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丁
摘 要:“禾木人家”民宿位于素有“花果之鄉(xiāng)”的龍泉驛區(qū)山泉鎮(zhèn)的山腰上。該民宿區(qū)域占地不大,由于前期無系統的規(guī)劃布局,植物道路散亂分布,浪費了大面積可以利用的空間。庭院中可用可看的僅僅剩下毫無特色的幾棟普通農舍。因此花費了不少心思來重新改造布置,努力使庭院空間中的每個構成要素都發(fā)揮其最大功能和特色,庭院讓室內空間得到延續(xù)的同時也在視覺藝術與感官體驗中充分感受其特色和使用價值。根據該項目的方案設計過程,對庭院中的建筑元素、植物元素、道路系統及小品設施進行分析探討,為營造自然、舒適、美觀的庭院空間作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詞:民宿;庭院空間;改造;景觀設計
一、概況
龍泉驛區(qū)山泉鎮(zhèn)以“桃花故里”聞名,此地有著多樣性的氣候,山區(qū)物產豐富,農民普遍以林業(yè)、種植業(yè)及旅游業(yè)為主要收入來源。該地山區(qū)森林覆蓋率達23%,毗鄰有著自然水體和植被景觀的龍泉湖自然生態(tài)景區(qū),成為民眾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場所。山泉鎮(zhèn)府實施的多項扶貧政策幫助村民開設了“農家樂”,吸引了周邊市民到此賞花觀果品茶,所帶來的可觀的旅游收益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渠道。隨著鄉(xiāng)村旅游的打造和新農村建設政策的開展,鄉(xiāng)村的風貌景色也隨之發(fā)生著改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到此體驗鄉(xiāng)村生活,親近自然。因此該鎮(zhèn)則對本地的旅游景區(qū)基礎設施和文化形象進行整體規(guī)劃布局,重新打造“樂活山泉”的形象。同時,鎮(zhèn)政府根據國內鄉(xiāng)村景觀規(guī)劃的優(yōu)秀案例,借鑒其先進的理念和規(guī)劃手段,再結合自身優(yōu)勢整合各項旅游資源,盡力塑造出本地每戶農家樂的形象特色,以主題民宿的形式開展設計,為游客的吃住行提供更精致周到的服務。本團隊有幸以其中一戶名為“禾木人家”的農家樂為設計對象,通過前期踏勘調研和走訪,并結合甲方的改造意向、經營范圍和特點,對其主體建筑外觀和院落空間作了較詳細的分析探討,最后整理出一套相應合理的設計方案。
二、前期調查分析
(一)改造對象現狀分析
“禾木人家”位于山泉鎮(zhèn)半山腰上,地理位置獨特,環(huán)境清幽。該園區(qū)占地面積約11畝,南北朝向,整體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房屋占地約800多平米,綠地面積約2000多平米(無規(guī)劃利用的約2900多平米),活動區(qū)面積約1000多平米,道路面積約600平米??梢?,園區(qū)中閑置的區(qū)域較多,如經過改造可為娛樂活動區(qū)或住宿區(qū)增加不少空間。
從圖1中分析,該園區(qū)布局上比較雜亂,主體建筑與觀景娛樂區(qū)域無系統地規(guī)劃。其一,建筑為村民自建房,以磚混結構為主,部分屋頂處搭建了彩鋼棚,為便于擴大迎客量;觀景區(qū)域中有零散的果樹和一些懸鈴木,無觀花植被,觀賞性的灌木與地被較少,植物景觀缺少層次與變化,視覺感官體驗上較弱。院落中的水體以溝渠的形式分斷了園區(qū)的地面空間結構,在人流的聚散和景觀的組構上形成阻礙,水的景觀性沒有得到體現。其二,區(qū)域的功能分布不明確,住宿、餐飲、娛樂在其中內都有設置,對于不同需求的游客來說缺少空間目的性的迎合,人流的動向則會受到影響,空間的轉折與連續(xù)得不到體現。另外,圖中戶外的空曠地帶都設成了棋牌娛樂區(qū),部分觀果植被栽種其中,對于來此體驗采摘活動或親子游的游客來說,情緒會受到嘈雜的棋牌區(qū)的影響,干擾了對于鄉(xiāng)村自然景色的感受。其三,由于南高北低的地勢,地面有高差和坡地,但周圍較舒緩的山地與樹林植被都沒被開發(fā)利用,游人到此觀光的目的是來感受鄉(xiāng)間自然風光,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住行可圍繞該區(qū)域的環(huán)境地勢展開,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布局,利用“自然之功”發(fā)揮出自然景觀的作用。因此,根據問題分析,設計方案將著重對于院落中的各個區(qū)域進行逐一改造,挖掘其庭院中各個要素的景觀功能與價值。
