良好的海洋文明的特點,主要是文化較為自由開放且包容性強。這種文學地理也很好體現(xiàn)在曾志平小說中,從他的小說可看出他既受到了國外西歐文化影響,又受到國內各種族各宗教各區(qū)域的影響。盡管如此,但是在我看來,曾志平小說的主要精髓還是體現(xiàn)了佛教精神。
我們想要真正理解曾志平和他的作品,就必須回歸曾志平本人內在的精神世界解讀文本。甚至曾志平在談及他自己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觀動機時,曾滿懷深情地說:“ 當作家是我一生的追求。中學生時代是文學青年,曾夢想通過寫作謀取人生前途,生活出路,結果夢碎”。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開啟創(chuàng)作道路以此尋“夢”?!皦簟?,是他作品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一個詞,而“夢”一詞也是佛教經(jīng)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概念,其中佛教的著名典籍----《佛說阿難七彩夢》,此典籍講訴了阿難在舍衛(wèi)國的時候做的七種惡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來到佛陀的講堂問佛何解,佛陀為他一一解說,阿難的七個夢主要是預示了佛教的未來命運。阿難的“夢”和曾志平的“夢”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厄運”、“碎裂”等,心理層面的消極名詞。如《六如臺》第八章“魚與熊掌”中提到“過去的人生愿景,如夢幻般美好,卻總是輕易破滅,如夢幻泡影!”這句話主要說明人生理想如夢幻般極易破滅。作者也在《六如亭》借曾欽祥之口感嘆“人生際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p>
當曾志平以這種文化心態(tài)和精神品格進入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時,他用佛教的精神精心構思了完整的“六如”三部曲?!坝谩纭忈屓松妇埃喝绾缟癫桑缦硷h逸,如夢美妙;鏗鏘使命:如影隨形,如霧朦朧,如雷萬鈞!”,在曾志平的作品中,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表現(xiàn)十分明顯,也是他自己所強調的那樣宣揚“舍利取義”。他先是一名小有成就的企業(yè)家,再從商人身份向作家轉型,其對道德的思考更有說服力。在曾志平的道德信念里,他曾在《作家夢胸懷》中寫到“不斷發(fā)表作品,覺得自己有一定的書寫能力,決心用長篇小說表現(xiàn)中國崛起大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社會變遷,為促進時代文明進步服務……通過描繪社會轉型創(chuàng)業(yè)者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富的艱辛歷程,說明堅守傳承中華民族仁信和利義并重價值觀念的重要性;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個人命運往往與國家民族復興命運緊密相連;表現(xiàn)創(chuàng)業(yè)者的家國情懷、濟世意識、民族大義、社會責任感?!痹酒降倪@種濟世情懷與佛教的眾生普度、吉祥如意息息相關。盡管曾志平?jīng)]有真正加入佛教,但他卻是一個真正的人文作家。
“模式”一詞,本來用來指事物的標準或要求遵守的規(guī)范。由于被人們頻繁地使用,此詞的涵義不斷被擴大,現(xiàn)常用于表示在一系列事物內部形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某種體制、格局或結構。曾志平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模式與佛教文化緊密相連,但是每一部小說都有側重于佛教文化某部分的特性。
