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對列賓的《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進行圖像學分析,可以深入解讀作品背后的內(nèi)涵并了解當時俄國的時代背景以及列賓的藝術追求。圖像學使圖像和觀念有機地結合,給我們欣賞學習巡回畫派的繪畫作品帶來了新的視角,不再是狹隘的讀圖,而是將圖像學的方法縱向延伸到其他領域,以此帶動全面的思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時也提升了藝術的社會功用。
關鍵詞:巡回畫派;圖像學
一、圖像學
“圖像學”的研究是從19世紀歐洲美術史的研究領域逐漸發(fā)展起來的,興起于20世紀上半葉。圖像學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挖掘圖像在特定時代下形成和發(fā)展中所融匯的文化內(nèi)涵、思想觀念。它的主要研究對象不再是點線面或色彩布局等元素,而是對繪畫作品主題和背后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揭示其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圖像所暗含的思想觀念。在諸多圖像學研究學者中,對筆者影響最大的是潘諾夫斯基。潘諾夫斯基一般將藝術作品冠以三個層面的意義。
第一個層面為前圖像學描述,他認為“所見即所得”,從圖像的本身可以直接理解畫面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你看到畫面時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對畫面的直接反應。這些不需要繪畫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所有人都能做到。
運用圖像學對藝術作品的闡釋到第二個層面的時候,“所見即所得”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表達了。為了理解畫面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們需要將可利用的藝術和文化知識代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不可忽略形象的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往往是由某種特征和符號等構成的。透過這些特征,我們不僅可以辨別出畫面上人物的身份、背景和故事,甚至可以破解畫面中存在的特殊代碼。有些標志并不是隨意擺放在畫面中,而是通過哲學甚至歷史文化學所升華的物質(zhì)存在。由于第二個層面建立在圖像之上,所以需要熟悉文化遺產(chǎn),才能有利于解析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
第三個層面是對圖像研究的解釋,也是潘諾夫斯基所提出的“本質(zhì)”的層面。相對于前兩個層面藝術家的刻意性,第三個層面更偏向于無意識的流露。藝術家所處時代、社會環(huán)境,甚至哲學觀都會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流露在其繪畫作品中,且這些流露是不易察覺的。這種圖像學的研究方法給之后的研究者們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去分析和研究圖像。
二、巡回畫派背景
1870年,巡回展覽協(xié)會在圣彼得堡創(chuàng)立,其前身為“彼得堡自由美術家協(xié)會”,至十月革命后結束,共歷時五十余載。1871年11月29日,協(xié)會首次舉辦了以繪畫和雕塑為主的公開展覽,標志著協(xié)會藝術活動的開端。此后直至1923年間,“巡回展覽畫派”的藝術展覽每年均會在圣彼得堡啟幕,共開過四十八次展覽,其展覽地點遍布俄羅斯各地,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提出“美就是生活”,這一思想也被巡回展覽畫派奉為藝術主旨。他們反對俄羅斯藝術逐漸的西歐化,加之受到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成員們更加強調(diào)民族性,強調(diào)民眾的參與性。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有著美院專業(yè)教育的背景,代表畫家有我們熟知的列賓、蘇里科夫、謝洛夫、希施金、列維坦等。巡回畫派在藝術題材上遠離學院派的束縛,追求解放,將目光更多的投放于周遭現(xiàn)實。他們的藝術風格多變,且內(nèi)容涉及方方面面。 他們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充滿了畫家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個人思想,且巡回畫派的藝術與那個時代的文學聯(lián)系緊密,極具文學意味。
三、以《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為例
(一)關于《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所見即所得”
《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現(xiàn)藏于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是列賓的扛鼎之作。所謂宗教行列,就是舉著圣像、十字架和神幡的游行,是俄羅斯的宗教習俗之一。畫家通過浩蕩的宗教隊伍,創(chuàng)作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各種身份和各個階層的人物群像,在俄國繪畫史上,這幅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數(shù)量是史無前例的。
畫面上,秋收季節(jié)被暖灰色揚塵籠罩的大地,參加宗教儀式的男女老少們,在圣象前后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行列。從游行隊伍的最前面開始,是合力抬著神龕的,衣著、相貌、年齡甚至頭發(fā)的顏色都不盡相同的數(shù)位男性。跟在他們身后的,是兩個手捧空圣像盒的婦人,與之相對的是與她們相隔幾排的手捧圣像的胖婦人。兩婦人身后的人群,是唱詩班的歌手,他們站在隊伍的前列,有老有少。神職人員站在唱詩班的身后,著一襲華服,披頭散發(fā)地搖動香爐。行列中多是數(shù)不盡的權貴,然而窮人被排擠在行列之外不能進入。畫面左側的一位拄著拐杖的瘸腿青年想要靠近神龕,卻被行列外圍的人墻給阻隔了,但這個青年的眼神堅定而勇敢,依然大步地向前方走去。在一片人群中,有數(shù)位騎在馬上的憲兵維護秩序,畫面的遠處則是一片被砍伐過的樹林。
(二)關于《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圖像志分析
