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可持續(xù)地發(fā)揮增長潛力,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該輔以需求側的必要措施。
林毅夫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9
本書總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改革活動的經驗,提出了一個經濟發(fā)展和轉型的一般理論,并以此理論分析中國在改革和發(fā)展過程中取得的各項成就,面臨的主要經濟、社會問題,探討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書中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實例,系統(tǒng)地回顧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與改革經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熱點問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明確要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一個宏偉的藍圖,許多具體細節(jié)都有待勾畫:如何延續(xù)40年的增長奇跡?改革應如何推進?外部的不確定性應如何應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什么先決條件,對世界其他國家又意味著什么?這些正是這個新時代的關鍵問題,也是這本書特別想要探討的一些新的課題。
新時代固然新,但作為其根本特征的趨勢之一早已開始,那就是中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漸進雙軌轉型的過程當中。這一過程的不斷推進是促進穩(wěn)定、發(fā)揮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并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從而為深化體制改革鋪平道路的關鍵。
自1978年轉型開始以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例如放開符合中國比較優(yōu)勢的勞動力密集產業(yè)的準入以及農村改革等。但是,中國始終將穩(wěn)定放在優(yōu)先位置,給予缺乏自生能力的資本密集型大型國有企業(yè)轉型期的必要保護補貼,而保留了許多計劃經濟時代的干預和扭曲。
在轉型開始時,計劃經濟時代建立的資本密集型國有企業(yè)與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相悖,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護補貼。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資本的積累,比較優(yōu)勢發(fā)生變化,現在許多國有企業(yè)已經具備了自生能力,保護補貼由“雪中送炭”變?yōu)椤板\上添花”,應該取消以避免由此形成的各種扭曲。只有這樣,不斷深化改革,中國才能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
從多個方面來說,中國已經為未來發(fā)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在過去39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了年均9.5%的增長速度,這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展望未來,中國經濟仍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目前,中國作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與發(fā)達經濟體之間還存在巨大的人均收入差距。這一差距代表了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差異,說明中國在許多傳統(tǒng)產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方面還有巨大的后來者優(yōu)勢。2008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用購買力平價衡量)只有美國的21%——這一比例相當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中國臺灣和1977年的韓國。所有這些經濟體隨后都以8%~9%的速度增長了20年。而且,自20世紀70年代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產業(yè)出現以后,出現了一種研發(fā)周期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的彎道超車型產業(yè),中國國內人才多,并且可以為新產品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在這些產業(yè)的研發(f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如果東亞經濟體在不存在彎道超車機會時,僅依靠后來者優(yōu)勢就能實現20年8%—9%的年均增長,我國從2008年起還具有20年年均增長8%的潛力應該不是一個過高的估計。
當然上述增長潛力的估計僅從供給的技術面來考量,能實現多少還有賴于需求面的情況,包括國內、國際的需求。國內的需求有賴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到位,國際的需求則取決于發(fā)達國家能否從2008年的金融經濟危機中完全復蘇,不落入“長期的停滯”。
有些人認為,追求GDP增長是一個危險的游戲,甚至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腐敗、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污染等挑戰(zhàn)正是其長期高速經濟擴張所帶來的苦果。但是,在1978年時印度的人均GDP比中國高30%,現在只有中國的20%,幾十年來印度的增長一直落后于中國,如今卻面臨更嚴重的污染、收入不平等和腐敗問題。簡言之,只要潛力允許,讓發(fā)展中國家不去追求高增長并非明智之舉。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應當不計后果地盲目追求增長,如果中國想要可持續(xù)地發(fā)揮其增長潛力,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應該輔以需求側的必要措施。
在需求側,增長可以通過出口、投資和消費支撐。當出口增長大幅下降時(從1978~2014年的平均16.5%下降到2015~2016年的負數),許多人認為消費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重要驅動力,并認為消費比投資更加可持續(xù)。但提高消費取決于提高收入,提高收入要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則要求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如果沒有投資,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和升級,收入和消費增長也將大受影響。因此,中國不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用消費取代投資,而應該集中在改善投資效率上,從而讓投資支持生產率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造和工資增長,這些才是支撐國內消費的必要條件。為此,政府需要解決供給側失衡的問題,包括杠桿率過高和產能過剩。
與此同時,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隨著經濟發(fā)展,生產力水平提高,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則是黨的執(zhí)政基礎。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致力于滿足人民在環(huán)境質量、透明度、政府治理等關系到“美好生活”的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還要看到,中國的經濟改革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挑戰(zhàn):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已經二十多年,卻仍然無法恢復強勁增長或完全擺脫通縮;歐盟似乎終于從始于2008年經濟危機的衰退中走出,但復蘇依然乏力,GDP年增長率只有1%~2%,失業(yè)率也居高不下;美國的表現要好一些,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預測其經濟增長在2020年前無法恢復到3%。這一狀態(tài)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發(fā)達國家一直沒有采取艱難但必要的結構性改革。政府領導人明知結構性改革是恢復長期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但卻擔心其對投資、就業(yè)和消費的短期影響所造成的政治反響。在低增長和高失業(yè)的時代,這些改革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日本,安倍晉三首相將結構性改革列為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前兩支箭分別是財政刺激和貨幣寬松),但五年過去了,第三支箭仍然引而不發(fā),日本GDP年增長率也仍然在1%處徘徊??峙潞芏喟l(fā)達國家都會遭受類似日本的長期停滯的折磨,所有這些都容易導致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和政治不穩(wěn)定。在英國,2016年的脫歐公投帶來的是保守黨在提前舉行的選舉中意外受挫。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為組成聯合政府而屢遭挫折……
面對增長乏力、失業(yè)高企和不平等惡化的局面,發(fā)達國家的選民自然要投票來改變現狀。中國需要為這些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但決不能反應過度。最佳的辦法是保持定力,深化國內的改革,提高自身的實力和優(yōu)勢,并采取明智的、前瞻性的、全局性的政策,從而在“兩岸猿聲啼不住”時,確保中國能夠“輕舟已過萬重山”。
[美]倫納德·謝爾曼 著 李欣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2018-10
作者運用大量例證,解答了如何應對公司高管可能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為什么實現和保持長期盈利性增長如此之難;公司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等等。
[德]海因里?!どw瑟爾伯格 編 孫柏等 譯2018-9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本書集合了15位思想家,分析并試圖理解現時代精神狀況背后的力量。他們跨越學科和國界來剖解當下的困局,在更廣闊的歷史情境中定位,探討未來可能的軌跡。
王東杰 著
東方出版社2018-11
本書擷取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后的傳統(tǒng)碎片在此過程中發(fā)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
[美]羅賓·內葛 著 張弼衎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9
從訪談者到局內人,作者按時間順序,記錄了紐約與垃圾斗爭的四百年歷史,從曾經的污穢滿街到現在的井然有條,追溯了紐約的廢物管理歷史,也改變了我們審視周遭城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