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濤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的發(fā)展和深入,2015年3月在教育水平一流的芬蘭土地上“爆發(fā)”了一場教育“革命”,這一“革命”的主題是“現象教學”(話題教學、融合教學)。這一新興教學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關注與探討研究。理解“現象教學”主要是要抓住幾個“現象教學”的關鍵,即:跨領域、多學科、強融合、重生活、貴會話與橫貫能力。
在以往多數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單方面的教授本科目的相關內容,以學科為主進行分科教學,以應試為目的對學生進行灌輸教育。“現象教學”注重的是進行分科向綜合的一個轉變與革新,在“現象教學”中體現的是學科之間的協(xié)作與融合,而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在教學現象與話題的選擇上,是根據學生的需要貼近實際生活,運用更貼合實際和學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現象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貫通。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不斷的學和做的結合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僅僅是腦子里面有公式有方法,而是注重實際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與應用。
“現象教學”是以學生和生活的實際聯(lián)系為出發(fā)點,選取主題現象并進行課程的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多種學科教師共同參與設計,不同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和涵括?!艾F象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角色轉變也是改革的亮點,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明顯,在更為民主的情境下進行主動性的合作探究學習。在現象和話題的選取中,學生從自己的需要、興趣以及生活經驗等角度出發(fā),和教師共同參與到具體課程的設計和開發(fā)當中,在進行實際的教學和操作環(huán)節(jié),學生扮演的角色不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主動進行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加工,在教師的幫助與促進下進行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方案。
在學以致用以及教學評價與反饋方面,“現象教學”更是推陳出新,包括自評、學生評價、多科教師評價,不僅有量評還有質評,既包括結果評價又包括過程性評價,從多個視角出發(fā)力求多方位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營造更精致的氛圍。
我國在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分為三大部分,即: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進一步細化為六大素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與實踐創(chuàng)新。結合以上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求來看,不難分析出其是學生從內到外全面發(fā)展的體現,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依靠的是各學科各領域的通力協(xié)作和配合,單兵作戰(zhàn)是實現不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高愿景的。
在理解“現象教學”的內涵及意義的基礎上,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和培養(yǎng)目標,我們有理由去肯定和運用“現象教學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加深學科領域之間的融合,要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需要,要理解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學生不僅僅是要學會書本上的某些公式、記住某些單詞、會操作某個實驗、掌握某個技術動作,我們要做到的是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能夠將所學運用到實處,學會怎樣去學習、怎樣去創(chuàng)新、怎樣去生活,摒棄錯誤的灌輸式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強調成績的重要性。
“現象教學法”運用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是切合實際的,我們所說的核心素養(yǎng)不是數學、語文、英語、體育等分科的素養(yǎng),它強調的是各學科各領域學生的學習、掌握和實際運用,在不同學科領域協(xié)同配合下,學生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協(xié)調能力、學習能力等等方面將會有一個更有成效的體現。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首先是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以及教師所教學生所學。多數教師根據自己所領教材進行選擇教學,教師先分析教材中自己可以教授學生哪些技術動作,這樣就出現了“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的接收體育教師教授的某個技術動作,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尤其是體育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嚴重的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始終是以掌握技術動作為前提、體質健康為目標,為二者服務。為了更好地完成體質健康測試,不少學校只是為了體質測試而上體育課,強迫學生進行某些單一無味的體育訓練,過分程序化,這樣就嚴重地抹殺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次是在體育教師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沒有新穎性,每節(jié)課的程序和模式幾近相同,學生在課堂上按照教師的一步步設計和安排完成規(guī)定動作的學習和動作的重復練習,教學過程死板,學生們的自主學習、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逐漸消磨,嚴重影響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最后是體育課堂上的教學評價與教學反饋。多數教師以應試為目標,應試參考標準為上課考核標準,以成績好壞來定奪,所以很多學生在技術動作的掌握上急功近利,也有很多學生達不到教師要求的標準,打擊其學習體育的自信心與積極性,甚至很多同學為了有一個好的體育成績,運用不恰當的練習、訓練方法,最后適得其反,這樣的體育課毫無樂趣可言,更無發(fā)展之說。
就體育與健康課程而言,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不僅僅蘊含著自然科學也包含人文內涵,“現象教學法”提倡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叉,體育課在進行學科的融合時有較強的優(yōu)勢。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加強和加深互動與聯(lián)系,不僅僅是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必要,更是育人的必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更好地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聯(lián)系。
3.2.1 體育VS語文
體育與健康課程與語文教學的聯(lián)系主要涉及到教師的語言藝術和教學場景的設置。在低學段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的興趣,課堂氛圍變得既生動又活潑。在體育教學場景的設置上體育教師能夠引入語文課堂當中的課文等,設置既定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以不同虛擬角色進行體育運動,設置不同的情境進行體育項目的學習與鍛煉,學生能夠在扮演不同角色進行體育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精神,在較為輕松的情境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參與性。
3.2.2 體育VS數學
體育課中體育與數學的聯(lián)系甚多,不僅僅表現在教師的數字口令,也表現在數字方面的訓練和游戲中。例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會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進度來匹配學生理解的體育數學游戲或者競賽活動,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不同數學口令和數字進行體育活動,比如各種叫號的游戲等。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不同的數學口令、數學形狀隊形以及數學口令的變化,使得學生的注意力會很集中、學習興趣濃厚,在玩中既掌握了體育知識和技能,又提高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起到了打破學科界限、通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
3.2.3 體育VS英語
