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復明/象山縣委黨史辦公室
姜冰生(1906—1937),一作姜彬森,譜名姜樹琳,字馥生,號佰瑩,象山縣丹城北門人。中共象山地方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象山縣黨部的籌備三人小組成員,定海工人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大革命失敗后遭通緝避難上海,后應邀赴北京任華北中學教務主任,并在中俄大學繼續(xù)完成因參加革命活動中斷的學業(yè),曾一度到朝鮮漢城帝國大學(今漢城大學)求學,并擔任中國駐朝鮮總領事館館員。1937年12月病逝于北京。姜冰生還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和《逸經》《實報》《大風》《現(xiàn)實》等刊物上發(fā)表了大量作品。
在對人物資料的搜集整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姜冰生與華崗早年間有著密切的交往,兩人不僅是親密的戰(zhàn)友,而且姜冰生對華崗最初投身革命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1926年1月24日《姜冰生致范船僧[1]的信》中曾寫道:“威圣真是個怪物,半年來不給我一信。少峰處亦然?!蓖ィ促R威圣,象山第一個共產黨員,時任中共上海閘北部委書記,1926年11月犧牲于中共杭州地委書記任上。少峰,全名華少峰,也即華崗。從該信件的表述來看,姜冰生與華崗是有著很好交情的,遺憾的是在現(xiàn)有的有關華崗研究資料中對此罕有提及。
華崗(1903—1972),又名華少峰,浙江省龍游縣人。中共早期職業(yè)革命家、哲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早年曾擔任過共青團(社會主義青年團)江浙地方主要領導,1928年去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回國后先后任團中央宣傳部長、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組織局宣傳部長、《新華日報》社總編輯、中共南方局宣傳部長、中共上海工委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山東大學教授、校長兼黨委書記。1972年逝世。
關于姜冰生與華崗的最初相識,幾乎所有的研究資料都認為是在寧波省立第四中學(簡稱省立四中)。如《象山政協(xié)文史資料》第五輯所載的對姜冰生的介紹:“1921年,象山縣立高等小學畢業(yè),考入省立寧波四中。期間,結識共產黨人華少峰?!痹S福瑩與張雪痕的回憶資料《有關姜冰生同志的一些情況》有如下記載:“1921年夏,象山縣立高等小學畢業(yè),考入寧波省立第四中學。”[2]
事實上,象山縣立高小畢業(yè)后姜冰生所讀的首先是衢州省立第八師范(簡稱省立八師),與華崗相識也應該于此。
關于就讀省立八師之事,姜冰生在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及。在《生命史上最哀痛的一章》[3]中他寫道:“父親過世之翌年,我年十五歲,由梅叔的資助,負笈衢州師范……十八歲那年,我由浙西轉學浙東?!痹谇拔闹?,作者稱他父親病逝的時間是在民國八年八月廿三日,那么他在衢州求學的時間應該是1920年至1923年間。文中的“梅叔”即其叔叔父姜紹祖,字梅塢,曾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華北大學和華北中學。在《爛柯山和仙霞嶺》[4]一文中,也明確提到了“負笈衢縣”的往事,并饒有趣味地回憶了開學初到“爛柯山訪仙”以及校中旅行隊外出期間和8名同學深夜一起到“仙霞嶺尋虎”的往事。而姜梅塢之所以要送侄子去衢州求學,據(jù)何志浩在《一代聞人姜梅塢》[5]記載,是因為姜梅塢有兩位奉化籍的友人在那里任教,一位是毛思誠,系蔣介石早年的老師,后受邀去了黃埔軍校;另一位是周希賢,時任該校的學監(jiān),民國初年就有專著《歷史的研究》行世。再說,省立八師不僅不收學費,還補貼一半的膳費津貼,這對家道中落的姜家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據(jù)民國《衢縣志》卷三“師范學?!睏l記載,省立八師系于民國六年由原師范講習所改辦,位于“本三衢試院故址……學校規(guī)模擴大,重興建筑,盡棄其舊,并推廣基址,舉試院東首縣丞署一概并入為附屬小學,民國十三年遵照部令,實行新學制,統(tǒng)歸中學校管理,別分師范一部,初級完全班亦一改而為講習班”。學校系五年制的普通師范,當時每屆所招學生僅為兩個班,生源限為衢州所轄的五個縣。第一年為預科專修基礎課程,之后再升入本科,授受專業(yè)課程。學校以“誠勉敬睦”為校訓,學風優(yōu)良,管理嚴格。
