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祖烜
170年前,一個叫馬克思的歐洲人,一部叫《共產黨宣言》的著作,一種叫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讓歐洲為之震蕩、世界為之震驚、人類思想史為之革命。馬克思雖然從未到過中國,但他一直深切關注著這個東方古國。他的經典著作里,800多次論及中國,對中國的未來寄予厚望,并預言會出現“中國社會主義”,命其名:中華共和國。
100多年風雨蒼黃,馬克思預見的中國社會主義產生了。開國領袖毛澤東定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說:“幾千年以后我們看馬克思,就像我們現在看孔子。”
近70年篳路藍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昂首邁入新時代。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領袖習近平旗幟鮮明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
透過歷史煙云,回望馬克思主義漂洋過海、在中華大地萌芽破土、花繁果碩的壯闊歷程,一大批湖南共產黨人躍然而出,他們革命理想高于天,他們斗志昂揚滿人寰,他們情系百姓深似海,他們用智慧、鮮血甚至生命,生動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真誠信仰和血脈傳承。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得火種為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盜火者”成為西方“救世英雄”的代名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激發(fā)了一批先覺的中國普羅米修斯對馬克思主義的濃厚興趣,也開啟了他們的“盜火”之旅——學習、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李達、蔡和森等湘籍早期共產黨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8年6月,一位眉清目秀的光頭男子,心事重重地在上海登上赴日留學的輪船,厚厚的近視鏡后,透著憂傷與不屈的目光,他就是李達。此前,他曾兩次以優(yōu)異的成績官費赴日留學,刻苦攻讀理科試圖實業(yè)救國,卻發(fā)現毫無用武之地。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回國開展救亡運動,卻遭到當局殘酷鎮(zhèn)壓。這是他第三次赴日。抵日后,他棄理從文,認真研讀《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第一卷)、《<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五四運動爆發(fā),他立即撰寫《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目的》,發(fā)表在上?!睹駠請蟆?,開始向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以極大的熱情翻譯《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攬》等3本著作寄回國內。在當時國內還非常缺乏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情況下,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開創(chuàng)引領作用。1920年夏,李達回國,即與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等成立黨的上海發(fā)起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主編第一個黨內刊物《共產黨》月刊,與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展開激烈論戰(zhàn)。他撰寫的《勞動者與社會主義》《馬克思派社會主義》《馬克思還原》《社會主義革命商榷》等戰(zhàn)斗檄文,對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進行了有力地駁斥,為馬克思學說在中國傳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史學界評價他:“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是一位普羅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中國無產階級最早的啟蒙思想家之一”。
與此同時,1919年12月,蔡和森帶著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與向警予等,滿懷激情地登上“盎特萊蓬”號郵輪奔赴法國。24歲的他,與毛澤東一樣,具有強烈的救國救民理想,“在湖南的一般先進青年中,就盛稱毛蔡之名,而奉之為表率”。他們組建新民學會,發(fā)起湖南勤工儉學運動,熱切地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探求模式:團體共同奮斗,內外同步探索——毛澤東率留在國內的會員實踐“研究各種學問的綱要”,蔡和森率赴法會員“考察各國運動詳形”。兩地以書信為紐帶,互通信息、共享成果。這種探索方法,對毛澤東、蔡和森的馬克思主義觀產生了深刻影響。
蔡和森是1600多名赴法勤工儉學生中少數幾個很早就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人。到法國后,他成了留法學生中一個特例:不去勤工,專事自學,“日惟手持字典一冊,報紙兩頁”,“蠻以看報章雜志為事”。學習方法完全是“聾啞式”,不求聽得懂、說得出,只求看得懂、譯得出,節(jié)省大量學外語的時間,用以閱讀馬列原著,然后“猛看猛譯”。短短5個多月的時間,他譯出了法文版的《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以及列寧的《共產主義“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著作重要章節(jié),頓覺“門路大開”,由此堅定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森為極端馬克思派,極端主張:‘唯物史觀‘階級戰(zhàn)爭‘無產階級專政,對于初期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的共產主義,不識時務穿著理想的繡花衣裳的無政府主義、專主經濟行動的工團主義,調和勞資以延長資本政治的基爾特社會主義,以及修正的社會主義,一律排斥批評,不留余地?!?/p>