(二)設計定位與構思
庭院是一個聚集生活與自然感悟的精神場所,民宿的庭院不僅要考慮實用的功能,而且“可賞”的綜合性景觀空間特點也要體現。禾木人家民宿打造不同于以建筑為主的概念民宿,是要把周圍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涵蓋入該院落整體規(guī)劃體系中,將這此院作為“桃花故里”的一個景點。
三、方案制定與實施
(一)整體規(guī)劃與布局
1.空間結構布置:該園區(qū)重點規(guī)劃區(qū)域面積共計73370㎡,從南至北依次為兒童游樂區(qū)、親水平臺觀景區(qū)和以休閑娛樂為主的公共空間為該園的核心區(qū)域;再是住宿就餐的主體建筑區(qū);最后靠近公路的對向綠地區(qū)域為停車區(qū);其中以緩坡山地步道為主的環(huán)繞游路,串聯各個區(qū)域的景觀節(jié)點。故此,提出“一路,兩點,三區(qū)”的規(guī)劃結構(圖3):
一路:舒緩山地步道的設計,起到串聯周圍自然景觀的作用,供游客散步,騎行,并在相應的節(jié)點設置標識牌,種植有季相變化的觀賞性喬木并結合山林的植被,營造具有鄉(xiāng)村田園風的道路景觀。
兩點:親水游憩平臺區(qū)和露天觀景休閑區(qū)作為室內空間的附屬延伸,可供游人選擇不同的休息地點,能與自然零距離接觸。
三區(qū):(1)兒童游樂區(qū)的設計,為小朋友提供單獨嬉戲的地方,也能讓親子游多一處活動空間;(2)公共休閑娛樂區(qū)是以半開放為主的建筑組合(新建鋼架結構房),為客人提供茶飲、棋牌等服務;(3)住宿就餐區(qū)是一棟三層外廊式建筑(甲方自建房改造),一層為就餐公共區(qū),二三樓提供住宿,共設有7間精品客房,房間室內合理利用改造后的房屋結構,考慮通透開闊的視野和充分的自然采光。
2.游路設計:主要觀景線路除了環(huán)繞式緩坡步道的設置外(圖3黃色虛線),還考慮了線路的延伸,讓視點空間得到拓展,同時也起到聯絡組織庭院空間的作用。民宿規(guī)劃設計最忌諱是快餐式體驗,不能僅局限于園區(qū)中的建筑本身與庭院。“禾木人家”地理位置優(yōu)越,周邊自然景觀多樣,分布著多處景點,可以起到“驛站”的功能,可利用剛落成的龍泉山森林公園中步道所形成的線性景觀帶,整合供游人活動的資源,與該園連接(圖3紅色虛線)。以本區(qū)為一個據點,可選擇自身景觀體驗線路,深入感受大自然,不僅能讓游客駐足停留,又能增加更多的視覺體驗內容。
(二)庭院空間的景觀營造
庭院作為一個統一體,建筑與景觀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是庭院的虛實變化的要素。庭院空間是建筑組織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實用性目的。當景觀空間作為庭院的主體,一方面是滿足人們解決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后的視覺審美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人與自然相共生的場所。當對庭院空間景觀進行分析時,建筑要素、植物要素、道路鋪裝和景觀小品成為探討的對象。
1.建筑要素作為庭院空間的景觀要素
如圖4、5說明:建筑與庭院空間互為圖底關系——圍棋中的“空”是一種搏殺時的生存空間,其中圍與合、實與虛的關系是辯證的,也就是互為存在的,具有圍合、閉合空間共存的特點。建筑中房屋與院落間的關系,就是“圍與合、虛與實”的空間構成?!皣弊值囊饬x在于“合”,空間是由“圍”而“合”成的。庭院空間的“圍”是以房屋的實,圍成院落的虛,正是以院落空間的虛,去界定四周房屋的實。天地間作用萬物一切皆“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這種對事物相互依存,往復循環(huán),周流不息的思想,不是把事物看成靜止的,固定不變的,就普遍意義來說,院落是以實圍虛,但作為“實”的房屋在庭院建筑中并不是完全實心的,房屋只是用來圍成需空的元素和手段,其指導思想是以實為虛,真正目的是要以實際的景物為某種詩意化居住生活的情思。
