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隨著網(wǎng)絡購物、移動支付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個人信息的保護和避免個人隱私的泄露已然成為日益迫切的社會問題。打擊電信詐騙,保護個人信息,已經(jīng)成為各地公安機關的辦案重點。但有一種現(xiàn)象極為特殊,就是公開了個別人的個人信息,反而引來社會輿論的激賞和稱贊。據(jù)《新京報》報道,2017年12月1日,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法院對4名強奸、猥褻未成年人的被告人進行宣判。根據(jù)由淮陰區(qū)9家單位發(fā)布的《關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從業(yè)禁止及信息公開制度》規(guī)定,在刑事判決生效一個月后,4名被告人的個人信息將通過司法機關的門戶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渠道向社會進行公開,并被禁止從事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工作。
一時間,很多輿論都對此舉表示了支持。究其原因,就是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這種挑戰(zhàn)社會認知底線犯罪的強烈憤怒和不滿。贊成者認為,公開信息可以震懾犯罪,幫助社會有效識別這類危險人員,提高警惕。因為,性侵未成年人不同于其他犯罪,有著極為應該引起重視的特殊性。尤其對于性侵成癮的犯罪分子,很多國家都有了“公開性犯罪者的個人信息”的司法實踐,對這些特殊人員進行有效識別,嚴禁他們從事與未成年人有關的工作,并及時提示社區(qū)、學校。
其實,江蘇淮陰法院的做法,既有國際上的一些經(jīng)驗可循,也獲得了當?shù)卣块T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他們在公開這些人個人信息的同時,也發(fā)布了“從業(yè)禁令”,就是今后禁止這些人從事與青少年密切接觸的工作。這一禁令出臺,很多人認為正逢其時,應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廣泛推廣。但公開這些人的信息,還是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了疑慮,比如,此舉可能對于這些犯罪人員刑滿釋放后再次融入社會造成困難,并且,可能“傷害”到這些人員的家屬,讓他們的家人甚至孩子受到辨識,并遭受可能的“歧視”。
這些所謂的“副作用”,并非沒有進入輿論視野。相反,正是因為考慮到可能產(chǎn)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和輿論壓力,才是促使司法機關公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的個人信息的主觀用意和道德考量。至少,能讓一些“性侵成癮”的人員減少再度犯罪的機會,形成真正有效的“二次防范”。從出發(fā)點而言,就是要對這些人造成所謂的“隱私傷害”,來避免未成年人群的再次受害。因此,兩權相害取其輕,讓這些“成癮者”打上清晰的烙印,讓社會廣泛辨識,以此形成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據(jù)了解,這次江蘇淮陰法院將包括犯罪人員的姓名、身份證號、照片、年齡、性別、案由等事項進行公開。公開的4人信息中,有人多次因強奸入獄,并猥褻女童。這樣的詳盡信息,無疑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產(chǎn)生了較為廣泛的心理震蕩。在地域不大的基層縣區(qū),人們往往相熟相識,是典型的“熟人社會”,一旦有人作奸犯科,雖然會有所耳聞,但詳情往往停留在法院判決的文書里,不少人至多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不大當真。而一旦司法機關將如此詳盡的信息披露,就會導致犯罪者及其身邊人都“抬不起頭”,受到最為強烈的輿論譴責。大城市有著“陌生人社會”的文化,相鄰互不相識,形同陌路,到處都是陌生人。而小地方卻是典型的“熟人社會”,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街上盡是熟人,細聊都能攀親,而“熟人社會”的獨特文化,就是輿論壓力,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道德評價和口口相傳,是產(chǎn)生影響的重要約束力。因此,這一信息公開,對于當?shù)貋碚f,應該說意義深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開這些人個人信息的行為,并非是司法機關的一時沖動之舉,而是來自于江蘇淮陰的一項制度建設。這項制度由政法委、法院、檢察院、公安局、關工委、教育局等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并在發(fā)布后,密切提示學校、幼兒園、教育培訓機構、婦兒醫(yī)院等單位,避免讓這些人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
有法律界人士注意到,此舉屬于地方的司法實踐創(chuàng)新,也并非只有江蘇淮陰一地在進行嘗試,還有一些地區(qū)有過類似舉動。但由于事關公民的隱私權剝奪、行為權禁止等事項,下一步,在總結地方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有必要上升為國家法律層面,真正在達成社會共識的基礎上,給未成年人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安全、避免受到傷害的社會空間。以孩子的名義,把一個明凈、清朗的天空留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