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艷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通過對武術回歸學校的闡述,并根據《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模式回歸學校的必要性研究》等文獻資料記載說明,對其發(fā)展進行詳細的探討和研究。研究發(fā)現,以時代背景為視角,進而提出武術為什么回歸學校等問題并做出了探索。然而,它只是做了片面的探討,還沒對有對傳承方式、思想觀念、人才培養(yǎng)等進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因此,通過民國時期武術回歸尋根;現代校園武術開展基調;兩者之間相互跨界與聚集關系的開展,對其的剖析進一步具有全新的闡釋和啟發(fā)。
“兵式體操”是結合大量普通體操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防身健體的促進作用,但它的核心基點仍然根植于軍事統(tǒng)治。通過軍事元素的涵概,兩者之間相互依附并推動其發(fā)展,還加強了軍隊士兵的綜合素質能力,也對軍事國防核心力量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由此,多元化軍事體操的訓練模式被軍隊所采納和襲用,在軍事國防中廣泛盛行和風靡。但是,繼續(xù)將“兵式體操”模式進入學校體育發(fā)展,在民國時期具有幾點弊端。首先,訓練制度以軍事化管理為主,“兵式體操”中的“軍事教育以強兵制度帶動強國為目標”[1],可以認為,軍事定位于強國之爭,強兵制度力奪上游引領國家發(fā)展。但是,學生未履歷過強兵的訓練,也沒有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弱勢化地位,無法與軍隊強勢化領域相抗衡。其次,訓練方式不僅不符合學生的身體機能和素質鍛煉,還悖逆于學生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最后,“軍事體操”大多以體能訓練、耐力訓練為主,更不利于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所以,民國時期武術的回歸,彌補了“軍式體操”在學校發(fā)展中的不足,將中華武術的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等功能與學校相融合,不僅能夠提高身體素質,還能調節(jié)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此,當“兵式體操”的存在不適應其學校發(fā)展時,只有通過時代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武術回歸學校的進程才會不斷加快。
尚武思想的廣泛傳播,是清代秘密結社尚武思潮的不斷延續(xù)。對于百姓在民間秘密習練武術,并組織大量社會團體,這一舉動引起學校教育者的重視,并表明民國時期“尚武思想的價值不再局限于某一個社會群體或者對武術的習練者和追求者們”。[2]因此,應該立足于以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教育者為其提供學?;顒拥葓鏊ㄟ^對武術的發(fā)揚和傳播,加速武術回歸學校尚武思想的發(fā)展道路,“武術回歸學校的價值,就是蘊含在武術發(fā)展過程中的物質和精神產物,也是產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總和,具體是通過武術教育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和塑造人的自身價值歸屬”。[3]可以認為,行為人的自身價值歸屬塑造和培養(yǎng),與尚武思想的推崇密切相關,它不僅催生武術文化的價值觀念變革,而且教化行為人的思想觀念規(guī)訓,甚至影響國家民族的文化標簽革新。
中華武術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武術既是國家富強的標志,也是民族振興的代表。“不僅代表著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又有著豐富的技術內容,要努力使廣大青少年通過武術為載體來接受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4]但是,隨著民國時期西方體育的大量涌入,許多學校體育模式的存在形式越來越西方化,中華武術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西方價值取向的牽引。西方體育試圖對中華武術也進行西方化,以至于改變中華武術的內涵,使武術的攻防技擊的特征轉變?yōu)槲鞣礁穸贰⒉珦?,從而失去了中華武術的本質。由此可以認為,通過預防西方體育對武術發(fā)展的干擾,結合中華武術的競技性和表演性,加快步伐使武術進校園,拓寬中華武術傳播的途徑,民國時期西方文化對中國武術的沖擊需要我們辯證的去思考。
以前中華武術的傳承方式,基本以師徒傳承和軍事化傳承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武術的回歸對學校的傳承方式有所改變。其一,以師徒傳承向教師傳授轉變,學生上課的教學形式有所改變?!皫熗絺鞒惺侵袊缙谕ㄟ^模擬血緣關系而形成的傳承方式,是古代武術傳承的主要方式”。[5]然而,隨著學校的不斷發(fā)展,師徒傳承方式漸漸淡化出人們的眼球,以及從口傳心授到言傳身教方式轉變,剖析出武術的回歸為學校提供了師資力量。其二,以軍事化傳承向大眾普及化傳承轉變?!败娛掠柧毷窃谲娛陆M織和集團中,進行軍事理論的傳授和作戰(zhàn)技能的教練活動”。[6]軍事訓練中大多以武術動作為基礎,因此在軍事化傳承中武術占有很大比例。但是通過軍事化的訓練,其運動量度和強度不適合學校武術的發(fā)展,對于軍事化訓練只能提高士兵的作戰(zhàn)計劃和技能水平,不能與武術進行銜接。因此,為了武術能夠回歸學校,必須 加強大眾普及化的發(fā)展。