佛教對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源遠流長的,在明清小說中能找到很好的例證。佛教在小說中的表現(xiàn),主要是將虛擬作為一種特定情況下的真實接受下來。神魔小說中的《西游記》就是一個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成長型小說的代表,取經(jīng)是明線,并且以心猿放心---正心---修心的成長歷程為暗線貫穿整個小說。小說的整個情節(jié)模式就是歷難悟道,而悟道的必要條件就是歷難,并且不能少一個劫難。
曾志平小說繼承了這種歷難悟道模式,同時也將這種凡人主人公的性格造就來了歷難悟道的情節(jié)模式。在曾志平的小說世界當中,作品的主人公總不乏各種苦難。在佛教各派別當中,有“四諦”的說法,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念相近?!八闹B”是一個共識,“四諦”是苦、滅、道,主人公遭遇了苦難,經(jīng)歷過夢想的幻滅,仍然不屈不撓,最后修煉成道。
“諦”也有“真理”的涵義,四諦即四條真理??嘀B,即是把人生社會的本質斷定為苦,并將這一判斷視作真理的教義。佛教把人的感受分為三種狀態(tài):苦、樂和不苦不樂。但從根本上說,這一切的感受本質都是苦。曾志平敘述各種苦難,使主人公處于安心之中,實是將佛教的苦諦具體化為一個個劫難,將《六如軒》中的主人公曹路祥作為“有情”的普遍象征。他的有情,也是他苦難的根源。因為追求太多,追求事業(yè)有所成就,又追求愛情有結果,有功利心的行為往往是容易受傷的,無功利者往往無敵。所以,作品中的曹路祥一生并不平坦。
作品結尾對曹路祥的評論是“為了追求生存價值,淡泊名利財富,搏擊時代風浪,采擷命運花絮!”在《西游記》里面,好人總是要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得道升仙,小說中的曹路祥命運起伏,但最終也是迎來苦盡甘來的結局。
原本被認為鐵定會考上大學的曹路祥,竟然落榜了,是由于被冤枉的離奇的丑事。與初戀情人李小麗也被拆散,他甚至覺得“自己著一生一世,不會再有前途了!在世上做行尸走肉,不如死了干凈……”“應該說,曹路祥走過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是艱辛的,但也是幸運的!他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離開農村之后,‘以工代干’當上了農業(yè)病蟲害防治測報技術員,從此,刻苦學習農業(yè)技術知識,自學成才,高分考取了農業(yè)技術干部的資格,成為農業(yè)局的正式干部,因為刻苦好學,有了突出的成績,立功受獎……”知青時期生活艱苦,盡管中年時期小有成績,卻依然曲折不斷。
遇到公款風波,檢察官找來談話“說真的,他敢說自己難得的清廉!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涉水?”自己本著清廉守法的原則,但為了辦成某件事,也必須遵循社會現(xiàn)狀,也得迎合上級違心地去送錢,去送禮。這一送,也許一不小心就涉及行賄犯罪。曹路祥十分擔憂,他還不知道,是不是有經(jīng)濟問題牽涉到自己,而目前的狀況是檢察官已經(jīng)找上門來了。
于此同時,紅盾公司也直接給省紀委送了關于曹路祥涉嫌侵占國有資產(chǎn)犯罪的請示報告。曹路祥的家人、親戚朋友都像熱鍋上的螞蟻,都來想辦法解決。風起云涌,曹路祥感覺人身安全已經(jīng)受到嚴重威脅。面對這樣的政治風波,他不得不去北京上訪中紀委,然后陷入一種忐忑不安的焦急等待。這種等待是折磨人的,不只是折磨曹路祥自己,還連帶他的家人好。這時候的苦難就具有了外侵性和傳染性,就像病毒一樣,潛移默化的摧毀著他的家庭。小說結尾描寫道,曹路祥“似乎有千言萬語,噎在喉嚨,他說不出口,只在心中嘆道:“‘一切盡在不言中……’”一肚子的苦水都自己往下咽,最終沉重的苦難只能用沉默來抗衡。小說主人公最后的得“道”,并不像神魔小說那樣成仙,而是指的是在世俗社會中說取得了某種成功。
惑是一種內指的精神狀態(tài),在《新華字典》中“惑”被解釋為“不明白對與不對”以及“使迷亂”。以佛教角度來解讀,“惑”的精神狀態(tài)是眾生常有的,因色相而惑,因無明癡愚而惑。所以佛教,特別是禪宗,倘若求不迷惑,得通過了悟自性從無明癡愚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才能成就無上般若智慧,才能得清凈之心。
