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乒乓球項目為例"/>
田賽賽
2016年里約奧運會之后,乒乓球迅速走紅,以張繼科、馬龍、丁寧為首的國乒運動員擁有了一大批粉絲,就連原主教練劉國梁也被調(diào)侃為“不懂球的胖子”。原本冷冷清清的乒乓球比賽賽場,在國乒走紅之后瞬間座無虛席,他們專門為偶像加油助威而來,目的就是一覽他們比賽的風采。2017年4月22日《工人日報》一篇《“網(wǎng)紅運動”還能紅多久》的報道令人深思。和文藝活動不同,體育運動有其獨特的競技魅力,運動員也有著和娛樂明星不同的屬性。在國乒第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背景下,大力推廣乒乓球運動勢在必行,如果不對這些“突如其來”的粉絲加以引導,在張繼科、馬龍等運動員退役后,乒乓球運動的關注度還能剩下多少,在每個真正關注乒乓球運動的人心里都會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本文以乒乓球運動爆紅為背景,利用文獻資料法對粉絲產(chǎn)生過程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并嘗試性的提出相關建議。
“粉絲”一詞來源于英文“fans”,意為“迷”,我們理解上的粉絲大多是娛樂明星的受體,主要以某個明星為偶像的群體。參照費斯克的理解,可以將粉絲界定為圍繞相關的粉都,通過有組織的傳播行為參與粉都客體和全體標簽的建構(gòu)來滿足心理需求的個人以及群體的總稱,并且依據(jù)迷戀粉都的情感深淺程度不同而將其與“迷”“控”以及追星族等群體區(qū)別開來。
與娛樂圈偶像發(fā)唱片、拍電視劇、參加真人秀等營銷方式制造明星不同,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電視、網(wǎng)絡直播等新媒體的發(fā)展,使得各類體育賽事映入我們眼簾,欣賞高水平的體育比賽成了人們消遣娛樂的又一選擇。而作為體育比賽主體的運動員,不斷地挑戰(zhàn)人類極限,向更高的記錄一次次發(fā)起挑戰(zhàn),他們身上展示出來的永不言敗、不斷拼搏、挑戰(zhàn)極限的人格魅力,這一切都符合新一代優(yōu)質(zhì)偶像的特點,使得觀眾在愉悅身心之余也振奮了精神,使得一大批運動員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忠實粉絲。
而乒乓球運動員得到廣泛關注是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劉國梁對張繼科場外指導時一句“你醒一醒啊,這是奧運會”的段子網(wǎng)絡上爆紅,隨后張繼科外號“藏獒”的外號,“最快大滿貫”的運動成績和2011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霸氣一撕”等事件一一被扒出,打破了人們原本對乒乓球運動員只會拿金牌的標簽,使得這個有個性有血性的乒乓球運動員迅速走。于此同時,一直不卑不吭,實力超群的“六邊形”戰(zhàn)士馬龍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另一位女子乒乓球大滿貫得主丁寧,以積極樂觀陽光外向的性格也吸引了一大批球迷。此后,乒乓球運動迅速走紅,其他乒乓球運動員樊振東、方博、周雨等也得到了大批年輕人的關注,尤其以女性為主。原國家隊主教練劉國梁借此亮機主動開微博積極回應粉絲的關注,于此同時還得到另一個綽號“劉月半”。從此乒乓球以一個溫馨的“網(wǎng)紅”大家庭形象出現(xiàn)在年輕人的面前,改變了人們對乒乓球運動是老年人運動的傳統(tǒng)看法。
粉絲文化是大眾文化的產(chǎn)物,具有大眾文化、后現(xiàn)代文化、視覺文化等多元特征,是一種復合型的文化形式。粉絲文化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復合型的文化形態(tài),在粉絲文化的傳播的過程中,各類媒體的傳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粉絲是這個過程的受體。體育粉絲的產(chǎn)生大部分以某個著名的體育明星為群體,這些體育明星都至少符合下面的共性之一,或運動成績突出,或個性張揚特立獨行,又或者顏值比較高。他們以某體育明星為團體,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部落,比如我國著名游泳運動員孫楊粉絲群體稱為“小白楊”,寧澤濤的粉絲群體被稱為“包粉”,著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粉絲群體被成為“炒雞蛋”,中國網(wǎng)球名將亞洲首位單打大滿貫得主李娜粉絲群體被成為“鈉離子”等等。而乒乓球運動員中,以運動成績突出為首的選手中,幾乎都有屬于自己的粉絲群體,丁寧的粉絲群體被稱為“叮當”、劉詩雯的“蜜棗”、馬龍的“火龍果”、張繼科的“蝌蚪”等等,隨著乒乓球關注度的提高年輕的乒乓球選手雖然成績上不如主力們突出,但是其鮮明的個性同樣得到了粉絲們的喜愛,林高遠的“高樂高”、周雨的“雨傘”、陳夢的“檸檬”等等。如此可以看出體育粉絲文化的產(chǎn)生都是以某位體育明星為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媒體起到了傳播的作用,粉絲即是傳播的受體同時又以自身為中心對周邊人進行擴散。
粉絲經(jīng)濟始于傳統(tǒng)追星族的發(fā)展,體育粉絲作為體育賽事最忠實、最穩(wěn)定的消費者,在當代社會消費環(huán)境及商業(yè)因素的影響下,其情感投資被置換為一種可以生產(chǎn)、消費和流通的文化產(chǎn)品,并形成了一條具有盈利價值的粉絲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鏈條,即“體育情感經(jīng)濟”,他們通過各種消費方式作為表達載體,來滿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需求。為了觀看自己偶像的比賽,粉絲群體不惜耗費大量財力購買前排坐位,只為了能夠更清楚的看清偶像。于此同時,明星畫報、燈牌和條幅也是他們的必備之物,在這樣的條件下滋生了很多和粉絲有關的產(chǎn)業(yè)和文化公司?,F(xiàn)在在乒乓球賽場上,只要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比賽,都可以看到舉著橫幅拿著偶像畫報的女粉絲,以前無人問津的乒乓球賽場現(xiàn)在煥然一新。在5月份舉行的杜塞爾多夫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盡管路程較遠但是仍然可以在賽場上看到大量的乒乓球粉絲,但凡有自己偶像的比賽,不論在任何地方她們都會盡量到場助威,在這樣的情形下催生了大量的和乒乓球運動相關的粉絲經(jīng)濟。