據(jù)華滇珂所作的《華崗年表》記載,華崗,1903年6月出生于龍游縣廟下村;1914年秋,入廟下小學;1916年秋,考入龍游縣溪口中和小學;1920年,考入衢州省立八師;1923年冬,“因領導同學反對學校當局蠻橫干涉學生運動而被開除”。由此可見在省立八師姜冰生與華崗系同屆的同學。
華崗(1903—1972)
姜冰生(1906—1937)
《姜冰生致范船僧的信》
1923年下半年,一群來自東亞各地的革命青年發(fā)起成立了一個以“實行人類互助為宗旨”的組織——平社,并發(fā)行有機關雜志《平平旬刊》??镌ㄓ?924年1月1日出版,實際創(chuàng)刊日期為4月1日,此后在每月1日、11日、21日出刊,共發(fā)行了9期。姜冰生和華崗都在該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章。在第7期上,姜冰生發(fā)表了文藝作品《將你們這種人一概殺盡》,華崗(署名少峰)發(fā)表了評論《更待何時》;在第9期上,姜冰生(署名冰生)發(fā)表了小說《沒相干!——五九紀念日衢州學生界的寫真》,華崗(署名少峰)發(fā)表了評論《應該動手了!》。
從刊物的性質來看,這是一份“同人”刊物,而且創(chuàng)辦時間又短,除華崗之外沒有一個是衢州籍人士,當時尚在省立八師求學的華崗和姜冰生何以能與之發(fā)生關系呢?
筆者以為這是因為賀威圣的緣故。1923年12月20日《學匯》雜志(第379期)“介紹新著”記載的“《平平旬刊》出版預告”稱:“本刊為南方同志所辦,并有臺灣、朝鮮等同志數(shù)人,內容注重于安那其主義學理,定陽歷元日出版。其通訊處:上海戈登路南方大學賀威圣?!辟R威圣當時正在著名的中國社會黨創(chuàng)建人江亢虎所辦南方大學就讀。王嘉琪的一份回憶材料也稱,賀威圣曾“在滬約同各弱小民族革命分子組織平社,發(fā)行定期刊物《平平》……,自任主編”。華崗與姜冰生是省立八師時的同學,姜冰生與賀威圣是象山縣立高小時的校友,因此華、姜也得以成為同人。由此,也可推知在衢州求學期間姜冰生與華崗之間的情趣投合了。
“安那其主義”即無政府主義,這在當時也是一種相當激進的社會思潮。無政府主義提倡個人自由和平等,倡導個體間的合作互助,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權威?!镀狡窖贰鞍l(fā)刊詞”稱“我們是一群渴望和平者,我們要大家都有飯吃,有衣穿,我們愿意人類都一齊到水平線上,我們愿意凡人類都能互相親愛,彼此扶助”。臺灣學者邱士杰曾對“平平同人”做過詳細的研究,據(jù)他研究,其成員除了盧劍波、抱樸等無政府者以外,還有日本的共產黨領袖佐野學、無產階級文藝理論家平林初之輔,朝鮮共產主義者呂運亨、尹茲英,臺灣赤華黨創(chuàng)建人許乃昌、彭華英,上海大學學生中共黨員崔小立等。這使得該團體具有了濃厚的共產主義色彩。
由于刊物呈現(xiàn)出激進面貌,日本的情報機關將之視為“共產黨機關雜志”[6],北京政府郵局在1924年6月19日將該刊物與《中國青年》《工人周刊》等列入十種禁運出版物之列。
這樣的機緣一方面深化了華崗與姜冰生的交情,使得華崗與賀威圣也建立起了友誼;另一方面平社組織及《平平旬刊》對姜、華二人的革命思想及今后的革命活動不能說沒有影響。
1923年至1924年間省立八師實行新學制,由五年制變?yōu)槿曛?,原有高年級班級并入衢州省立第八中學。可能是由于這個原因,1923年姜冰生由省立八師轉學到了位于寧波的省立四中。1924年2月,華崗也由衢州轉學至寧波。于是,兩人再度同校。
