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劉墉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遇見一位從越南歸來的美國戰(zhàn)地記者,記者神秘兮兮地掏出一卷影片放給劉墉看:那是一群奔逃的畫面,遠處傳來機槍掃射的聲音,小小的人影一一倒下了。劉墉問:你叫我看這個你冒著生命危險拍到的殺人畫面嗎?記者沒有說話,把片子搖回去又放了一遍,指著其中的一個身影說:“你看,大家都是同時倒下去的,只有這一個,倒下得特別怪,而且不是向前撲倒,而是慢慢地蹲下去……”記者哽咽了,繼續(xù)說:“等槍聲離去后我走近看,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她在中槍臨死之前居然還怕摔傷懷里的孩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是忍著不死啊!”
忍著不死,這就是母親面對生命絕境的選擇——因為她身為母親。世界上的媽媽們,好像都一樣。即使不舒服,也要為孩子準備好吃的;無論貧富,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不辭辛苦,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她們是女超人、女鋼鐵俠、女忍者……她們無私且堅強。
但是媽媽也會辛苦也會生病。年輕母親張寧,不得不面對“沒有錢,就無法挽救女兒的生命”的現(xiàn)實,她在馬不停蹄的四處奔跑中,也想讓奇跡發(fā)生在自己女兒身上;罕見病患者馬淑華,被醫(yī)生認定只有三年的時間可以存活,為了讓女兒不要那么早就成為孤兒,她強忍著所有痛苦與病痛對抗了十年之久,將女兒培養(yǎng)成了一名大學生……
很多父母肩負著撫養(yǎng)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責任,他們不敢病、不敢死,他們內(nèi)心中對健康的渴望恰恰反映了對孩子負責的態(tài)度,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清楚是否生病并不以我們的意愿為轉移。
既然父母明白自己的責任,那么就應該懂得愛護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的道理。不僅如此,社會也要有相應的醫(yī)療政策,讓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藥,讓他們活下去的動力不僅僅是為了“讓女兒晚點成孤兒”。同時,相關部門也應對患者子女多一點關心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