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順
我曾經(jīng)到過許多地方。近的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遠點的有似夢似幻的仙境九寨溝;更遠的也到過加拿大多倫多,見到壯觀的尼亞加拉瀑布……
各地的風景固然多且美,但我偏偏對崇左的山山水水情有獨鐘。
記得那年“五一”長假,沒有多想我便直接跟團往邊關走。到憑祥往南,進入峽谷般被長長的群山包圍著的小道,突然刮起了風下起了雨。細雨夾著風從天直射,像喝醉了一樣,忽兒射東忽兒射西,把周圍的莊稼和樹葉擊得啪啪響。
憑祥到處都是山,石山土山,一座連著一座,似乎有點“擁擠不堪”,像節(jié)日里婦女把包好的粽子堆在簸箕里,找不到一塊像樣的空地。從憑祥到友誼關18公里,彎彎曲曲的道路就如在一個個大粽子縫隙中伸展。
友誼關在中國地圖西南端,崇山峻嶺深處,左手牽著左弼山,右手牽著右輔山,三層高的關樓如一枚紐扣兒、一把銅鎖,在溝底將兩座山扣鎖住,很雄壯很威武,大丈夫般堅定地立著。
關樓下有關洞,卻北寬南窄,有人說這寓意著我強敵弱,也有說這是眼睛的錯覺。我沒有時間去辨別,撫摸著關樓塊塊發(fā)白的石磚,撫摸著彈痕累累的墻壁,思緒禁不住翩翩起舞,歷史如彩布一樣鋪展在行走的路上,斑駁陸離中閃現(xiàn)著不同色彩,也像一個老女人絮絮叨叨不停地訴說著過去。
是的,不能小看了這關樓,不能忘記了那一條條小道。
中國有九大名關,即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友誼關始建于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明洪武元年(1368)名雞陵關,永樂五年(1407)更名為鎮(zhèn)夷關,宣德三年(1428)改名為鎮(zhèn)南關,1953年又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正式命名為“友誼關”。友誼關景區(qū)包括關樓、城墻、左弼山炮臺(鎮(zhèn)關炮臺)、右輔山炮臺(金雞山炮臺)、清末廣西全邊對汛署(法式樓)及大清萬人墳等,總占地面積25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663.76平方米。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樓就是關卡,既是防也是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就是它的本質(zhì)。有意思的是,沿著長城一線所設的其他八座關樓早已成了記憶,唯獨長江以南唯一的一座關樓——友誼關卻是我國目前仍在使用的唯一關樓,并且日漸突出它的戰(zhàn)略重要性,它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
徘徊在樓頂,嗖嗖的南風拽著箭雨襲來。遠去的場景像電影般不斷閃現(xiàn),我?guī)缀跄芸匆姷豆鈩τ霸谑谏蟿澾^,也聽見樹叢中有聲音在吶喊、在悲吟。我看見了70多歲瘦小的馮子材手操倭刀,面對強敵怒目而視;看見蘇元春、王孝祺、陳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拋家舍子,舍生忘死;看見孫中山先生拉響金雞山鎮(zhèn)北臺大炮;看見當年侵華日軍如何殘暴;看見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在古老的關樓上升起五星紅旗……
爬上高高的金雞山頂,近看那座清朝時從德國千山萬水拉回的大炮,雖然被陽光暴曬、雨水侵蝕氧化變成醬紫色,卻仍閃閃發(fā)亮。想當年不知花多少錢費多少工夫越洋過海運回來,僅從金雞山下推到山頂上就花了9個月時間的大炮,聽說竟連一發(fā)炮彈也未打出去過。有說是由于不會使用,也有說是被賣家做了手腳,炮是假炮,或彈是假彈。孰是孰非至今已無法考究。
風從耳邊吹過,吹走了塵埃,吹走了愁緒。歷史早已隨風飄遠。
關樓前,偌大的廣場中一棵碩大的榕樹遮天蔽日,留下一地厚重的樹影。樹蔭下,各地的游客出關、進關,絡繹不絕。有照相的游客把關樓與陳毅元帥書寫在拱門上方用漢白玉雕刻的“友誼關”三個剛勁有力大字作背景,有等候辦理手續(xù)稍息的旅客,也有許多頭戴尖頂竹帽的越南小妹在兜售小物件……當年的胡志明小道如今成了貿(mào)易通道,兩國百姓自由互市,共享和平、安靜、祥和的美好生活。昔日只扮演政治軍事等重要角色的友誼關,如今成為南疆對外開放的重鎮(zhèn)要地。
雨停了,風仍在吹著。
都說歲月是一把刀,可以改變?nèi)说娜蓊?,改變環(huán)境。我說歲月更像一位媒人,讓關這邊關那邊、山這邊山那邊結下千世萬代不解之緣。坐北朝南的友誼關雖然默默無言,但它卻告訴人們有些東西不能忘記,有許多事也必須朝前看。
陽光從薄霧中露出笑臉,暖暖地照著群山,照著友誼關,也照著不遠處高大雄偉的保稅區(qū)服務大樓。放眼望去,山谷下人造平原中的保稅區(qū)人進人出,公路上車水馬龍。與我們一起參加活動的當?shù)匦』镒?、姑娘們唱起了嘹亮的壯族山歌。一聲聲祈愿、一遍遍的祝福被邊疆的東南風拂來揉去,彌漫在那山綠水綠、空氣也綠的原野上,彌漫在那湛藍透明的天空中,也彌漫在我們不住感動的內(nèi)心里。大家的目光朝著友誼關,朝著祖國南疆的高山河水,朝著飄動在山頂上的悠悠云煙望去,友誼關上那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