蔡和森在法國“猛看猛譯”時,國內有2位湘籍先進分子也在翻譯《共產黨宣言》:一位是新民學會會員羅章龍,另一位是李梅羹。他們都是瀏陽人,先后考入北京大學德語系。根據校長蔡元培提議,德語系成立德文翻譯組,羅章龍任組長,李梅羹是重要成員之一,他們翻譯了德文版《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并油印成冊。因為是學譯本,擔心譯不準確,沒有公開發(fā)行,印數很少。據考證,毛澤東第二次赴京讀到的《共產黨宣言》,就是羅章龍他們譯的油印本。
毛澤東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后,就與易禮容、彭璜、何叔衡等創(chuàng)辦了長沙文化書社和湖南俄羅斯研究會,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其中長沙文化書社的影響最大。從1920年8月至1921年3月底,書社在全省設立了7個分社,銷售書164種、雜志50種、日報5種,其中有《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馬格斯資本論入門》、《社會主義史》(李季譯)、《階級斗爭》(惲代英譯)、《馬克思經濟學說》(陳溥賢譯)、《科學社會主義》(王岫廬譯)、《新青年》、《勞動界》等介紹馬克思主義和蘇俄情況的書刊,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
湘籍共產黨人的譯介傳播,為馬克思主義走進中國、扎根湖南打開了信仰之門。為著這個信仰,許多湘籍先進分子投身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之中,為建黨偉業(yè)做出巨大貢獻。
這種貢獻,從一組“大數據”中可見端詳: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產生了8個早期組織,湘籍共產黨人參與了其中6個的創(chuàng)建活動;中共一大召開之時,13位與會代表,4位是湘籍共產黨人。當時,全國50多名黨員,湘籍共產黨人占了20余名。這一數據,真切記錄了湘籍共產黨人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史上的卓越表現。為什么當時會有如此多湘籍先進分子迷上《共產黨宣言》、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呢?答案就在馬克思主義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革命發(fā)生的條件,概括起來有4個:客觀上,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的桎梏,階級矛盾無法調和;主觀上,有革命的社會心理、有革命的團體組織、有革命的理論指導。而當時湖南相較全國而言,發(fā)生社會革命的條件更成熟,對革命理論的追求更迫切。
信仰不等于實踐,選擇不等于成功。中國紅船追求共產主義的詩與遠方,不是航行在德國,也不是航行在俄國,而是航行在中國,面對三峽險灘、壺口奔流,中國紅船需要有中國自己的航道。而湘籍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為導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卓越而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黨的綱領直接摘抄自《共產黨宣言》——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蔡和森回國后,對1922年6月《中共中央對時局的主張》提出了修正意見。他認為中國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資產階級根本不具備法國大革命中法國資產階級所能起的作用,不是打倒的對象,而是團結的對象。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蔡和森等人的努力下,黨的二大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tǒng)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革命起點上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的一次運用,明確了革命的對象。
有了革命綱領,明確了革命對象,還很弱小的中國共產黨到哪里去尋找革命力量呢?當時黨內出現兩個傾向:一個是以陳獨秀為代表,注重同國民黨合作;一個是以張國燾為代表,注重工人運動。而現實中,這兩種力量都不足以實現革命任務。這時,有一個人,捧起《共產黨宣言》陷入沉思,他就是毛澤東。
1925年12月,毛澤東發(fā)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學界鮮有人將它與《共產黨宣言》進行比較。如果將這兩者擺在一起研讀,就會發(fā)現:兩者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框架結構到鏗鏘生動的語氣措辭是極其的相似!特別是分析問題部分,毛澤東完全采用了《共產黨宣言》第四章無產階級為什么要聯(lián)合各種勢力,以及如何聯(lián)合、如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分析方法。運用這個原理方法,他得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結論:“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是我們的敵人,工業(yè)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半無產階級的農民、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還是列寧,都沒有把農民作為革命主要依靠力量的思想。毛澤東這一偉大發(fā)現,解決了中國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也為毛澤東后來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奠定了基礎。這是毛澤東首次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重大成果。后來,毛澤東把這篇文章收入《毛澤東選集》,作為全書的開卷篇。