以封建思想向開放思想的轉變,表現在愛國主義和武德兩方面。第一,愛國主義人士對武術持有敬仰的態(tài)度。集中表現在愛國主義人士對祖國懷有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抱負,賦予社會成員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武德從本質上講,就是從獨特的文化視角提出的如何做人的價值尺度,這是一個由多重結構而形成的一張反映廣大習武群落的道德倫理之網”。[7]武德是以武術為特征,以仁義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中國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的體現,本質表現為:仁、義、禮、智、信、勇。隨著社會法制建設的完善,武德被賦予新的內容融入到當代社會道德體系”。[8]電影《霍元甲》中以霍元甲為中國武德精神的代表人物,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通過利用影視傳媒的傳播,宣揚了武術的博大精深,為其帶動了廣大的群眾。因此,通過影視等方面的傳播,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武術對學校的回歸。
首先,“民國時期的武術體育賽事不斷的空前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的武術運動人才”[9],學生是社會未來地最主要的習練群落,當前加強體育群落專業(yè)化發(fā)展,因此更加注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這一時期無論是對專業(yè)比賽人才化的培養(yǎng),還是向大眾比賽人才化的培養(yǎng),都是對武術有好處的。其次,教師的教學水平培育學生的概念和認知,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保證學生的積極性,確保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最后,民國時期如果想要武術回歸學校,就需要人才培養(yǎng)模式由專業(yè)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因為這是一個不斷推陳出新的過程,只有通過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才能夠解釋和闡明為什么武術會回歸學校這一問題。相反,如果人才培養(yǎng)模式無法轉變,那么,武術就無法帶動學校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武術回歸學校對現代武術進校園之間的相互傳承與包容,主要從繼承與發(fā)展教學方式。首先,民國時期武術教學以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來展開教學內容,”言傳身教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基礎理論知識,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大量的知識信息,適應過去的應試教育”。[10]但是僅僅靠教師對課本知識的講解往往是不夠的,這種只重視課本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應該在教師言傳身教的基礎上,不斷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學習的能力。因此,武術回歸學校需要不斷繼承原有模式,還需要對其發(fā)展。
一方面,尚武思想在這一時期掀起一股熱潮,但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尚武精神隨之也慢慢褪化。只有不斷的規(guī)范與調整思想觀念才不至于在發(fā)展中漸漸隱退。另一方面,外來西方文化具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們效仿西方文化需要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全盤否定。因此,學生應加強自身對武術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積極開拓大腦思維。
在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武術人才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更多的專業(yè)性技術對人才培養(yǎng)的指導,培養(yǎng)成為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懊鎸ξ湫g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灌輸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對于培養(yǎng)民族傳統(tǒng)體育人才,以推陳出新的理念改變原來的培養(yǎng)方案,不能一成不變”[11],主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動機,并給予學生主體很好的鍛煉。
通過借鑒與挖掘的視角下,民國時期武術回歸學校的經驗之談,不僅為現代武術進校園的發(fā)展歷程拉開了新的帷幕“人類學視角切入和理論闡釋,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拓展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研究元素”,[12]還對其有著適時的轉變周期。首先,民國時期以口傳心授到師生傳承的言傳身教,基于教師的強大教育性,使學生汲取知識的規(guī)范性得到保障,其民國時期武術教育經驗得以被現代校園武術所用。其次,以武術觀念的固步自封到武德精神的弘揚傳播,現代人們更應該大力根植于弘揚武德精神。最后,從人才選拔的個體培養(yǎng)到大眾參與的多元教育,現代人更注重人才培養(yǎng)模式傾向于文武兼?zhèn)浒l(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