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孜清
[摘 要]比較閱讀已經(jīng)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對本文進行比較閱讀??梢郧笸?,引導學生探索文本的共性;也可求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表達的多樣性;也可以綜合運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度解讀文本。
[關鍵詞]比較閱讀;求同;求異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1-0036-01
相對單一的文本閱讀,比較閱讀這種富有哲學思辨意味的閱讀模式,逐步得到廣泛運用。比較閱讀的文本一般有兩篇或者多篇,其目的是探尋它們之間在主題思想、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異同之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jié)合不同文本,根據(jù)學生實際,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解讀。
一、比較求同,探索文本共性
求同思維,是指對不同對象進行比較分析,以便突破表象,尋找共同特征的一種思維形式。在比較閱讀中,求同便于引導學生突破文本表象,把握同類文本的共同特征,使學生能理解運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同一主題或者同一寫作技巧,以一篇文本為主進行重點講解,以另外一篇或幾篇文本為輔,讓學生鞏固理解。這樣,能實現(xiàn)從扶到放,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學會學習的目標。
比如,教學《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教師可以抓住長征的主題內(nèi)容,進行重點教學,然后引導學生比較閱讀《豐碑》一文,體會兩篇文本在表現(xiàn)人物方面的共同之處。經(jīng)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的相同點。通過生生、師生的多元對話,學生不僅掌握了文本的主題,而且還掌握了塑造人物技巧;同時,在思維碰撞中感知長征的精神,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求同,在某種程度上剝開事物的表象,能探求事物的本質(zhì)。在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求同思維的方式進行解讀,其目的是讓他們和作者進行深層次對話,從而掌握文本的表達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比較求異,理解表達多樣
求異思維,是指通過不同的文本解讀,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不同之處、獨特之處的一種思維方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內(nèi)在的獨特之處,并精心選擇輔助閱讀文本,通過問題、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探尋幾篇文本的不同之處,然后借助練筆進行鞏固拓展。這樣,一是促進學生與作者對話,掌握文本主題;二是可以實現(xiàn)表達多樣化,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比如,《釣魚的啟示》《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條》這兩篇課文,被編者安排在同一單元里。它們都屬于啟示類的文本。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問題、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不同之處?!夺烎~的啟示》一文的結(jié)構是先敘述后道理;而《通過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恰恰相反,先道理后敘述。這一單元的習作是圍繞“生活的啟示”進行寫作。比較閱讀,不僅便于學生理清不同文本之間布局謀篇思路以及行文特征,而且還能強化語言訓練,實現(xiàn)表達多樣化的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對文本不同特點進行比較,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水平。案例中,教師站在單元解讀的高度,引導學生從布局謀篇上進行整合比較,并借助單元習作訓練進行鞏固。這樣,不僅跳出了“教課文”的怪圈,實現(xiàn)了“教語文”的目標,有效地推促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綜合運用,挖掘閱讀價值
求同與求異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維方向,但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思維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可以在同一比較對象中進行綜合運用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比較閱讀的需要,結(jié)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采取不同的解讀思維,以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效率。
比如,教學《凡卡》這一課,教師可以借助比較策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的內(nèi)容。第一次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閱讀3~15小節(jié),引導學生體會凡卡前后生活的不同。第二次讀,重在引導學生比中求同,尋找凡卡現(xiàn)在生活與鄉(xiāng)下生活的共同點,即都是貧窮、卑微的,都是同樣的悲慘。第三次讀,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朗讀,體驗凡卡的悲慘,感悟凡卡的快樂。通過這三次比較閱讀,不僅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人物的深層次對話的目標,而且挖掘了文本閱讀新的生長點,演繹了閱讀課堂的精彩。
其實,不管是求同還是求異,都是為閱讀服務的,其目的都是推促學生深度理解文本主題,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案例中,教師針對同一比較內(nèi)容,即凡卡的學徒生活與鄉(xiāng)下生活,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閱讀,其目的是便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所隱藏的深刻內(nèi)涵,實現(xiàn)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的深度對話。
總而言之,對比較閱讀來說,求同與求異的解讀思維,猶如雙翼,既能引導學生從中掌握文本的共性特征,也便于他們感受文本的獨特魅力。在比較閱讀中,只有根據(jù)需要進行綜合運用,才有讓閱讀教學更豐滿、課堂更精彩。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