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青
摘 要: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說,如何能夠對于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和利用,這對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質量和效果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小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開展上,其通過對于時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更好的完成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本文就對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時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相關教學活動開展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課程資源 時事 開發(fā)與利用
引言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理念應用下,我們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對當前課程活動中的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進行有效的完善,引入科學的策略和思路,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實現(xiàn)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支持。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活動開展中,時事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好對其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可以讓學生本身的社會參與意識得到有效培養(yǎng),提升整體課程教學的實效性。時事資源在應用的過程中,也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力和關注身邊事物的習慣,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合理的引導,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度感悟,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來說是尤為關鍵的。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圍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的開展特點做好教學方面的有效優(yōu)化,引入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讓時事資源成為可用、好用、有用的教學資源。[1]
一、時事資源應用的幾個原則
第一,保證足夠的客觀性。在進行時事資源的選擇上,要想確保其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發(fā)揮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從客觀的角度上對于時事資源進行選擇和分析,全面地進行思考和辨別,不能存在思維方面的偏激,減少個人情感,保持堅定立場,讓時事資源能夠以客觀的角度對于知識的學習過程產(chǎn)生推動作用。良好的客觀性也能夠在教學應用中,讓學生保持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來對于具體的事件進行分析,這對于學生辯證思想的發(fā)展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2]
第二,保證足夠的全面性。時事資源本身應該具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能夠適應當前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展特點。在對時事資源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應該對于課程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進行合理選擇,圍繞當前實際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特點做好相應的覆蓋。只有確保給學生提供全面的信息,能夠從正面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負面的角度進行警醒,這樣才能保證時事資源的應用質量。[3]
第三,保證足夠的可用性。時事資源本身在選擇上,也應該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實效性的特點。我們應該圍繞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知識點,和我們實際生活中當前新發(fā)生的實踐進行結合,這樣時事資源本身在應用上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其和我們所學習內(nèi)容的貼近效果。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圍繞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任務和目標,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的需求對資源進行選擇,提升時事資源的實踐應用效果
二、時事資源的應用思考
第一,有意識地利用時事資源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小學階段,學生們自身的生活閱歷在不斷增長,他們的信息收集和積累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當中。在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利用時事資源,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從自己的角度對周邊的事物進行觀察,并自行地進行分析思考和判斷。讓學生們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有意識地進行積累和思考,這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來說也是尤為關鍵的。例如,在對《可怕的自然災害》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這堂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對于自然災害的特點和危害進行了解,并學會資料的歸納和整理。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的新聞來讓學生進行觀看。結合教師所選擇的時事資源,學生們可以從一個更加客觀的角度對這些自然災害進行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談一談關于自然災害的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對關于自然災害的新聞進行合理的應用,可以有效地結合當前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學生們自然也就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積累意識。在之后觀看新聞的過程中,也能夠從這一方面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時事資源的應用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完成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第二,利用時事資源來展開活動。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開展中,合理的展開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這樣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發(fā)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教師可以結合利用時事資源的需求,設計一個“時事點評”的實踐活動。在具體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時事資源的素材,并讓學生自行對資料進行查閱,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實踐和點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展開時事資源的點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發(fā)表,在和其他組員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思考。在這一個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利用,并且整個主題也可以隨著不同的時事資源的內(nèi)容有側重地進行優(yōu)化和調(diào)整,這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塑造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氛圍來說是十分有效的。[4]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時事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fā)與利用,發(fā)揮這一資源的價值和作用,更好的提升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和提升。[5]
參考文獻
[1]婁鼎榕.時事資源融入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教師.2016(02).
[2]陳淑敏.時事資源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4(17).
[3]鄒巍.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時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學周刊.2017(19).
[4]張愛君.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如何做好品德與社會教學[J].中國培訓.2016(12).
[5]周桂琴.淺談我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的認識[J].新課程(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