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欣
(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新世紀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課程改革如一縷春風吹來了小學語文的大門,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其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使課堂呈現(xiàn)出濃郁的人文氣息,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確實,教學并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教師還需要依托于學科本身的特點,為學生進行拓展和延伸,從而使學生在素質與能力上也能夠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而語文學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內涵,是其它學科不能比擬的,因此借助語文學科本身的優(yōu)勢滲透人文精神,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所謂教育觀,就是教師對待教學的一種觀念和看法,這影響著教師教學模式的實施,影響著教師在教學中的所做和所為。確實,不止教師,任何人的所作所為其實都受其內在觀念和思想的影響,所以要實現(xiàn)外在上的改變,首先要改變其觀念。因此,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首先教師要具備人文教育的觀念,這是基礎,也是根本。的確,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很多教師的教育觀已經固化,已經將教育和成績劃上了等號,如果不改變這種觀念,那所謂的人文精神滲透也便沒有了土壤,最終只會導致語文的教育再次回歸到為了教學而教學的道路上去。所以,歸根到底,教師要重新認識自我,重新對教育進行定義,努力研讀新課程標準,深入貫徹新課改理念,審視語文教學的內涵,最終樹立人文教育的大語文觀。
小學語文的教材經過多次的修訂,愈加的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而且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文質兼?zhèn)?,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內涵,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教材中的文本語言,從而使學生在對文本語言的感悟中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無聲滲透。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詩詞,其文詞精煉,內涵極其豐富,無疑是滲透人文精神的絕佳素材。比如,在《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短短四句,將廬山的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但同時又蘊含深厚的人生哲理,耐人尋味,給人以啟迪。此外,除了詩詞,有些課文中的語言,通過帶領學生反復的朗讀,也能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滲透,比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中,“昨天,他曾路過這里,抱著迷路的孩子,冒著蒙蒙的細雨”,“昨天,他曾路過這里,背著年邁的大娘,踏著路上的荊棘”,這些語言無不生動的描繪了雷鋒樂于助人的優(yōu)秀品質,通過反復的閱讀,必然能夠浸潤到學生心中,進而將這顆樂于助人的種子深埋到學生的心田。
教學方法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末,但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方法始終停留在“滿堂灌”形式上,這不僅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滲透,所以以人文精神滲透為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教師必然要思考的一點。比如,濃郁的人文氛圍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滲透,所以教師可以結合這一點,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將學生的學習氛圍營造成一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進而推動人文精神的滲透。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聲音》一文時,為了帶領學生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聲音,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風聲、雨聲、蟲鳴鳥叫聲,從而讓學生在大自然的歌聲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將課文和一些時事相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在對時事的分析和判斷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生天性好動,思維活潑,所以人文精神的滲透不能單純的停留在理論層面,還需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人文精神的認知。確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安排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從而在活動中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文時,教師就可以以“英雄”為主題開展一個活動,讓學生去搜集一些有關英雄的事跡,從而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深刻了解英雄所具有的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活動開展到課外,讓學生切身參與到課外實踐中,比如義務指揮交通、去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參加捐贈活動等,這可以在不同的層面深化人文精神,所以對于人文精神的滲透意義匪淺。
總之,教師要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并在教學中進行充分的滲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