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霞
解讀文本中的人物,是初中語文教學尤其是小說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引領學生親近語文、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但有時候筆者卻發(fā)現,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經驗與理解去解讀人物時,有可能出現一些負面效應,而這些負面效應如果與文本的主旨關聯不大,那則有可能不為教師所注意。這樣教師在完成預設任務之后卻有可能埋下一些不太好的種子,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認識的提高。在《孔乙己》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注意到有此現象,現進行一個簡單梳理。
根據經驗,絕大多數學生在讀完《孔乙己》一文之后,第一反應都是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有嘲諷之意。應當說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這個反應如果再度延伸,就有可能出現負面效應,因為筆者在教學中聽到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認識無意當中變成了對知識分子的認識。這是有其原因的,雖然說文章的背景是舊社會,孔乙己是一個舊社會的落魄文人,但文中孔乙己的一些行為,卻與當下知識分子(尤其是學生心中的教師形象)存在一些重疊的地方的。例如學生在讀到“滿口之乎者也”的時候,就有學生說與語文教師教文言時形象差不多;又比如說學生讀到“‘茴字有幾種寫法”的時候,也容易聯想到身邊的讀書人“好為人師”的一面……這種形象上的類似,很容易讓學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時候產生遷移,于是對孔乙己的形象認識就會不知不覺當中遷移到身邊所熟悉的人身上來。
雖然說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這種忽視了時代背景的遷移是荒謬的,但不要忘了我們又常常對學生進行“鑒古知今”的教育。因此對于學生來說,這種遷移介于理論上的不合理與實際上的合理之間,因而我們此時應施加的教育是:給學生強調不同社會下的不同知識分子的秉性,而這與文本解讀的主旨是一致的,正是因為封建科舉制度,所以很多像孔乙己這樣讀書為了進學的人,變成了純粹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只知道死讀書的人,又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對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知道,因而淪為游離于社會之外、難以與他人融合的人;而今天社會的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作用下的成長,斷不會成為孔乙己那樣的人……這樣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知道看清一個人物,必須結合其社會背景、歷史背景來進行,這樣才是合適的人物解讀觀。
誠然,不是所有學生只知道嘲諷孔乙己,也有不少學生在人物形象解讀的過程中生出憐憫之心。這種憐憫是有緣由的,因為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在基于自己的經驗與認知解讀文本的時候,往往對文章的時代背景并沒有很強的意識,他們更關注文本中的“人”,盡管文中的“我”表現出對孔乙己諸多不屑,但并不影響很多學生認為孔乙己是可憐的,畢竟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雖然有好吃懶做的毛病,但我(指學生)自己很多時候也是啊;雖然孔乙己偷書了,但這要比偷錢和其它物體好多了,所說的偷丁舉人家東西也只是流言,并未得到證實;雖然孔乙己好為人師,但總比土豪在面前顯擺要好……到了最后,卻只是落得一個“穿著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大約的確是死了”的下場,讀來確實令人唏噓。學生心生憐憫之心,是正常的,是赤子之心的體現。
但這里容易出現的另一個負面效應是:對孔乙己的憐憫,有可能變成對無用書生(就有學生明說“讀書無用”)的可憐甚至是輕視,使“十有九人看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類看法,在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解讀中得到了強化。而在筆者解讀孔乙己有迂腐和善良的一面時,有些學生則進一步推斷:如果不想讓自己迂腐,那自己就應該將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生存的力量;如果不想讓自己過于善良,就要在生活中有魄力一些,“狠”一些……這樣的推斷當中,隱約已經有了“叢林法則”的味道,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于是教學中筆者進行了這樣的引導:每一個人都是復合體,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形象如此豐滿,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他的迂腐與善良的兩面,其實,迂腐與善良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也不是截然對立的,可能正是因為他的善良,導致了他迂腐的一面。無論什么社會下,讀書總是積累知識、傳承文化的最佳選擇,讀書本身是必須提倡的,書生也不是用來鄙視的。至于生存,其與是否讀書,是否是書生的身份并不矛盾,因此我們不應當嘲笑讀書的行為與書生的身份,我們更應當需要努力的是,在社會上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落腳點……
學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所讀出來的任何感受,都可以視作課堂上的生成,是應當鼓勵且必須引導的。那么,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解讀,進而讀出些什么呢?
筆者以為,除了主流的認識即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與舊社會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之外,還應當讓學生認識到:無論哪個社會,人要像一棵大樹一樣,既要用知識與能力扎根于社會土壤當中,同時又要能夠開枝散葉,以與陽光、空氣、雨露充分接觸。在此理解的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去重新構造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雖未進學,但卻能夠利用自己的所學,尋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既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有充分接觸,同時又不放棄自己的志向……于是就構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物形象。
這個形象,恰恰是引導學生形成新的認識的有效教學策略。
總的來說,在有關人物解讀的教學中,教師還是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注意其中是否存在一些負面效應。若無,自然是好;若有,則不能假裝沒看見,而應當適時引導。如此,語文教學可能會更豐滿、有效!
[作者通聯:江蘇如皋市搬經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