佛教影響了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還影響后來的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唐傳奇中塑造的以“惑”為核心的人物形象,如元稹《鶯鶯傳》的張生,霍小玉傳的李益,他們都是古典文學中的負心漢形象,尤其是以他們性情前后轉變表現(xiàn)了他們在社會中的一種“惑”,在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中必須做出的選擇。曾志平的《六如亭》的人物塑造沿襲了這種模式。
2.2.1 愛情之惑和情愛之惑
在愛情的選擇上,他們受惑于人,也受惑于情世,終究也不知所獲。在讀書時期,林順鋌把劉月槐拋棄了,全力以赴追張集芬。劉月槐也不卑不亢,專情于葉果玉,后來兩人情投意合,敲定終身。先是林順鋌拋棄劉月槐,與張集芬喜結連理,而劉月槐后嫁葉果玉。年輕時總會受到愛情或是情愛的迷惑,甚至是疑惑,但男歡女愛,無可厚非,終究也是要踏上了婚姻的墳墓。
中年時期,曾欽祥事業(yè)上頗有成就。有一次,會見已婚的張集芬,兩人之間的情愫十分微妙,用原文的話語總結就是“他們都在玩耍色彩斑斕的人生游戲,其實也是一種人性的平常表現(xiàn)”。不能僅用道德去評價他們這段關系,道德與人性的這是哲學界不斷探討的問題,對這兩者的選擇就決定品格的高低。這時候,不在是愛情的迷惑,而是情欲的表現(xiàn),是婚后的他們受到了誘惑,最終身體臣服于意志,演繹了所謂婚姻的“背叛”。
婚后的葉果玉也是如此。小說中有這樣的描述,在酒店里百無聊賴中接到寥麗群的電話,兩人相處了特別的一晚。已婚男士和一位女性在房間里單獨相處一晚,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作者沒有明說,而是用“特殊”一詞來表達。但是,根據(jù)我們日常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很顯然,這是違背婚姻初衷的行為。
后來,葉果玉又來了個賴琪琳,同樣扮演類似于廖麗群的角色。不得不說,葉果玉,艷福不淺,他毫不遮掩自己的情欲。而自己的妻子劉月槐,不僅外表上是個漂亮有氣質的女教師,還在自己在危難的時候,為了丈夫的命運,獻身林順鋌。這是在明清的三言二拍小說中慣用的情節(jié),當時女性地位低,得依附男權生存。倘若家中占主導地位的男性遭遇禍害,經(jīng)濟和精神不能獨立的女性一般都采取出賣肉體的方式來救助他人。
在新時期,對于這種的做法,我們是該說對自己丈夫的忠貞,還是得指責她不守婦道呢?她的出發(fā)目的是救丈夫,采取手段是獻身,所謂的背叛婚姻。該救還是不救,該指責還是稱贊呢。作者似乎讓我們陷入了一種二元對立狀態(tài),讀者也跟著文本“迷惑”。
但凡世間男女之間紛紛擾擾的纏繞關系,引用佛教之說,就是要通過了悟自性從“惑”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才能得到內心的清凈。因此,想要擺脫“惑”,解鈴還需系鈴人,還得靠自己的悟性,不得不說修道之路漫漫長。
再說,與林順鋌和張集芬破碎的婚姻比較,駱仕強和王紹華夫妻琴瑟和諧?!读缤ぁ分刑岬健八X得人世間,除她之外,再沒有人能對駱仕強放蕩不羈的性格給予理解,對他孤高自傲的才華會去愛慕,對他內心所追求的愿望會充分肯定。對于這一切,駱仕強,最能愛撫駱仕強。駱仕強對她,除了感激,還是感激……”王紹華理解丈夫的性格,欣賞丈夫的才華,肯定丈夫的追求。既愛自己的丈夫,又能保持自我人格的尊嚴,并不像劉月槐愛得那么卑微,她是新女性典型的代表。
作者也評價道:“這種愛絕不是商店那么一回事,挑一個外表好看的稱心如意,或者是選擇物美價廉的伸手拿來,而是在茫茫的人海中,挑選到了自己的真心喜愛,渴望得到滿足?!庇纱丝磥恚皭矍椤北闶沁@個“稱心如意”或者是“物美價廉”的商品,既然選擇了,就得“滿足”,就得守住這個“真心喜愛”的商品。正如佛經(jīng)所說的故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不僅有愛情,又能把握住情愛的尺寸,忠于婚姻。這才是由愛情走向婚姻,并且守住婚姻的真諦。顯然,在小說的愛情之惑和情愛之惑中,如何解脫,作者給予了回答。
2.2.2 惑生畏怖
