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仁鄧珠
摘要:(Sichuan Minzu College)化在青藏高原具有獨特而鮮明的特色,特別是木雅語言與傳統民俗文化。從改革開放到二十一世紀,近三十年時間里,國家推行的城鎮(zhèn)一體化建設所帶來的經濟與生活便利的同時帶來外來文化與本地傳統文化間的交融與沖突,這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川藏線上以及旅游開發(fā)區(qū)域的村寨文化面臨著消失與邊緣化。但學術界對木雅建筑與村寨文化的研究寥寥無幾。研究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種彌補。本文根據實地調查情況進行梳理,并提出康巴木雅村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措施。
關鍵詞:木雅;特色村寨;保護;發(fā)展
木雅村寨文化具有鮮明特色,規(guī)模宏大、類型獨特、民俗文化濃厚。村寨的布局與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是木雅人長期積累的智慧結晶,展現了木雅文化特色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點,獨特的村寨文化體現著它無可估量的社會價值和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2015年美國地質學家與西藏自治區(qū)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西藏佛協副秘書長、甘孜州康巴生態(tài)與文化遺產搶救咨詢保護協會創(chuàng)建人木雅曲吉建才在木雅碉樓建筑與房屋壁畫修護工作中,根據碳14檢測發(fā)現木雅石砌建筑歷史至今已有900至1000年左右,這充分說明木雅人在石砌房屋建筑的歷史性與獨特性。筆者通過《康巴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現狀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并在木雅康定折西片區(qū)以及道孚、九龍、雅江、貢嘎山周圍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全面的了解到木雅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分析木雅村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所謂村寨,就是四周圍著墻或者圍欄相沿聚族而居[1],而木雅村寨風格其不同,其建筑并非圍欄聚居,是開發(fā)而散開式的。木雅村寨多數聚居在沿著河谷地帶與山腳或半山腰處,村頭村尾圍繞農田可供種地,田頭田外有山有草可供放牧,村寨周圍都有一條小溪可供淡水,村寨建筑根據農田、溪水河道而定,方位選址面朝南背對北,村寨以山腳、河谷處居多,坐落于以2500至4000米高的高海拔地段。
隨著我國加強城鎮(zhèn)化、現代化、一體化的進程,甘孜州人民政府推行城鎮(zhèn)化建設與旅游業(yè)開發(fā),一些具有歷史性、地方性的木雅特色村寨文化受到破壞,傳統文化傳承遭受打擊??刀ㄊ行露紭蜴?zhèn)東俄洛一、二、三村以及317省道的上柏桑村和下柏桑村,雅江縣的八角樓鄉(xiāng)村和318國道邊的瓦澤鄉(xiāng)麥巴、安良、水橋、魚子西等地的村寨受到人為破壞,為了游泳業(yè)帶動經濟發(fā)展為契機,逐步發(fā)展成迎合游客的喜愛而改造民居,采用鋼筋水泥方式來建設本土房屋,這直接導致本土建筑文化的消失。
(一)傳承與發(fā)展意識淡薄
木雅民居是木雅村寨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是木雅村寨的必要條件,有民居就有建筑,有村寨就有村寨文化與建筑文化。康定市甲根壩鄉(xiāng)、朋友西鄉(xiāng)、沙德鄉(xiāng)、六巴鄉(xiāng)、宜德鄉(xiāng),雅江縣的3區(qū)、4區(qū),九龍縣的塘古鄉(xiāng)等地的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個活的技術傳承,包括村民民居崩科、豬馬牛羊畜圈、藏式亭子、青稞麥豆糧倉等建筑,它們共同組成豐富的特色村寨。但是村民的村寨建筑意識淡薄,傳承主體逐漸消失,沒了主體就沒了傳承內容與方法等。這里所說的傳承主體是傳統建筑技術的傳授者和學習者。當地的建筑師日益衰老,年輕人的輕率,逐步發(fā)展為有“傳”無“承”,無“傳”無“承”的堪憂局面。
目前村民對村寨建筑傳承的認可越來越淡薄,傳承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狀態(tài)。隨著現代文化的發(fā)展,對當地村民的傳統觀念和思維習慣產生了強大的沖擊。村民對自己的村寨建設及其文化沒有了激情和興趣。從而影響傳統建筑技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當地村民寧愿讓子女攻讀大學或者城區(qū)打工掙錢,也不愿讓子女學習傳統建筑技術,沒了傳統技術來養(yǎng)家糊口的觀念。既是有人意愿傳承傳統文化,卻沒有怎樣傳的方法,甚至不能清醒的意識到本土文化所面臨的危機,當然也不會產生保護與傳承的意識。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以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所取代,當地村寨建筑技術的傳承空間越來越狹小。既有傳卻沒有承,其主要原因是當今信息化社會發(fā)展中傳統技能難于維持生存生活的基本條件。其二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對傳統文化得不到社會與政府的充分重視,傳統技能在文化環(huán)境與社會地位日漸下降。其三是傳統文化缺乏現代技術的支撐與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包括當地政府與社會等方面的支持。
(二)村寨碉樓文化功能的消失
