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楊東英
摘要:翻譯活動自古時候就有記載,國內(nèi)翻譯活動在史上經(jīng)歷過五次高潮期。翻譯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很多學者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疇給出了很多明智的定義,隨之而來的還有各位學者給出的不同翻譯標準。從目的論來看,翻譯活動更多的是一種跨文化的人類活動,其定義和標準好壞都立足于翻譯的目的。本篇論文筆者將從目的論的角度,細究目的論的發(fā)展過程,從目的論的角度闡釋翻譯的標準。
關鍵詞:目的論;翻譯標準
一、目的論的起源與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學者對翻譯的研究跳脫出了以往的經(jīng)驗主義,不再從技術層面研究翻譯,而是從語言學層面對翻譯做出了新的解釋,翻譯理論發(fā)展走向了科學層面。Peter Newmark認為,翻譯理論源自于比較語言學,屬于語義學的一部分,翻譯的根本在于把“意義”從一種語言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時保持不變,即保持語義的(semantic)、語用的(pragmatic)和語篇(textual)的基本內(nèi)容不變。而在德國,翻譯理論深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過多的將翻譯歸類于一門嚴謹?shù)目茖W,而忽略了非語言因素,如文化因素。這使得德國的翻譯理論漸漸偏離了翻譯實踐,將翻譯牢牢的禁錮在了語言學的范疇之內(nèi)。
1971年,德國著名學者,翻譯理論家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發(fā)表了《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認為在現(xiàn)實情況下,原文和譯文不可能實現(xiàn)完全對等,因為有些譯文是需要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這時需要遵循的是譯文的目的性而不是對等性。這是目的論的起源。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萊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認為翻譯是一種行動,而只要是行動,就具有目的性。而后,另兩位德國學者賈斯塔·霍茨·曼塔里和克里斯蒂安·諾德進一步完善了目的論。
二、目的論的主要內(nèi)容
目的論(Skopos theory)的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的最重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以目的為準則,將翻譯活動放在行為理論與跨文化交際的層面上來進行探討。目的論分為三個原則:目的原則(Skopos rule)、連貫原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原則(Loyalty principle)。其中目的原則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則,起決定性作用,其次是連貫原則,最后才是忠實原則。任何翻譯活動都具有其自身的目的,并為特定的目的而服務。翻譯活動的目的就決定了在翻譯作品時應采取的翻譯方法與策略,這就是目的論最重要的原則,目的原則的內(nèi)容。連貫原則包括語篇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與語篇間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語篇間原則是指譯文與原文的相互對應,不違背原文,并與原文有某種聯(lián)系,而不是指與原文一字不差的對等,這也就是目的論的第三個原則,忠實原則的內(nèi)容。而語篇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需要符合邏輯,讓讀者讀起來順暢,沒有不自然之處。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萊斯文本功能大體分為三大類:信息功能(informative),即傳達文本的信息;表達功能(expressive),即表達情感的功能;祈使功能(operative),即文本作用于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
三、目的論下的翻譯標準
目的論下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其本身帶有特定的目的,而翻譯的標準也就隨目的的不同而變化。目的論下的翻譯標準強調(diào)的是“充分”而跳脫出了“對等”的局限。它充分強調(diào)了譯者在翻譯活動過程中的作用。目的論下的翻譯標準,要求譯者根據(jù)翻譯活動的不同目的,對作品做出不同的反應。不必拘泥于直譯,譯文與原文不需要完全對等。而需要達到的效果是使譯文能夠行使其本身具有的服務型功能,發(fā)揮本身應達到的作用。這樣的譯文在目的論下來看,就是成功的。
如在對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英譯本中,由于目的不同,對于文章中的隱喻、暗喻、典故、成語等極具文化特色的部分,有時會采用異化的翻譯方法,有時又會采取歸化的翻譯方法。這都取決于譯文服務的受眾和目的。
故筆者認為,在目的論的指導下,譯者首先需要了解原文想要傳遞的信息,理解原文的目的;其次,向委托者了解譯文所需要達到的效果,需要傳達的信息以及需要發(fā)揮的功能,在傳達原文的基礎上,遵循譯文的目的來進行翻譯;若委托者沒有傳達其譯文想要達到的效果,譯者可以自行推測譯文目的及需要發(fā)揮的功能,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最大化的發(fā)揮譯文的效用。
四、結語
任何翻譯標準,實則都是為翻譯提供了一個指導與衡量的尺度,只要譯者能夠完整傳達譯文的信息,并發(fā)揮譯文在實際生活中的效用,讓讀者能夠體會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受,并在此過程中毫無阻礙,順暢的瀏覽譯文,譯者的工作就基本完成。翻譯標準其實也應該根據(jù)翻譯文本的不同,風格的不同,目的的不同等等不同的條件而改變。目的論下的翻譯標準是如此,而在其他理論下的翻譯標準有有其自身的理論與道理,故譯者需要根據(jù)各種條件的變化而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目的論下的翻譯活動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對于文學等涉及文化因素較多的文本類型有著較大的指導意義,那么除去這些類型外,對于非文學性的翻譯作品,目的論又發(fā)揮著怎樣的效用,這是值得我們再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柳.20世紀西方翻譯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7.
[3]吁霖.凱瑟琳娜·萊斯功能翻譯理論評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 (2):52-53.
[4]胡桂麗,張君.翻譯目的論之國內(nèi)研究追蹤[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3):65-66.
[5]馮國華,吳群.論翻譯的原則[J].中國翻譯,2001 (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