探究歷史奧秘,首先要關注的是矗立在歷史十字路口、時代拐彎處的那些指引方向性的重要文獻,從中求得歷史起承轉合的正解。從1921年到1935年,黨內有兩種傾向對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影響:一種是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書籍當金科玉律,原樣照搬照抄,因為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具有很強的迷惑性,結果導致革命根據地幾乎喪失殆盡,革命前途陷于絕境;一種是右傾的經驗主義,自稱是來自地方的“大老粗”,拘守自身的片斷經驗,不講理論方法,一味辛苦而盲目地工作,也給革命帶來了嚴重后果。這兩種傾向的慘重教訓表明: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如何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實踐,如何將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的中國革命結合起來,已成為一個極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長征一結束,毛澤東在延安一邊研讀《共產黨宣言》,一邊“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學,經濟學,列寧主義,而以哲學為主”。1937年7月至8月,他一氣呵成寫就了《矛盾論》《實踐論》,并在抗日軍政大學進行講授。
毛澤東的“兩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山之作,闡釋的是馬列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采用的是新鮮活潑、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通俗語言,落腳點則是中國革命實際。比如:人的正確思想究竟從哪里來?黨的正確決策是怎樣形成的,是通過實踐還是依靠本本?人的認識、黨的決策是否正確,怎樣才能得到檢驗?人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還是一成不變的?黨的決策應不應當隨著實踐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毛澤東對這些問題一一作出了回答,從哲學高度、系統(tǒng)地解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皟烧摗备吒邩淦鹆恕榜R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的大旗,從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的根本上,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插上了強有力的翅膀。同時,“兩論”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了辨識真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工具,不僅知道“左”右傾是錯誤的,而且知道錯在哪里,為什么是錯誤的,從而增強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本領。事實上,自從有了“兩論”后,中國革命就呈現出一往無前、無往不勝、激動人心的發(fā)展態(tài)勢。
延安時期,毛澤東強調全黨要加強馬列著作學習,“如果我們黨有100個至200個系統(tǒng)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為配合全黨學習,中宣部組織編譯了部分馬列著作。其中,請陜北公學校長成仿吾,會同《解放日報》編輯徐冰,翻譯德文版《共產黨宣言》。成仿吾是湖南新化人,1928年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隨德國共產黨理論家海爾曼?冬克學習馬恩德文原著。1938年8月,成仿吾克服種種困難,艱辛完成翻譯任務。這是當時國內第一本印有馬克思照片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先后在延安解放出版社、中國出版社、新中國出版社、新文化書店等出版。
毛澤東自己也在反復地研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列經典著作。1939年底,他對一位進馬列學院學習的同志說:“《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fā)?!边@些啟發(fā)是什么?就是他1940年2月發(fā)表的《新民主主義論》。
新民主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誰掌握革命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有可能去完成第二個革命,不能在民主革命階段就采取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在這個思路下,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擘劃,對頑固派以及黨內存在的投降主義、一次革命錯誤思想進行了深刻批判。
這篇1.6萬多字的理論文章,以生動活潑的通俗語言,鞭辟入里的理論思考,不僅把馬列著作中的一些觀點完全中國化,而且還提出了一系列馬列經典著作從來沒有講過,卻又符合馬列主義原理的觀點、概念和論斷,深刻論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為中國人民指明了一條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次飛躍,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
此時,黨的另一位領袖劉少奇,一邊學習馬列經典著作和毛澤東著作,一邊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加強黨員自身修養(yǎng)。