如圖4,整個院落的核心區(qū)域里,主體建筑的組合與景觀的分布迎合了各個區(qū)域功能性的需求。綠色組團區(qū)以植被景觀與景觀小品為主,作為視覺感官體驗的要素;褐色組團區(qū)域以硬質鋪裝為主,作為虛空間中的人流聚集與流動的界面;藍色水體區(qū)域則是作為建筑與院落空間的一處過渡地帶,同時將親水功能與觀景功能融入其中。如圖5,從黑白的圖底關系分析建筑在院落空間中的虛實關系。建筑主體在平面的視角里根據功能要求和空間的重構與連續(xù)的組合中形成現有的格局,房屋的圍與合的變化轉折概括出了院落的各個形態(tài)結構,由單一到多變,視點與空間層次也由此豐富許多。
另外,建筑的外觀作為院落空間中垂直界面也起到空間景觀性的作用。該區(qū)域的建筑是后期新建部分,主體結構由型鋼搭建,大面積的玻璃做門窗,并結合了原有傳統農舍拆卸下的部分石材,老磚與舊瓦作為部分墻面的裝飾材料。這些材料雖然歷經了長久的日曬雨淋,但一條裂縫都沒有,我們可更好地利用這些材料的特性來賦予到改造后的建筑里,在順應當下新施工工藝的要求同時,使得傳統得延續(xù)。同時,材料的各異形態(tài)與質感增加了院落空間的觀景要素,建筑的地域文化與風格特征也得到了新的展現。
2.植被要素作為庭院空間的景觀要素
庭院景觀空間的構建中植物要素是不可缺少的,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自然元素,植物點綴其中而使整體空間煥發(fā)勃勃生機。植物以四時之季相變化,增添景觀空間的生機和意趣。因此在園區(qū)的觀景綠地部分(圖6),以常綠地被作底如結縷草、短葉麥冬、蔥蘭,觀葉類灌木作肌理如南天竺、撒金葉蓉,觀花觀果聞香的喬木作點綴如桃樹、梨樹、石榴、臘梅。尤其是桃樹、梨樹作為庭院內主要的觀花觀果樹種,也是當地特色觀光之一。根據觀景的視點和空間的過渡,將這些特色樹種種植其中,增加植物景觀的層次與變化同時也能為游人提供更多的賞景點。
景觀與建筑是自然與人工美的組合統一。植物富有生命力的自然姿態(tài)軟化了建筑堅硬平直的線條,完善豐富了空間的立面構圖,營造著空間的意境與視覺美感。建筑要素與植物要素在“藏”與“露”的關系中給予構圖以體量和形態(tài)的變化。園區(qū)中新建的建筑外觀主要直線與簡約的輪廓塑造,庭院中以高大的孤植觀葉觀花喬木做景觀節(jié)點,群植的灌木與地被作層次,利用視點的變化讓植物景觀在空間里能起到移步換景的作用。
3.庭院中的道路鋪裝與景觀小品要素
園區(qū)中的地面材質根據區(qū)域功能的不同作不同的鋪設。如圖7兒童游樂區(qū)的地面,防震墊與可踩草地考慮在活動中心區(qū),這兩種材質有彈性質地較軟,避免兒童磕碰摔傷。作為該區(qū)域空間的界面之一,滿足功能的同時也考慮構成要素美感的體現,因此在形與色上,充分利用鋪裝材料的特點進行構圖和顏色搭配,營造出適合兒童游玩的空間效果。如圖8戲水區(qū),作為該區(qū)域的一處有特點的戶外景觀帶,在地面主要材料的選擇中,從最初方案的單一的瀝青水泥面換成了滲水性較好的礫石水泥面與防腐木抬高面。隨著地面材質的變化可讓景觀節(jié)奏也起承轉合,在移景異間中豐富著視覺的體驗,強調著“言有盡而意無窮”。
其次,景觀小品作為庭院環(huán)境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要素,為人們提供了休憩、娛樂等物質功能的同時,也起到點綴、烘托、活躍庭院空間氣氛的作用。如在兒童游樂區(qū)和休閑觀景區(qū)中設計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的構筑物,不僅可供游人觀賞也可參與其中游憩;在觀景區(qū)中放置了一些石燈、置石和花缽,可以取得類似植物的避免視野空曠、單調的作用,增加景深和形成界面。
四、結語
通過本案例的設計與實踐,筆者認為庭院空間景觀的營造是民宿特色的體現。一個有景致院子的民宿是可以給人放松身心與家人閑聊小聚的場所。它不求大小,只要功能合理布局,有人文特色,有四季植物景觀,有空間的藝術組構,有充足的游憩活動范圍。綜合種種元素融入設計中,讓鄉(xiāng)村民宿成為一處能為游人提供感悟自然,凝聚生活趣味,品味藝術魅力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候雯娜,胡 巍,尤 勁.等景中村的管理對策分析——以西湖風景區(qū)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05):1348-1350.
[2]周雯.詩意的棲居——當自然遇到民宿[J].園林,2016,(03):28-33.
[3]姚彬.關于庭院空間景觀設計的研究分析[D].浙江大學,2013:32-43.
[4]翟艷.中國傳統庭院空間構成要素解析[J].中國園林,2016,(09):58-62.
作者單位:
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