在早期傳統的木雅村寨建設中,碉樓的建筑把木雅石砌建設技術達到最頂狀態(tài),每一座碉樓都經受了百年風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是村寨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堪稱石砌建筑之最。早期吐蕃王朝的衰落對藏區(qū)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亂。在戰(zhàn)亂期間木雅娃開始修建了極其特色的高樓碉堡,其功能為防御、貯藏、烽火等作用。防御是為了防守抵御,烽火是為了傳遞信息,貯藏是村民糧食和財物貯藏在碉樓。碉樓高有6層到13層不等,碉樓樓門開設在一層高的地方,用一根樹木做的獨木梯,這為了提防強盜的侵入,村民進入碉樓后撤出獨木梯極難攻入。碉樓的每一層窗口都設有箭眼,碉樓樓頂設有石眼,強盜一旦侵入就可投射石塊與冷箭,易守難攻。碉樓樓基挖得很深,大約有6、7米,墻面以巨石砌成,約有3、4米,碉身多為4角、5角形,最多的有13角。碉樓皆由片石砌成,墻體表面整潔光滑,內外緊密無縫隙,棱角筆直,可見建筑技能和設計能力的高超。但現在隨著村寨碉樓功能的消失,意味著建筑技術的衰落與碉樓文化的消失。
(三)缺乏政府與相關部門的支持
2009年9月8日,國家民委與相關部門聯合下發(fā)的《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qū)開展了保護與發(fā)展特色村寨文化的工作,并指明了保護與發(fā)展方向。重慶市、甘蕭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取得較好的成果[2]。但深處漢藏區(qū)域的木雅地段以外來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隨著現代化建設迅猛發(fā)展,政府及相關部門引領與指導起到關鍵性作用,雅江縣八角樓鄉(xiāng)同達村80%以上牧民拋棄村寨遷移到其它地方,像這種情況完全是相關管理部門的不作為所導致。近幾年政府出資把川藏公路邊的民居清一色的面貌改造,為了房屋牢固使用鋼筋水泥釘子。其實這反而破壞傳統村寨原貌,掩蓋了當地原有傳統色彩。這即不科學又不傳統,缺乏可操作性。當地政府部門需要深入基層調研,不然出現工作不細致、不完整、不嚴謹等問題,并且缺乏民族性與地方性的指導意見。這直接導致工作思路、要求和當地居民不一致,對特色村寨建設的理解出現偏差。
(四)缺乏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的深入研究
技術是勞動手段與生產工具結合的生產或制造產物過程,包括技能、知識、工具、方法及活動,其實技術源于生活,從生活中不斷歷練而發(fā)展,從發(fā)展中提高技術。技術成了人類賴以生存或人類生產生活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古代為建筑統稱為匠學或工匠,藏族人稱 “孜竹”。木雅“崩科”建筑技術是木雅建筑文化賴以存在的重要基礎與載體,對木雅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學術界,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層面,對木雅民居“崩科”建筑技術文化的研究還不夠,對其道孚民居“崩科”建筑的關注與研究較多,但道孚“崩科”與木雅“崩科”建筑區(qū)別較大,木雅建筑更具有歷史性、地方性。在藏語里,“崩”是“實木制造盒子”之意,“科”是“房屋”之意,“崩科”是“實木建筑的房屋”之意,木雅民居房屋統稱“崩科”,木雅“崩科”建筑以石木結構為主,用少量的當地優(yōu)質泥土做石塊粘連作用,外用優(yōu)質平面的片石壘砌為主砌,叫“外砌”。內用片踩石來堆砌,其意是連結外砌以及堅固墻面作用,叫 “內砌”。墻的厚度是60至150厘米不等。房內用實木結構,講究木板與木方結合的一種特色裝飾。據調查分析,這里原本建筑或早期建筑是夯土建筑,后來因人們生活發(fā)展與當地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就地取材的方式發(fā)展因地制宜的石木結合建筑。但木雅“崩科”建筑的研究大都其介紹層面,單純的介紹建筑藝術和建筑特色方面,對房屋“崩科”建筑文化內涵與功能的研究幾乎沒有。離開了傳統技術的內涵就意味著失去其文化價值。其隱藏的危機是技術的失傳與建筑文化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會坍塌。
二、木雅村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途徑
(一)加強村寨文化的保護意識
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原本就一個活的技術傳承,其建筑風格鮮明獨特,建筑價值與藝術價值獨一無二。現代文化建筑發(fā)展中保護與傳承當地村寨建筑文化是至關重要。傳承與發(fā)展傳統文化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當地村民的參與,加強村民的傳統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教育就是最關鍵性作用。因此,提高村民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讓村民認識到自己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樹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理念,營造可持性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價值,認識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所在。同時,告誡傳統文化的所面臨的危機與重要性,讓村民認識到一旦失去就意味著歷史性的災難。
在村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中即不能保守,也不能改新革面。保守意味著落后與守舊。改新革面意味著替代與失傳。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改善,要與時俱進。特別是引進現代技術來傳承傳統文化或改善傳統技術的發(fā)展,這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和未來走向的必經之路[3]。