劉少奇是與任弼時、羅亦農、蕭勁光等一批湘籍熱血青年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時,通過研讀《共產黨宣言》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回憶說:“當時我把《共產黨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幾遍……從這本書中,我了解了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怎樣的一個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最后決定參加共產黨,同時也準備獻身于黨的事業(yè)?!?/p>
劉少奇對黨員修養(yǎng)問題的關注,源自當時為適應抗日形勢的需要,全黨大量地、十倍百倍地發(fā)展黨員,不可避免地把國統(tǒng)區(qū)的一些復雜思想、不良風氣帶到了黨內。他認為必須加強對新黨員的教育,既要組織上入黨,更要思想上入黨,才能真正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鑒于當時可供黨員學習的資料太少,劉少奇決定整理自己的講課稿,撰寫《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
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強調要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這是黨員從事革命的基本要求,也是黨員黨性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文中許多地方引用或改造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著作的原話,但引用最多的是毛澤東的“兩論”,并由此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黨員修養(yǎng)這一中國特色的黨建新方法,既彌補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的一塊空白,又深化了毛澤東的“思想黨建”原則。
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發(fā)表于1939年8月,正值毛澤東發(fā)表《新民主主義論》演講之時。他們一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中國社會革命,一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黨員自我革命,在全黨掀起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熱潮。毛澤東當時看了劉少奇的送審稿后,非常高興,還附了一封短信,表揚文章寫得很好,提倡正氣,反對邪氣,應當盡快發(fā)表。幾十年后,許多老同志回首往事時還不無感慨地說:“我們這些人都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在劉少奇同志《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教育下成長起來的?!?h3>浴血踐行
“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共產黨宣言》讓馬克思主義旗幟漫卷神州,一大批共產黨人勇立潮頭,逐浪前行,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活動的部署,中宣部組織“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系列報道,列出了793位自辛亥革命以來各個時期的英雄烈士名單,其中湘籍共產黨人達98位,幾占總數的八分之一,居全國之首,這充分體現了湘籍共產黨人傳承《共產黨宣言》精神、踐行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模范表率作用。
慷慨赴難、視死如歸,他們用熱血芳華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
1928年3月20日,被酷刑折磨得血肉模糊的夏明翰走上刑場。當敵人問他最后還有什么要說時,他凜然寫下這首感天動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p>
夏明翰生平最喜愛的名言就是《共產黨宣言》的最后一段話:“讓統(tǒng)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fā)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彼恢赖氖牵?月28日,他的七弟夏明霹,衡陽游擊斗爭領導人,不幸被捕已英勇就義;3月22日,他的五弟夏明震,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七師的黨代表,在郴州英勇犧牲;6月,他的四妹夏明衡,湘南婦女運動領袖,光榮犧牲;1930年,他的外甥鄔依莊,紅軍戰(zhàn)士,在執(zhí)行任務中犧牲。一門五英烈,只為那面旗幟,那個理想。
蔡和森、向警予夫婦,這對給中國帶來馬克思主義的“普羅米修斯”,因叛徒出賣,在主義與生命之間,他們選擇了慷慨就義。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大弟毛澤民、小弟毛澤覃、小妹毛澤建,都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革命理想。還有羅亦農、鄧中夏、郭亮、彭公達、彭璜、繆伯英、何孟雄……無數英烈灑熱血,只為后人澆鮮花。陳覺的絕命書再現了這些共產黨人甘愿為革命真理獻身的崇高靈魂:“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兒,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激流勇進、出生入死,他們用忠誠擔當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遠大抱負。
賀龍,在大革命失敗、中國革命危亡之際,身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他斷然放棄國民黨的高官厚祿,與周恩來、朱德、葉挺等人發(fā)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經周恩來批準,賀龍火線入黨。他回顧自己入黨經歷時說:“有的材料寫著我70次找黨,算上歷次的要求,我也記不清楚了,沒有70次,恐怕也有幾十次吧!”入黨后的賀龍,自覺勤讀《共產黨宣言》進行思想補課。后來起義受挫,賀龍持一本《共產黨宣言》、兩把手槍輾轉回到老家桑植洪家關,積極發(fā)動群眾,舉行了著名的桑植起義,與周逸群、段德昌等創(chuàng)建了紅二軍團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他說:“從周恩來同志介紹我入黨以后,我反復學習過《共產黨宣言》,我堅信‘英特納雄奈爾一定會實現,誰也休想阻擋的?。 ?/p>