當時,省立四中由著名的國民黨左派人士經亨頤先生擔任校長。學校充滿了自由民主的氛圍,不但允許學生星期天上街宣傳革命,還經常邀請一些社會名流如胡漢民、戴季陶、吳稚暉以及著名的共產黨人如陳望道、惲代英、楊賢江、施存統(tǒng)等來校演講,甚至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贊頌俄國革命。學生的思想也極為活躍,各種學術團體及刊物,像飛蛾社、衛(wèi)社以及雪花社,《大風》《青潮》《寧波評論》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這樣的環(huán)境讓姜冰生和華崗如魚得水。在校期間,兩人都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華崗還擔任了團寧波地委宣傳委員;據(jù)許福瑩和張雪痕回憶,姜冰生在1924年底由賀威圣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平平旬刊》刊登姜冰生的文章
《火曜》周刊
1925年1月,“為了明了社會現(xiàn)象變化的因果關系,尤其是現(xiàn)在中國與各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省立四中的一批學生發(fā)起組織了社會科學研究會,并以“研究社會科學,討論實際問題,并努力得出最后結論,成為社會改造之張本”為宗旨,從“讀書、討論、調查、革命運動”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來推動國民革命運動。據(jù)《社會科學研究會常委會記》[7]記載,2月14日,社會科學研究會在省立四中高中部召開全體會議,“改選委員,公推華少峰為總務委員、李憲仲為文書委員、沃醒華為研究委員、姜冰生為調查委員、孫明銓為圖書委員?!睋?jù)董啟俊《經亨頤與浙江省立第四中學》記載,該研究會還“出版過《社會科學的研究》小冊子。寫文章的有姜冰生、華少峰、孫經文、干翔青、沃醒華、曹聲潮、李憲仲等人。所載的文章除分析國內外形勢,介紹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如階級斗爭、剩余價值、價格及利潤等)外,并介紹馬列主義入門書刊。”[8]5月1日,該研究會和勞動研究會在寧波城隍廟共同發(fā)起了有五六百人參加的國際勞動節(jié)紀念大會,并致電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主張聯(lián)合各業(yè)工人組織正式中華工會,進行無產階級革命”。5日,又發(fā)起了馬克思誕生107周年紀念活動。
同年的2月2日,由王嘉謨、王叔子等一批進步青年發(fā)起象山青年娛樂社在縣城韓公祠舉行成立大會,華崗作為嘉賓應邀出席了該次大會,會議由賀威圣主持,選舉了正副社長、各部主任以及縣國民會議促成會出席代表。姜冰生任弈數(shù)部主任,王嘉謨、范船僧等人組成常務部。會上,華崗與姜冰生分別作了《國民革命問題》和《團體與分子》的演講[9]。華崗的象山之行,應該是受到了姜冰生的邀請。
3月24日,在中共寧波支部的關心和指導下,團寧波地委機關刊物《火曜》(周刊)創(chuàng)刊。團地委書記潘楓涂任主編,華崗和汪子汪擔任編輯。所刊載的文章,或是主張國民革命,或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對軍閥專制統(tǒng)治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對“國家主義”派的言論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zhàn)。為了掩護黨、團組織,該刊對外由“火曜社”出面,并以“玫瑰”的署名編輯發(fā)行。除在寧波各地發(fā)行外,還寄送至杭州、紹興,甚至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出售。據(jù)許?,撆c張雪痕的回憶,“姜冰生亦系該刊的主要撰稿者之一。文筆犀利,擊中時弊闡明革命主張”。其中發(fā)表于第六號的《象山青年運動的新氣象》,詳細地介紹了樂群學會、正社、新蚶社等象山的青年革命團體有關情況及近來活動,并為之謳歌。同時姜冰生還是《火曜》的發(fā)行人之一,1925年4月24日《姜冰生致楊永清、范船僧的信》中寫道:“《火曜》一、二、三期是歸我發(fā)行的,以后就叫明星書局的曹靜淵君直接付寄了?!?/p>
至1925年夏,兩人離開省立四中。華崗到南京擔任青年團地委書記;姜冰生考入外交部所辦的俄文法專(后并入中俄大學),組織關系也隨之轉到了北京。從1926年1月24日《姜冰生給范船僧的信》來看,離開寧波后兩人間還保持著密切的書信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