低學段的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較短,將英語的元素寓于體育教學當中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具體可以應用到教師的簡單口令當中,從集合到課堂中以及對學生的評價等等都可以適當適時地進行英語元素添加。但是不可以生搬硬套,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保證學生能夠在體育活動中不僅掌握了體育知識和技能,還學習和鞏固了英語知識,達到教學的多贏效果。
3.2.4 體育VS音樂
在低學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音樂的元素幾乎存在每節(jié)體育課中,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能夠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與注意力。教師根據不同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選用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添加,在開始準備活動部分,添加節(jié)奏強歡快的音樂,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好充分的身體準備活動,在課堂結束階段要選用一些較為輕柔的音樂,使學生隨音樂的律動放松身心,緩解疲勞。教師也可選用相關體育動作的歌詞去引導低學段學生的體育動作和行為。
3.2.5 體育VS美術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美術的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低學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有的認知以及天然的對色彩圖形的興趣,美術與體育教學的關系甚是密切。無論是體育場地的繪制,還是游戲環(huán)節(jié)的道具設計等等都離不開美術。教師能夠根據所教學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場地和制作相關的道具,在體育課堂所設置的不同情境中去準備不同的手工道具,五顏六色的圖形圖案和各樣立體的學具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較強的動手能力。
“現象教學法”在低學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是要和眾學科之力來助力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為了實現體育課程的“現象教學”,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討論。
3.3.1 教學現象(主題)的選取和設定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整個“現象教學”中極為重要,現象主題的選取要有實際性、生活性、典型性,在滿足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既然是體育課程當中的“現象教學”要尋找體育與其他學科的契合點,在低學段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做到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將體育問題生活化、個性化,備課避免學科分裂,應打破學科界限。將教材中的體育教學內容進行重新選擇編組和潤色,充分考慮學生需要,加入本地特色。力求在進行體育的現象教學后,學生不僅僅提高了體育知識與能力,在其他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擴展方面也有成效。
3.3.2 體育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推陳出新
在體育現象教學過程中,要求體育教師與其他教師能夠打破學科界限,融合各個學科特點優(yōu)勢,通力服務學生全面發(fā)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要擯棄傳統(tǒng)的教學填鴨、應試、唯成績論等傳統(tǒng)思想,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設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與角色,強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而不是被動的接收體育教師的知識技能灌輸。以生活的真切現象為出發(fā)點,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體育現象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3.3.3 教學效果評價的多元化與有效性
相比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評價,現象教學的教學評價不僅僅是教師的評價,成績的好壞,更注重的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變化,采取的評價包括多科教師、學生、家長、自評以及社會評價。對于體育課堂來說,體育成績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意志表現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與幫助都會體現在評價當中。評價的依據多樣,從教學伊始到結束,評價貫穿其中,從多個視角出發(fā)力求多方位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學習營造更精致的氛圍。
體育現象教學以體育學科為基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與壁壘,學科之間的知識進行交叉與融合產生新型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以塑造學生的良好的體育觀為目標,聯(lián)合其他相關學科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融合其他學科教學內容與方法建立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流平臺,實現各個學科之間優(yōu)勢互補,通力合作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現象主題:快速跑——迅速逃離火災現場,提高自救能力。這一現象結合了體育、語文、數學、科學、美術等學科,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能力、思維判斷能力、語言表達、團結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具體思路如下。
3.4.1 收集相關消防知識與火災自救知識并進行分享交流會
要求學生收集和整理相關消防知識和火災自救知識,提高學生收集關鍵信息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并進行分享交流,更多的從語文的角度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3.4.2 觀看相關火災逃生的視頻影音科普資料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火災逃生的視頻影音科普資料,讓學生更直觀更形象的了解消防安全知識,在遇到火災的情況下如何抓住關鍵逃生時間去自救,更多的結合信息技術和科學的課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后期教學做前期鋪墊和準備。
3.4.3 體育課模擬火災自救現場
在體育課上設置消防場景,模擬火災現場。鼓勵以家庭方式參與,教師、學生、家長扮演不同角色,有消防員、群眾、被困者、記者等等,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并進行角色的轉換,模擬從火災發(fā)生到得救的整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這個模擬現場中去真切體會自救的方法和團結協(xié)作的重要性以及抓住關鍵逃生的機會,將前期做的準備應用到本節(jié)課當中,科學快速自救。在這個模擬現場中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判斷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協(xié)同合作等能力。
3.4.4 完成一份關于消防火災自救逃生的手抄報,要求圖文并茂
學生通過前期的資料收集匯報、觀看視頻和體育課實際演練,完成一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在鞏固之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從美術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學生的設計繪畫能力。
3.4.5 總結分享會
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各自表達自己所學收獲與感想,并對自己的表現,教師、家長以及其他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找出優(yōu)缺點,提高學生的自我總結反思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教師在肯定學生這一現象主題學習過程中優(yōu)異表現的同時提出新的要求與希望。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現象教學”是新的嘗試與探索,教學方法的革新與嘗試的最終目標是教育教學服務學生、培養(yǎng)學生,力求將學生塑造成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現象教學”在體育教學中的嘗試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漫漫進程中的簡單一筆,但是其作用和意義將會是深遠的,教育教學改革的腳步不會停歇,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將更加緊密,學生的發(fā)展將會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