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 張 焰
蘇教版教材四下最后一課《黃河的主人》,作為第二學段向第三學段過渡的篇目,以生動而富有質感的語言展現(xiàn)了艄公鎮(zhèn)定機敏、勇敢拼搏的精神。閱讀教學該如何解讀這一處于過渡性階段的課文,又該從中擇取哪些教學價值點展開教學,才能完成學段之間的順利過渡呢?
作為向第三學段靠攏的過渡性篇目,教師在引領學生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解讀時,就應該從整體性視角把握文本內容與結構上的特質,并從文本的課題入手,幫助學生在概括與提煉的過程中進行文本內容的感知,從中窺探作者的表達用意,對文本的內容形成整體性解讀。
如這篇《黃河的主人》,教師引導學生在文本初讀之后,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概括,了解到作者分別描寫了黃河的壯觀雄偉、筏子的輕巧精致、乘客的談笑風生以及艄公的鎮(zhèn)定機敏。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將關注力聚焦在課文的題目上,并引導學生對題目與內容進行對比性審視,提出相關的質疑:課文的題目為“黃河的主人”,應該將艄公作為描寫的主人公,但為什么課文描寫艄公的內容只有兩個自然段,而用更多的筆墨描寫了黃河、筏子、乘客?
正是由于學生有了這樣的質疑,教師則為學生明確了認知要求,即本篇課文的學習就可以在細節(jié)洞察和整體回歸的思路下,逐步深入到文本的內在意蘊中,從而明晰作者如此構思的精妙所在。
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最大的理念更新就是用當下“用教材教”的理念替代傳統(tǒng)教學中“教教材”的理念?!坝媒滩慕獭钡睦砟罹褪且浞终蔑@課文中的內容,尤其是文本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示范價值點,為此,教師就要緊扣文本中獨到的言語形式,引領學生從文本的語境入手,在深入辨析與涵泳的過程中,深切感受這種言語形式所起到的表達效果。
如這篇課文在描寫羊皮筏子上發(fā)現(xiàn)了人的語句中,很多學生在初讀語句之后,都被這又小又輕的羊皮筏子能夠坐6個人所震撼了。這樣的理解并沒有錯,但顯然關注的只是膚淺的表面。這一段話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言語形式,很多學生并不能準確感受到,即“一,二,三,四,五,六……”為什么作者要將這六個人一一地數(shù)出來?這樣不顯得過于機械而重復嗎?一開始,不少學生都認為這樣的描寫并沒有獨特之處,甚至有湊字數(shù)之嫌,但在細細揣摩之后,有學生聯(lián)系到黃河的驚濤駭浪,聯(lián)系到羊皮筏子的小巧輕盈,意識到能夠坐人就已經(jīng)難以置信了,居然還可以坐上6個人,所以當作者逐一發(fā)現(xiàn)這些乘客時,內心的驚訝之情是不可思議的。為此,教師引導學生以不斷加強的語氣來誦讀這些數(shù)字,從而深入感受這些數(shù)字正是作者內心驚訝程度不斷遞進的一種體現(xiàn)。
在這一板塊中,教師正是引領學生在涵泳品味的過程中,對課文中看似普通的言語形式進行深入研究,才真正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對于第三學段的教學來說,我們對文本結構的感知應該在初讀文本之后,即在深入洞察文本深刻意蘊之前。這樣的教學主要考慮到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較強的認知能力,也已經(jīng)形成了一下子就直擊文本的能力。但對于還沒有完全進入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應該順應學生的認知能力,將結構的梳理設定在深入洞察文本言語表達風格的基礎上。
如在這篇課文中時,當學生借助文本的語言感受到黃河、羊皮筏子以及乘客的特點之后,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延續(xù)著文本的創(chuàng)作思路,對一開始學生緊扣題目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為什么課文的主人公是艄公,作者還要大量描寫其他事物呢?很多學生都意識到作者正是要借助于黃河的澎湃洶涌、筏子的小巧輕盈、乘客的談笑風生來反襯艄公的鎮(zhèn)靜機敏。此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再提煉出“側面描寫”,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這種側面描寫所形成的表達效果。為此,教師還專門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在一次足球賽上,小明憑借自己的能力和技術打進了兩個球,請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來展現(xiàn)人物的內在精神,將從課文中積累的這種寫作方法運用到實踐過程中,達成鞏固運用的效果。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正是結合課文中的素材對“側面描寫”這一寫作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感知與洞察,并趁熱打鐵,完成了對這一寫作策略的實踐與運用,真正促進了學生核心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閱讀教學將關注點聚焦在文本的整體框架的策略,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還相對較少,學生內在的感知經(jīng)歷還不夠深入。為此,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將原本零散的認知在統(tǒng)整的思路下促進感知與體驗的升華。
在上述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意識到作者正是要借助于黃河的澎湃洶涌、筏子的小巧輕盈、乘客的談笑風生來反襯艄公的鎮(zhèn)靜機敏。為此,教師則為學生出示了這樣的填空題:從________的黃河上,我們好像看到了艄公正_________ ;從_________的羊皮筏子上,我仿佛看到了艄公正____________ ;從______________的乘客身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從而讓學生結合文本的語境和相關的語言材料進行深入洞察與提升,在梳理認知的過程中對文本的主題形成準確的把握。
這樣的題型設置就是要讓學生在原本的認知上,對文本形成整體性的認知與感受,并利用填空題的形式,將學生的關注力設定在文本中心主旨的體驗和升華上,從而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獲取最根本、最本質的認知,與文本的作者形成最有效的深刻對話,洞察作者構思的真正用意,為更加全面而通透地把握文本奠定基礎。
教師要結合教材編排的特點,準確洞察編者的深刻用意,既關注文本中獨特的言語形式和精妙的語言表達,更要關注文本的整體結構和創(chuàng)作思路,實現(xiàn)由句段向篇章的過渡,再將作者表達的文路和學生解讀的學路進行有機統(tǒng)整,為學生開辟走進文本深處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