19世紀俄國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對文化的追溯和對歷史的關注。同時,人們也開始研究起民族史和古代編年史,加之童話、史詩和民歌的流傳與刊印,使繪畫作品也趨于偏向?qū)v史、神話、傳說等通俗題材的表現(xiàn)。巡回展覽畫派與歐洲其他的藝術流派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更多的關注內(nèi)心感受、現(xiàn)實問題以及對哲學和道德等社會問題的思考。列賓的風俗畫就集中體現(xiàn)了他對所處時代下的俄國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和批判。
《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是列賓在莫斯科生活六年后,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復密切聯(lián)系時創(chuàng)作的載入畫史的巨作。畫家將畫筆伸向了各個階級的民眾,他們之中有乞丐、農(nóng)民、憲兵,也有地主和神職人員,他們打扮不同,形態(tài)各異,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內(nèi)心活動,更像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這幅作品,以庫爾斯克省的宗教習俗為題材,實則描繪了俄國在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的階級分化現(xiàn)象。數(shù)百人的隊伍是以祭司和地主為首,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那個自命不凡、手捧圣像的新興女地主;而在她旁邊的僧侶和腦滿腸肥的包稅商,也是受俄國當局保護的對象。女地主前面身著橙色錦緞祭服的傲慢的祭司長則是一切統(tǒng)治者的神圣代表。本該莊嚴肅穆的游行,卻因他的矯飾形象顯得荒誕、輕浮。顯然這個隊伍里需要體力的行為都由平民擔當,即使前端隊伍的兩婦人有幸手捧圣像盒,卻也是空無一物的。她們依然小心翼翼,盡顯真誠,左側的婦人甚至稍顯愚昧,與隊伍中心的胖婦人形成了鮮明對比。胖婦人趾高氣昂,目空一切,在一群好似有權勢的人群簇擁下,自詡為整個游行隊伍的中心。但其實陽光下閃爍的圣像,早已掩蓋了她的光芒。還有就是神龕后面的唱詩班成員,唱詩班是禮拜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宗教儀式的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是由教會熱誠的信徒組成,主要負責教會禮拜日宗教活動的唱詩和敬拜引領。 我們甚至可以從唱詩班成員的面部神態(tài)以及動作來判斷他們所擔任的聲部。
與正中行列隊伍相對的,是另外一部分,毫無地位可言的平民和乞丐。他們背著行囊,像是從遠方趕來。畫面左側隊伍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面露倦容,唯有隊伍前列的跛腳青年,眼神篤定,步伐堅定,他想要靠近神龕,卻被身份稍高于他的鄉(xiāng)勇阻攔。但從跛腳青年手上摘下的帽子便可看出他對神龕的向往和崇拜。很顯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不管是在上帝面前,還是在沙皇面前,窮人的權利始終無法和富人的權利同日而語。畫面中的人物布局以及人物本身的刻畫,都表達了畫家的態(tài)度。
(三)關于《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的圖像學分析
進入到第三個分析階段,也就是潘諾夫斯基所說的“本質(zhì)”意義的層面,這個層面將挖掘其潛在的、深層的意義。潘諾夫斯基提出,創(chuàng)作者對國家、時代、階級觀念、宗教以及哲學觀的基本態(tài)度,會無意識的從藝術作品中流露出來。這些無意識的產(chǎn)物才是圖像學研究的“最終目標”。需要強調(diào)的是,第三個層面是一個完全無意識的過程。就這幅畫來說,列賓從一開始或許并未打算將自己的思想觀點帶入到畫面當中去,但是,并不等于畫面中沒有畫家思想和態(tài)度的體現(xiàn)。因為大的時代背景與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在分析這幅作品時,需要關注的不能只是畫面內(nèi)容,更要剖析內(nèi)容背后的“本質(zhì)”含義。這幅作品之所以可以成為載入史冊的巨作,不僅僅是因為列賓卓越的繪畫技巧,更主要的是它體現(xiàn)了畫家對當時俄國社會的觀察與剖析,尤其是其對人物心理特征的表現(xiàn)。
隊列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及專屬于各自的行為動作,這些設計與組合都能看出畫家最深處的內(nèi)心表現(xiàn)。烈日下行進的人們,有的堅定,有的倦怠,有的沉重,有的荒誕。強與弱,富與貧構成了畫面的沖突。行列中的人物描繪以鮮明的色彩為主,而背景的山坡,以及剛被砍伐的植被所構成的蕭瑟景象與之產(chǎn)生了反差。需要補充的是,畫面中的多數(shù)富人正是為謀取利益而砍伐樹林的始作俑者。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將財富盡收囊中,享受著財富和權利,而那些為他們工作的平民,獲得的利益少之又少,甚至在宗教行列中都沒有一席之地。
揚起的塵土使遠處的神幡蒙上塵埃,顯得不那么圣潔高貴。騎在馬上的警察、憲兵等,耀武揚威,肆意謾罵,絲毫看不出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這些都是畫家想要抨擊的現(xiàn)象。對于人物形象的選取,作者很自然的將肥胖、尖酸、刻薄的形象安插在權貴和趨炎附勢的人身上。對于平民的描繪,則多以剛正、虔誠、瘦弱的形象展現(xiàn)。作為人數(shù)眾多的人物群像而言,能將每個人的人物形象都加以區(qū)分并惟妙惟肖,實屬不易。
四、結語
19世紀是俄國歷史上的關鍵轉(zhuǎn)折期,文藝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看不亞于歐洲的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畫家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崇尚理想,追求真理,渴望變革,善于真實地描繪俄國的風土人文。他們把藝術從貴族沙龍中解放,根植于大眾,使其更具生命力。畫家列賓也一直關心俄國的革命和解放運動,關注人們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問題?!稁鞝査箍耸〉淖诮绦辛小罚粌H體現(xiàn)了列賓的個人的繪畫天賦,更融合了他早期從歐洲和俄國本土所習得的繪畫技巧。
對列賓的《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進行圖像學分析,可以深入解讀作品背后的內(nèi)涵并了解當時俄國的時代背景以及列賓的藝術追求。圖像學使圖像和觀念有機地結合,給我們欣賞學習巡回畫派的繪畫作品帶來了新的視角,不再是狹隘的讀圖,而是將圖像學的方法縱向延伸到其他領域,以此帶動全面的思考,同時也提升了藝術的社會功用。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