《六如亭》第一篇尋夢中有一段:說“不確定的人生,會是什么樣子?他們的奮斗會有什么結果?”小說中的人物之惑,對個人未來命運發(fā)展的不確定而產(chǎn)生了疑惑,乃至產(chǎn)生恐懼感。
葉果玉他們從臺灣回來后,發(fā)生了幾件談之色變的事,鐵桿好朋友胡日琴被殺,駱仕強失蹤,葉果玉的一個葡萄酒莊項目,無端端被沖刷得無影無蹤。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死神怎么會光顧這個充滿活力和對社會充滿憧憬的小伙子身上。葉果玉思考著“死亡”這個問題,再次懷疑人生,對未來的恐懼油然而生。
首先,我們來看駱仕強“沉浮茫然”的命運,朋友稱其失蹤。因為對未來的無知和迷惑,而產(chǎn)生恐懼;但也會由于對未來發(fā)展的大徹大悟而得到釋然。顯然,駱仕強屬于后者。他最后看破了紅塵,當了個和尚。再者,葉玉果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人物,也終陷入案件被收審,落得坐牢的下場?!霸鴼J祥看到葉果玉被棉大衣裹著,那瘦長的背影不像人樣?!比~果玉出獄后,不再是“惑生畏怖”,他明白自己日后的使命,但也是“路漫漫兮”,“修身達觀”重修宗祠。葉果玉也是出獄后才明白到老婆對自己的摯愛,開始珍惜簡單的幸福,開始探索生活的真諦,“他在思考人文、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商業(yè)與傳統(tǒng)的價值關聯(lián):摻和著儒家的忠恕倫常,道教的無為共生,佛教的慈悲揚善,沉淀為‘仁義誠信、和諧共榮、因果報應’的普世價值觀,與從西方傳入的公平、博愛等等混沌融洽,若即若離?!比~果玉經(jīng)歷沉浮之后,最終在宗教文化中尋求心靈的歸宿。對于他來說,也是佛家所言的修了“一道”。
而林順鋌突然逝世,還死在歌舞廳。他畢竟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死得如此離奇,人人都相互猜測。他的一生惑于世人,他的死亡更是個謎團!“他這樣子突然意外死亡,診斷死因是那么離奇,那么玄乎。離奇得叫人不敢相信,玄乎得讓人覺得那是一種造假?!绷猪樹b生于風流,死于風流。正是佛家所言的“因果”,這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由因到果,有果到因,相續(xù)不斷,形成所謂的輪回。按照佛家教義說來,林順鋌的死并不玄乎,是作者依據(jù)于佛家精神的小說模式設定的必然結局。
在小說的結尾,曾欽祥不禁感嘆“人生際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點明了《六如亭》這本小說的主題思想,區(qū)區(qū)十四個字,已經(jīng)涵蓋了把小說故事的所有人物命運與結局。
“空”是《六如臺》這本小說創(chuàng)作的核心。佛家提出了“空性”,這個“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并不是我們說的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可以把一切現(xiàn)象消失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但是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后才能“消失”。這等于是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自我”先存在,后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么存在或不存在。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因此,我們得尊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很多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狀態(tài)下,人類也是無能為力的。
古典文學《紅樓夢》正是這種以“空”為皈依的代表,小說結尾賈寶玉的遁入佛門便是最好的闡釋。賈寶玉選擇了同樣的回歸,一切皆空,皈依佛門。曾志平的《六如臺》也便如此。
