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秋風, 黃超, 李洋, 曹曉樂, 萬維佳
咽鼓管是連接中耳與鼻咽部的管狀結構,其正常開放可調節(jié)中耳與外界氣壓平衡。當各種原因導致咽鼓管開放功能障礙時,咽鼓管的開放不足以調節(jié)中耳與外界的大氣壓平衡,密閉的中耳腔內的氣體被吸收,最終導致中耳負壓、鼓膜內陷、中耳積液等病變[1]。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它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愈后與咽鼓管關系十分密切。動態(tài)500排掃描模式,使用螺旋容積穿梭技術,能夠動態(tài)捕捉結構運動,提高圖像質量。本文嘗試將動態(tài)500排掃描技術應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CT掃描中,并對咽鼓管進行重建及測量,探討其在咽鼓管的掃描中是否具有優(yōu)勢。
圖1 測量咽鼓管處的咽口最大開口長度(箭)、軟骨段長度(ac段)、咽口最大深度(bc段)的示意圖。 圖2 咽鼓管壁的最大厚度測量示意圖。
1.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7年4月-2017年12月經本院耳鼻喉-頭頸外科確診的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集患者的身高、體重、年齡等基本信息(表1),根據(jù)統(tǒng)計的信息把患者分為兩組。入選標準:①可以正確完成捏鼻時鼓氣或吞咽動作;②排除鼻咽部良惡性腫瘤。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動態(tài)500排組和常規(guī)組一般資料
2.掃描設備及方案
采用GE Optima CT660(小寶石)機器掃描,掃描范圍為顱底至鼻前庭。兩組中一組采用動態(tài)500排掃描技術,患者仰臥于掃描頭托內,掃描參數(shù):電壓100 kV,電流為智能毫安,螺距1.375,層厚2.5 mm;層間距2.5 mm。令患者單手的拇指和食指在醫(yī)生的指令下捏住鼻翼,囑其用力憋氣的同時做吞咽動作,掃描5~8個穿梭時相,記錄這一動態(tài)過程,并進行80%自適應統(tǒng)計迭代重建技術(ASiR),重建的層厚和層間距均為0.625 mm。另一組采用普通小螺距薄層掃描方案,電壓120 kV,電流350 mA,螺距0.516,層厚2.5 mm,層間距2.5 mm。掃描后進行三維重建。
3.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
將掃描后的圖像上傳到AW4.6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利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的特點,重建出患者在捏鼻鼓氣時咽鼓管的開閉情況的動態(tài)圖像。測量動態(tài)500排組和常規(guī)組咽鼓管處的咽口最大開口長度、咽口最大深度、軟骨段長度(圖1),選擇可以顯示咽鼓管全長的層面進行測量。同時測量咽鼓管壁的最大厚度,方法如下:首先確定最大厚度的位置,一般多在近咽處,測量時,以第一上切牙切緣與同側外耳道上壁為基線找到咽鼓管咽口最大開口層面,標記前唇及后唇開口最內側位A、B點,利用工作站找到骨軟骨交界部并標記為C點,在此3點構成的平面上測量咽鼓管管壁的最大厚度[1](圖2)。同時記錄各組成員咽隱窩含氣的情況和輻射劑量(DLP)。
選擇兩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主治級別的放射科醫(yī)生對重建的圖像進行盲評,評價標準如下:圖像非常不清晰,噪聲很大,組織輪廓非常模糊,無法診斷,1分;圖像不清晰,噪聲比較大,組織輪廓模糊,診斷困難,2分;圖像清晰,噪聲較小,組織輪廓清晰,可以診斷,3分;圖像非常清晰,噪聲很小,組織輪廓清晰,有利于診斷,4分。
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對測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測量的咽口最大開口長度、咽口最大深度、軟骨段長度、咽鼓管壁最大厚度和輻射劑量的數(shù)據(jù)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記錄咽隱窩含氣情況,對于不同組中咽隱窩含氣或消失的比例,采用卡方檢驗。對兩位醫(yī)生的評價結果進行Kappa一致性檢驗。
采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對咽鼓管進行動態(tài)成像,重建圖像見圖3,圖像十分清晰,組織邊界分明,輪廓清晰。動態(tài)500排組患者進行捏鼻時鼓氣或者吞咽時,均可以看到咽鼓管口有開放和閉合的動作,動態(tài)500排可以記錄這一過程(圖4)。對掃描的圖像進行多平面三維重建并進行測量后,結果以“均值±標準差”表示。動態(tài)500排組患者咽口最大開口直徑比常規(guī)組略微變窄、咽口最大開口深度略微增加,咽鼓管管壁最大厚度略微增加,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動態(tài)500排組出現(xiàn)咽隱窩含氣消失的比例較高,為66.83%,其中患耳比例為29/34,健耳比例為12/26;動態(tài)500排組出現(xiàn)咽隱窩含氣消失的比例為56.67%,其中患耳比例為25/30,健耳比例為11/30。兩組中,患耳出現(xiàn)咽隱窩含氣消失的概率均比健耳高(表2)。
