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關鍵詞】重點突破;比較法;言語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67-0064-01
1.引導學生比較標點,在句讀停頓中突破教學重點。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zhì)和作用,不同的標點符號在傳情達意上表達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在標點符號上做文章,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不同類型的標點符號對表達情感和內(nèi)涵的作用,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在教學《故鄉(xiāng)》一課時,教學重點是理解人物的變化,難點是探討人物變化的原因。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變化是非常大的,少年閏土純真活潑敏捷,中年閏土卻蒼老麻木遲鈍。比如中年閏土說:“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規(guī)定……收成又壞。”如果教師把這里的省略號換成逗號讓學生去比較,學生很容易就能發(fā)現(xiàn)逗號表現(xiàn)不出閏土思維的遲鈍,用省略號不僅能看出他說話語氣的不連貫,而且還能看出他上下句之間語義的不連貫,生活的苦難已經(jīng)把閏土壓迫得話都說得上句不接下句了,這是一個被生活被社會摧殘得多么可憐的人哪。一個小小的標點,足以讓學生的思維在原來的基礎上拐一個彎,換一個角度思考,教學重點迎刃而解。
2.引導學生比較詞語,在言語咀嚼中突破教學重點。
語言是一篇文章的生命所在,每一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深長意味和獨有情感都滲透在字里行間。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使用方法和表達效果,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在比較中鑒賞、在比較中突破教學重點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課,要體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就可以以“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句為例,用“邊”來替代“肩”,讓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還可以抓住“各”來做文章,讓學生比較有“各”字和無“各”字的句子的區(qū)別。通過這兩個詞的比較學習,學生能領悟說明文是要帶給讀者真實準確的信息的,因此用詞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有歧義,不能失真。
3.引導學生比較句式,在變式閱讀中突破教學重點。
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會選擇一種最適合的“言語形式”,以達到更好地表達觀點和抒發(fā)情感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特殊的“言語形式”來體會文章傳遞的情感密碼呢?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比較的形式,將原文的句式進行轉(zhuǎn)換變化,引導學生在變式閱讀中突破重點。
在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我們一定會談到唐雎的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臨危不懼、義正詞嚴等特點,那么他與秦王的針鋒相對到底有多么的激烈呢?其實除了后文明確提到之外,在前文秦王驕橫狂妄、居高臨下的時候,唐雎就已表現(xiàn)出了他的鎮(zhèn)定和憤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比較唐雎的話語“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個反問句和安陵君的話語“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這個感嘆句在語氣和表達情感上的區(qū)別,從而領悟唐雎面對秦王的囂張氣焰時堅決堅定、不容商量的語氣,而且語氣里還帶有對秦王的蔑視。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唐雎這個人的性格和品質(zhì)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水口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