在《六如臺》中,文展華想要注冊展華旅游娛樂有限公司,他說:“無非是兩個結果。一個是再投資,把船艦改成海上酒店,另一個是賣給別人,不會虧本的!”他把成敗看得那么淡然,成也從容敗也從容,因為他知道“空”才是世界的本質狀態(tài)。作為人類的我們抓不住任何東西,最終還得歸于塵土。這種通透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注造了他事業(yè)上的飛黃騰達,也暗示了他命運的歸宿。
在愛情上,文展華與黃碧珍的愛情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黃碧珍是餐廳的留學生服務員,兩人歷經(jīng)磨難終于結合一起。完成了訂婚和結婚的人生階段后,在一次開車出行中,“黃碧珍被撞得飛出車門,躺在排水渠道邊坡上,頭破血流,當場死亡?!憋w來橫禍,生命脆弱到超出我們的承受范圍,黃碧珍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曾經(jīng)那么努力去求學,去生存,去尋找對象,最終抵不過災禍的命運。人,在災難面前,有時是渺小且無能的。
文展華在痛苦地吶喊:“上帝為什么這樣對我!譚貴珍被大海吞沒,黃碧珍又被車禍奪走!文建軍生死未卜?!弊T貴珍、黃碧珍、文建軍這三位都是文展華生命中非常珍視的人物,然而他們仨的生命的結局都是不能自已的,似乎有一只手在操控,這就是小說世界中的“宿命”,而這種“宿命”的主宰是基督教所謂的“上帝”,在文本中即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并不難看出,作者企圖用文展華周遭朋友的命運,甚至是他自身的命運告訴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都是難以把握的,“我”是不存在的概念,世界在不斷運動變化中,我們個體的存在不足以影響這個大千世界的運行,于是構成了所謂的“空”的小說核心。
還有,文展華在事業(yè)上的一場空。文展華是個出色的企業(yè)家,“就在走下航母的剎那間,文展華忽然感覺從胸脯開始到上腹,一陣鉆心的疼痛。他幾乎無法忍受,差一點就跌倒了……”年輕的他因為心肌衰竭,離開了這個世界。文展華,財富與虛名的一場空。生前的巨大財富,他能帶走嗎?因為突然離世后,沒有立遺囑,掀起了一場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而這場遺產(chǎn)的爭奪,“與他何干”,他并不知道,因為他已經(jīng)不具備思想,肉體已經(jīng)化為灰燼,這個世界生存的一切已經(jīng)與他無關,而他也不存在于這個世界。
佛曰:緣起不滅,一切皆空。一切皆空,放下便自在,也許你痛苦的根源在于執(zhí)著。這便是曾志平《六如臺》小說的創(chuàng)作理念
曾志平的作品實際上是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繼承,中國古典小說一直表現(xiàn)佛教教義的傳統(tǒng),同時在創(chuàng)作模式的也有其衣缽。但是他的作品,為現(xiàn)代佛教文學提供了另一種宗教生活的想象。這種想象既帶有入世的激情,同時又帶著悲哀、焦慮、迷惘、懊悔徘徊在前往彼岸的路上,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對彼岸生活有著強烈的向往。
佛教,對于曾志平而言曾是精神解放的前沿,也是精神退守之地,佛教精神給他的作品刻上深深的烙印。他的小說,在主題、情感方式、情節(jié)模式、人物塑造等都受到了佛教精神或多或少的影響。從佛教文學的視角出發(fā)去解讀曾志平的《六如亭》、《六如軒》、《六如臺》三部曲,可得知他的作品在許多方面與佛理有著深刻的精神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正是佛教精神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可能,同時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去體現(xiàn)佛教精神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