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
30多年前,因站在同一個領獎臺上,結識了張慧萍。人很安靜,需要開口時卻才智逼人。遂習慣性地以為文壇又出了一位才女。后來知道,她雖年紀輕輕卻已是一個副處級干部。以我的經驗,公開暴露了文學才華,對走仕途未必是好事。不知該為她高興,還是發(fā)杞人之憂?
孰料,兩年后她創(chuàng)辦《東方訊報》。正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許多雜志停刊,報紙?zhí)幱诘凸龋齾s逆風而上,小女子成大妖。讀《貢院墻根街二號》才知道,當時她的家庭生活也處于苦撐苦熬之中,她以切身之痛說婚姻如同隔皮挑瓜,“咔嚓一刀切開,是個生瓜?!?/p>
婚姻沒選好,工作一定要遵從心曲選自己之所愛。哪怕放棄大機關公務員的陽關大道,去走一座獨木橋。這本書,實際是一個并不多見的獨立媒體人的自傳。如庫切所言,“所有的自傳都在講故事,所有的創(chuàng)作都是自傳?!被燮夹卮伟_,逸氣橫生,以坦直通脫、清麗剛勁的筆觸講了三類故事:“周刊傳奇”,自己的人生際遇以及別人的故事。
其中,最是意氣自豪、文詞峭拔的,屬創(chuàng)辦《齊魯周刊》的故事。
她本可以成為一個能干的官員或出色的作家,卻始終以媒體人自持,這其實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當然也是自勵。當社會進入傳媒時代,無論文壇或媒介,無不是才子才女當道。她辦《東方訊報》不過是自我測試,是即將投身“媒體大潮”前的一場實戰(zhàn)演練,亮明旗幟,吸引同道,培訓隊伍。其識見的剛斷英特就在于,她設定的“訊報”宗旨并未脫離其職能部門的本業(yè),關注社會經濟的現(xiàn)實與大勢。然后文以化之,注入很強的文學性,版式疏朗,文章簡潔明快,并常有刁鉆不俗的議論令人耳目一新。有才氣必多鋒芒,其辦報風格相當犀利,
五年后,水到渠成,她移步換形,橫空出世般將“訊報”升級為《齊魯周刊》。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沉郁頓挫、被傳誦一時的創(chuàng)刊詞一揮而就。同事贊她:你是在寫詩嗎?她說,“不,是詩在寫我們。”果然,創(chuàng)刊號竟一再加印,當即發(fā)行30萬份。改變了齊魯大地的媒體格局,創(chuàng)造了傳媒界的一個盛景。
正當社會上“段子滿天飛”,各類文化期刊的讀者急劇下降的大情勢下,為什么會發(fā)生《齊魯周刊》這樣的奇跡?
說來還是通透平實的智慧和文學才華,幫助了張慧萍,方能將“政經文化周刊”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轉型社會劇烈變化的現(xiàn)實生活,比任何單純的文學作品更令人不可思議,更使人感到驚奇和無所適從;再加上信息爆炸,大道小道,煙塵滾滾,令人莫衷一是。辦周刊是個冒險的活兒,須勇毅過人,還要智慮絕人,稍一不慎就會惹麻煩、捅婁子。過于謹小慎微,辦得平庸無奇,是自找的失敗,羞辱自己。而《齊魯周刊》,嚴格囿于特定的政經事件和特定的歷史及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之內,忠于事實,以昭大信。再賦予相應的文化品位,表達的強烈,直接的揭示,透徹的思想,無畏的論析,知時論世,紙上煙云,既滿足了讀者對事實的渴求,又能獲得閱讀的享受。洛陽紙貴,何足為奇。
“貢院墻根街二號”是《齊魯周刊》的發(fā)祥地。
《齊魯周刊》是張慧萍自己選擇的一個“好瓜”。
但,她人生中最豐碩的收獲,是功利社會極少見的一種“真性情”。有位朋友形容她的家里經常擺著“流水席”,少則三五人,多了十幾位,太講究談不上,干的稀的熱的涼的,管保讓人吃舒服。七姑八姨、三嬸子六舅母、她家的親戚以及親戚的親戚,更是家里的???,這些親情鄉(xiāng)情滋養(yǎng)了她的文化之根。
書中最能體現(xiàn)她敘述才華、文字最精妙傳神的,就是她寫的這些自己的故事。
臺灣才女陳文茜,在陳水扁當政時期曾發(fā)名言:“女人要離開不適合的男人,對我來說臺灣的政治就是一個酗酒的男人”。看來酗酒為天下女人所不能容忍?;燮茧x婚后,其前夫又結過兩次婚,待他病重時慧萍聞訊立即趕到醫(yī)院找最好的大夫搶救,勞神費力不說,還要往里搭錢。她自己都無法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用調侃、自嘲說服自己,以一個“前”字,將已經跟自己沒有關系的人聯(lián)系起來。
她寫道:“前妻是什么?就是你上輩子欠的賬和你后會有期”,“前妻是曾經的口水戰(zhàn)拉開的序幕下鍋碗瓢盆齊飛、電視機遙控器水瓶杯子遍地亂滾的不堪回首,前妻是家庭倫理下的孩子老人七大姑八大姨糾纏在一起的斬不斷理還亂,前妻是一紙婚書撕成兩半時的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無奈,前妻是因孩子的存在生發(fā)出的現(xiàn)實和關乎活著的有理無理有過無過,前妻是當歲月猛然回首時上天安排的再次相遇……”
其實,她可以不“相遇”,完全有理由拒絕或回避。還是天性使然,她存心仁恕,氣度豁如。難得女子有丈夫氣,真率而疏放,復雜又純厚。
且看她如何為“前婆婆”定義:“她是你生命中的一棵大樹,即使砍去枝杈也是你的年輪,她是一片衰葉,落在地上是你的營養(yǎng),飄在空中是你的蒼涼”。難怪她的“前婆婆”,在讀到這篇《所謂前婆婆》的散文后大哭一場。
慧萍的親戚多,朋友更多。西方人類學家做過統(tǒng)計,一個稱得上是社會精英的人,一生能結識4000個人,其中有40人經常保持聯(lián)系?;燮蓟蛟S能達到這個標準。有真性情,方能交下真朋友,靈氣磁場強大,朋友間也可展切偲之誠。此書中有相當的分量,是她的批評文章,慧目灼灼,或含冷鋒,或露笑意,議論風生,明曉透辟。
她的評論常常在一個宏闊的規(guī)模下展開,直言其事,用詞準確簡質,讀之提神、得氣,令人悅服。
包括她的一些關于媒體與藝術的對話,清言妙語,一心獨運,閃爍詩性智慧。唯獨她筆下的人物畫廊,是另一幅筆墨,朗潤清華,多姿多彩。加上她感情濃郁,娓娓道來,風致迷人。
世上有才華的人很多,有才華又有好性情,便將她帶入一個人生的高境界。于是在生命途中收獲一個個“好瓜”,就成了一種必然。
貢院墻根,文脈渾融,爰作此文,聊表賀忱。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