圖3 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獲得的咽鼓管重建圖像非常清晰。a) 矢狀面重建圖像示咽隱窩(1)和咽鼓管開口(2); b) 橫軸面圖像示咽隱窩(1)和咽鼓管開口(2)。 圖4 動態(tài)500排技術記錄患者捏鼻鼓氣過程中咽鼓管完整的開閉情況,a~d清晰顯示咽鼓管和咽隱窩。
表2 動態(tài)500排組與常規(guī)組各項測量數(shù)據(jù)比較結果分析
動態(tài)500排組劑量長度乘積(DLP)為(518.9±133.9) mGy·cm,常規(guī)組DLP為(574.2±58.5) mGy·c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兩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價的一致性良好(K=0.89)。動態(tài)500排組圖像質量達到的4分的有25例(83.3%),3分的有5例(16.7%),2分及2分以下為0例。常規(guī)組達到4分的有18例(60%),3分的有12例(40%),2分及2分以下為0例。定義4分為優(yōu)秀,動態(tài)500排組的優(yōu)秀率要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動態(tài)500排的技術特點
動態(tài)500排技術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2-4],在提供高質量的圖像的前提下,可以實現(xiàn)咽鼓管的動態(tài)掃描,常規(guī)的掃描可以通過三維重建反映咽鼓管及其附近組織的解剖結構,顯示病灶,是一種結構成像。而采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在患者捏鼻鼓氣的過程中,利用精準移動的掃描床和巧妙設計的探測器,可以精確的捕捉到咽鼓管的開閉過程,為診斷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的功能提供影像依據(jù),為實現(xiàn)從“結構成像”到“功能成像”的飛躍提供技術支持。
2.圖像質量
采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圖像,為診斷提供影像基礎。圖像的主觀評價方面,兩位醫(yī)生盲評的結果顯示,動態(tài)500排組圖像達到4分的比例為83.3%,常規(guī)組為60%,前者圖像優(yōu)秀率更高??陀^評價方面,對兩組的圖像進行三維重建,獲取咽鼓管周邊組織結構的數(shù)據(jù),如咽口最大的開口直徑、咽口最大開口深度、軟骨段的總長度、管壁的最大厚度。兩組的結果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顯示咽鼓管咽口的開放程度和軟骨段的形態(tài)及測量數(shù)據(jù)時,動態(tài)500排技術和普通掃描方案取得的圖像質量都滿足要求。動態(tài)500排組咽隱窩含氣消失的比例為68.33%,常規(guī)組為56.67%,其中,動態(tài)500排組患耳比例為29/34,健耳比例為12/26,患耳出現(xiàn)含氣消失的比例要遠大于健耳,側面反映了咽隱窩含氣消失可能是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之一。咽鼓管結構隱蔽,一般采用鼻內鏡和電子鼻咽鏡來觀察咽鼓管咽口的情況,而動態(tài)500排技術可以顯示咽鼓管的完整形態(tài)。本文在患耳中觀測到了高比例的咽隱窩含氣消失的現(xiàn)象,咽隱窩的含氣量是一個參考標準,當含氣消失時,本該在吞咽動作中開放的咽鼓管會受到影響,導致咽鼓管的功能受到影響[5]??傊?,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動態(tài)500排技術可以取得更高質量的圖像,為疾病診斷提供影像學依據(jù)。
3.輻射劑量
在保證圖像質量的前提下,輻射劑量也是重要因素。常規(guī)組采用小螺距的常規(guī)掃描模式,通過單次掃描顯示出咽鼓管等解剖結構,DLP平均為(574.2±58.5) mGy·cm。動態(tài)500排組采用動態(tài)500排技術,雖然反復掃描了5~8個期相,但低千伏值及自適應統(tǒng)計迭代重建(ASiR)的合理應用,使實驗組的輻射劑量更低,為(518.9±133.9) mGy·cm,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適應統(tǒng)計迭代重建(ASiR)是通過精確的模型進行計算,通過降低圖像噪聲獲得劑量優(yōu)勢,因此在相同噪聲水平和圖像質量下,掃描劑量顯著降低[6-14]。本文采用80%ASiR重建,取得了非常好的重建效果,圖像不受迭代偽影的影響,在取得高質量圖像的同時,降低了患者的輻射劑量。
綜上所述,動態(tài)500排技術可以應用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動態(tài)成像中,為臨床診斷提供影像學依據(jù)。動態(tài)500排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如:先心、肺動靜脈聯(lián)合成像等,值得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