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栓柱
您看過中央電視臺播放的30集電視連續(xù)劇《戈壁母親》嗎?相信劇中的人物會給您留下難忘的印象。
日前,我到兵團33團參加第二屆胡楊節(jié)攝影大賽揭幕儀式,兩次深入到基層連隊拍攝時,巧遇兩位戈壁母親,言談話語之中感覺她們不僅令人肅然起敬,而且各自的故事也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內(nèi)心……
王秀英老人今年67歲,老家在四川,丈夫是殘疾人,兩個兒子目前都已成家立業(yè),是33團梨園1連農(nóng)墾職工。
眼下正是棉花、香梨豐收的時節(jié),兒子承包的棉花地和3個梨園要采摘,家里要照顧,羊、鵝要喂養(yǎng),房子要搬家,地里要送飯……上上下下的,把王秀英老人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是在路邊與王秀英老人遇到的,當(dāng)時她怕她家養(yǎng)的狗咬我們,就這樣我們搭話、認識,到她家里。王秀英的丈夫和小兒媳婦及鄰里都在地里摘棉花,她要負責(zé)送飯。她一刻都不得閑,一邊忙著炒菜、做飯,一邊和我們嘮嗑。
城里人到了王秀英老人這把年紀,早已經(jīng)退休,在家含飴弄孫,享受天倫,安度晚年了??赏跣阌⒉恍?,她要幫襯兩個兒子,什么心都要操,她甚至還在花甲之年偷偷學(xué)會了開手扶拖拉機。
這不,中午要到地里給家人送飯,王秀英老人麻利地把飯菜、水等搬到手扶拖拉機上,開著手扶拖拉機便往地里走。我們一群攝影師跟在她后面抓拍,她開車的技術(shù)倍兒棒!
到了地頭停好拖拉機,王秀英喊小兒媳婦和鄰里過來吃飯。
小兒媳婦也是個戈壁母親的“后備力量”,在她身上能看見勤勞吃苦的影子,有這樣的兒媳婦,王秀英老人也是打心眼里喜歡。
王秀英老人一邊給小兒媳和鄰里盛飯,一邊還惦記著殘疾的丈夫還在棉花地的另外一頭干活,雖然她心里也挺心疼丈夫的,但是也覺得幫孩子們干點活是應(yīng)該的。
我們勸王秀英老人趕快吃飯,別涼了。她只是匆匆扒了幾口,看樣子還惦記著沒有吃飯的丈夫呢……
看著這個畫面,我心里很不是個滋味,她身體目前還算硬朗,假如有一天干不動了,孩子們能像她這樣付出,去善待老人嗎?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孩子面前只有付出,付出;勞作,勞作……從沒有想過要哪怕一點點的回報。
這就是駱駝一樣的母親,在戈壁上留下足跡;這就是耕牛一樣的母親,在棉田里記下艱辛。我急忙轉(zhuǎn)過身去,因為此時淚水已經(jīng)模糊了視線。
劉大媽家也住33團3連,今年76歲,家有4個孩子,四世同堂,老家是四川的,說話風(fēng)趣幽默,思路清晰。她一生沒有清閑下來的時候,這把年紀還在不停地干活。
走進劉大媽家的院子,就看見老人一直在忙活,她把一大堆南瓜切成碎塊,給家里飼養(yǎng)的雞、鴨、兔子、綿羊吃。
老人自己打理的農(nóng)家小院,雞羊成群,瓜棗豐收。成堆的南瓜,晾曬著的紅棗,這些豐收果里都有76歲老母親的一份很大功勞!
我突然想起一位作者描寫戈壁母親的一段話:啊,戈壁母親,這里的每寸土地都流淌著您的汗水;綠洲的每個冬夏記載了您的耕耘;你的博愛,你的慈祥,永遠向著明天延伸……此時我想把這段話獻給眼前的劉大媽。
看到老人忙忙碌碌辛苦的樣子,我們想幫她,她說啥也不肯。只是艱難勞作的樣子讓我們很心疼,很感慨,那深躬的駝背讓我們看著便頓生敬意。
劉大媽駝背用擦子擦南瓜絲的這一幕,讓我有了愛比天高的視覺震撼。
這就是天底下的母親,這就是兵團人的楷模,她們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兵團人精神,在塔河流域樹起了一座巍巍的豐碑!背駝了,那是戈壁母親歲月蹉跎的印記,望著劉大媽那雙操持家務(wù)的手,辛勤勞作的手,她們以自己的方式,生動地詮釋了兵團精神。
從戈壁母親身上,我深深感受到:母愛是人間最圣潔、最崇高、最無私的愛。
母愛是一條長路,無論孩子走到哪里,那悠悠的牽掛,那諄諄的叮嚀都會護你一路走好;母愛是一座高山,無論你仰望與否,那偉岸的身軀,始終會為你遮風(fēng)擋雨。
戈壁母親,你把愛灑給了春露,灑給了秋霜;你留在了兵團,留在了這片熟悉的土地,而唯獨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