盲目追星。事物的發(fā)展一定有他的兩面性,粉絲的發(fā)展擴大了品牌、項目和明星的影響力,催生了于此相關的文化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是粉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2013年,因為“明星就是比你們父母好”的氣話,13歲的小女孩被父親揮刀砍死;楊麗娟盲目追星,父親為滿足女兒愿望不堪壓力自殺身亡;邁克杰克遜自身后,12名粉絲自殺身亡等等一切的盲目追星所引發(fā)的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粉絲暴力沖突和資金管理混亂。在我國體育職業(yè)化的道路上,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健全,而球迷之間的素質(zhì)也是差異甚大,球迷之間、球迷和粉絲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層出不窮。2005年7月2日,中超第11輪的比賽中,北京隊主場大勝泰山,比賽結(jié)束后,盡管取得大比分勝利,但北京球迷還是砸毀了山東球迷開來北京的大巴車,雙方球迷發(fā)生沖突,導致四名球迷受傷;2016年3月16日結(jié)束的CBA總決賽第三場賽后,遼寧男籃在下榻酒店外與四川球迷發(fā)生沖突,類似這樣的暴力沖突事件數(shù)不勝數(shù)。同時在粉絲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過程中,隨著粉絲群體的壯大,涉及的資金數(shù)額也在逐步擴大,我國目前粉絲市場上存在的球迷會、粉絲會等粉絲組織還處在自發(fā)的階段,缺少監(jiān)管體制。巨大數(shù)額的資金用在何處,如何使用很少有人過問。在這樣的情形下謀取私利、詐騙等違法行為頻發(fā)。
在乒乓球賽場上,粉絲大量發(fā)展的問題同時亟待解決。乒乓球作為一種技巧性極強的運動,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對技戰(zhàn)術的發(fā)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比賽過程中大量女粉絲不合時宜的加油助威聲勢必會干擾運動員比賽的發(fā)揮。體育賽場不同于明星演唱會,文明秩序加油助威觀看比賽是球迷整體素質(zhì)也是對對該項運動真正喜愛的體現(xiàn),自己偶像的輸贏固然重要,但是落后者不放棄頑強抵抗的精神同樣值得鼓勵。如果不加以引導,很難想象在張繼科、馬龍和丁寧等運動員退役后,乒乓球賽場還還會如此火熱。在賽場下,球迷之間的問題同樣棘手。里約奧運會會張繼科和馬龍的粉絲互撕事件,主教練劉國梁出面才得以平息。通過瀏覽相關運動員的貼吧和微博粉絲群可以發(fā)現(xiàn),對偶像的行為過度放大化的問題同樣嚴重,他們的一言一行可以成為體育粉絲競相模仿的對象,甚至有的女粉絲已經(jīng)把偶像的標準作為擇偶的標準,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加強宣傳教育。目前處于追星狀態(tài)的有很多是學生和剛進入工作的年輕人,有些人可能正確的人生觀和消費觀還沒有健全,相關主流媒體應該理性的宣傳明星不炒作偶像事件,可以利用偶像的影響力來引導其粉絲,提高粉絲素質(zhì),從源頭上減少安全問題的產(chǎn)生。
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資金監(jiān)管。我國應該制定相關體育明星和粉絲之間以及粉絲和粉絲之間暴力沖突相關法律,正確引導粉絲文明觀賽。加強對粉絲會和相關球迷會的資金管理,同時粉絲之間也應該主動行使監(jiān)督的責任,讓自己的資金使用公開透明。
正確引導項目自身球迷的素質(zhì)。每個項目之間都有其自身的制勝規(guī)律和項目特點,真正的球迷不會因為某位運動員的離開而離開這項運動,運動員以及媒體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正確的普及乒乓球運動相關方面的知識,加深球迷對項目的理解,使其真正了解熱愛這項運動。
第十三屆天津全運會提出了“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口號,而乒乓球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抓住里約奧運會后乒乓球得到廣泛關注的契機,雖然在粉絲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是只要通過運動員和相關媒體的正確宣傳和引導,相信一定會改變乒乓球運動只會拿金牌的看法,乒乓球運動員的粉絲會真正的變成乒乓球的粉絲,更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加到這項運動中來。
[1] 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 孫斌.《粉絲文化及其傳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3] 蔡騏.大眾傳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絲效應[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