(二)需要政府與相關部門對傳統文化的大力支持
國家及政府部門大力推行現代化建設中傳統文化日漸衰退,當地政府部門執(zhí)行國家有關政策時要把握好科學與引導作用。甘孜州雅江縣兩河口開發(fā)水電站時雅江縣瓦多鄉(xiāng)學優(yōu)村、交吾村、杜米村、德米村等地民居都進行遷移,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在征地拆遷與建設搬遷房屋的同時破壞了當地文化與村寨文化的消失。
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大力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和發(fā)展工作,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面臨失傳邊緣的文化,木雅村寨文化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政府要促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要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按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及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結合實際,應該制定《村莊和鄉(xiāng)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管理辦法》,用法律與政策來支撐與發(fā)展傳統文化,堅持執(zhí)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規(guī)劃、統籌兼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主體、村民自治的原則等方式來保護與發(fā)展當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
(三)改進傳承方法,引進現代化技術
木雅村寨建筑以言傳身教、口述傳承與師父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傳承方式常見為有親緣傳承和地緣傳承。親緣傳承指的是子承父業(yè)或舅舅、伯父傳帶外甥、侄子情況。地緣傳承指的是師徒之間的傳承。師徒關系主要是看地緣,在生活中互幫互帶的關系。傳承內容包括房屋選址、房屋建設的備料、建設設計、下地基、立立柱、選石塊等建筑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4]。但房屋建筑過于依賴于傳統的言傳身教,缺乏理論、文字記錄,很難達到覆蓋性,限制了傳承方法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傳承方法較單一,學習技術人的吸引力不強,傳承率與傳授人數有限。
目前木雅村寨房屋建筑的技術研究很滯后,再加上旅游業(yè)的推進,新建房屋都是迎合游客而改建。在改建中忽略了傳統文化建筑風格,房屋中柱的大小和榫眼不細究,房屋內部裝修較隨意,房屋內外的雕塑不細致、不講究,建造過程的儀式不再舉行等等。同時,缺乏現代建筑技術的應用,方法不完善,建筑全靠記性設計,沒有建筑設計圖紙和CAD繪圖等技術。村寨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就務必引進現代化技術來促進,建筑設計與內容需要公開出書籍,并進入學校的課堂與向社會宣揚。村寨建筑的專業(yè)人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廣播、影視以及互聯網等方式來吸引和培養(yǎng)學習者,促進村寨建筑技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5]。
傳承與發(fā)展村寨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少數民族地區(qū)得到發(fā)展,求發(fā)展的同時保護好原有的特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在城鎮(zhèn)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推動因地制宜與當地實際情況而建設優(yōu)質的傳統工藝文化,求保傳統優(yōu)質的工藝技能為支撐的村寨可持續(xù)發(fā)展,弘揚活的文化才是特色村寨建設的歸宿[6]。
注釋:
康巴研究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8年5月
參考文獻:
[1]吳亞平,楊定玉,李萍. 少數民族村寨民宿業(yè)發(fā)展研究[J]. 民族論壇,2016(07).
[2]國家民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 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 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R].民辦(經濟)發(fā)[2009]315 號。
[3]格勒. 康巴史話[M].四川美術出版社,2014,4.
[4]范莉娜. 民族村寨居民文化適應及其對旅游支持行為意愿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6.
[5]田澤森. 黔東南侗族鼓樓建筑技術傳承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4.
[6]田力.關于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工作的思考[Z].湘西民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