彭德懷和黃公略,兩位舊式軍隊湘軍的軍官,在北伐戰(zhàn)爭中結識共產黨員段德昌,讀到《共產黨宣言》后,思想迅速發(fā)生轉變。彭德懷回憶說:“以前我只是對社會不滿,很少看到有進行根本改革的希望。在讀了《共產黨宣言》以后,我不再悲觀,開始懷著社會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1928年4月,經段德昌介紹,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公略在廣東秘密入黨。為挽救革命,7月,他們與騰代遠一道發(fā)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辟湘贛邊革命根據地。年底,彭德懷率主力來到井岡山,同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會師。一支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革命主力軍從此形成。
毛澤東的老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是在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就讀過《共產黨宣言》。大革命的失敗,讓他看清了國民黨的反動本質,也看清了《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真理。1927年秋,經學生李維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加南昌起義,自言“從此真正獲得了新生”。
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真理旗下盡忠魂。從井岡山到瑞金城,從遵義到延安,從西柏坡到北京城,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旗喚醒了千百萬的革命志士為之浴血奮戰(zhàn)。中國共產黨人以信仰舉旗、以忠誠護旗、以創(chuàng)新?lián)]旗,帶領苦難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歷史不會忘記那些偉大旗手、開國元勛們。黨史學家對其中湘籍共產黨人做了這樣一個統(tǒng)計:“五大書記”中有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3位;十大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位;10位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6位;57位上將中有蕭克、王震、傅秋濤等19位。這是一個英雄群體,一個獨特現象,彰顯了湘籍共產黨人為締造新中國所做的卓著功勛。
牢記使命、繼承傳統(tǒng),他們用紅色情懷續(xù)寫共產黨人的初心本色。
新中國成立后,為維護國家安全,毛澤東親自將兒子毛岸英送上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這位飽經磨礪的領袖之子,傳承前輩們的崇高品質,用生命詮釋了新中國青年一代共產黨人的理想情懷。他在給表舅向三立的信中寫道:“反動派常罵共產黨沒有人情,不講人情,而如果他們所指的是這種幫助親戚朋友同鄉(xiāng)同事做官發(fā)財的話,那么我們共產黨正是沒有這種人情,不講這種人情。共產黨有的是另一種人情,那便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勞苦大眾的無限熱愛,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親戚在內?!睔W陽海,舍身推戰(zhàn)馬、勇救人民生命財產,用自己的英雄壯舉,實踐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如果需要為共產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边€一位超越時空的英?!卒h。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用自己光輝而短暫的一生踐行這個諾言。雷鋒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表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不忘初心,做《共產黨宣言》的忠實傳人,當代湖南共產黨人責無旁貸,也在身體力行。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法國的一次意外“收獲”,就是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真實寫照。那是2014年11月,他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率團赴法國開展經貿交流,意外地看到了鄧小平當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員工登記表”,這讓他很是感慨。工作洽談之余,他追隨著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赴法勤工儉學的足跡來到了蒙達爾紀鎮(zhèn),意外地發(fā)現,蔡和森、周恩來、鄧小平、李維漢、李富春等革命先輩當年活動和居住過的舊址還保存完好,這位有著4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人不禁心潮澎湃,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回國后,他提議決策回購故居,將其改造成一座紀念館,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那段激情歲月。在他親自推動下,如今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作為中共黨史的一個重要遺址,完整保存起來,向世界講述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