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轉眼間,中國網絡文學20年了。最近這一話題,由上海市作協(xié)推選“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yōu)秀作品”的榜單所引起。
固然,以1998年作為網絡文學的起點依然有事實上的爭議———稍加考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不僅1998年之前臺灣地區(qū)已經有像樣的網絡小說如奇幻的《風姿物語》、武俠的《英雄志》等名篇問世,它們直接影響了大陸暨整個華語網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而且,要再往前溯,20世紀90年代初由北美留學生在互聯(lián)網BBS上所揭橥的文學創(chuàng)作社群,亦可謂華語網絡文學的發(fā)端———但1998年由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所卷起的大陸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潮和大眾閱讀的標志性事件,后來被網絡、新聞媒體、社會活動和文學史家反復提起、議定,逐漸成了約定俗成的中國網絡文學元年。即便如我這樣早知道這個起點難以清晰界定(如2009年我寫《網絡文學三期論及其演進特征》一文時就說過這件事),但多數情況下為了不糾結于這位“少年”出生年月的問題,就一概順著1998年的斷點往下說。不糾結的一個原因是,我和介入這一領域的不少學者都清楚地意識到,網絡文學作為“一時代之文學”,其發(fā)展、場域、屬性、特點、價值、未來趨勢等,可研究并迅速刷新著的品質面貌實在有太多新鮮有趣的地方,甚至還因為我們的介入仍可發(fā)生重要的變化。那么,它是出生在1991年或者1998年有那么重要嗎?換言之,一個新現(xiàn)象足以演變?yōu)閷W術新焦點時,如圍棋之布局和中盤的搏殺肯定更為緊要,年齡的問題可留到收官的階段。
20年來,當大眾讀者為中國網絡文學著迷的時候,很多人文學者卻表現(xiàn)出巨大的疑惑,他們一度無法忍受越來越被熱議的網絡文學,明里暗里地認為這是創(chuàng)作的墮落、時代的病相。既然這樣,他們也就無法理解(遑論享受)我上面所謂的“新鮮有趣”和介入式的快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網絡文學為時代大眾所提供的是一種“代入式”的想象(幻想)沉浸,那么,對于研究者和批評家而言,最大的樂趣絕對是“介入式”的工作場域。如果人文學者和批評家沒有辦法借助時代占主潮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和代表性文本有效與當下場域對話,而是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tài)度,那就是工作倫理的失職、人文興趣的衰敗以及最終能力上的退化。換言之,如果是由于時代其他部分的強力影響所致的文學穩(wěn)定結構的震蕩乃至標準的失范,恰恰就需要我們的工作勇于介入其中來重新調校;而這個過程,同樣意味著我們將反思過往一段時長內對于世界和文學關系的看法,由此充實人文和文學研究、文學批評的生命力,再造一種觀念的寬度。所以說,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問題。網絡文學這一時代創(chuàng)作的龐然大物足以考驗作為人文和文學守護者的知識分子們的態(tài)度與智慧。
二
20年中,參與到網絡文學研究和批評的文學知識分子主要來自中文內的兩大學科:文藝學(文藝理論)和現(xiàn)當代文學。
前者是哲學和科學在文藝領域具體作用的體現(xiàn),始終保持著理論地看待世界、解釋文藝變遷的思想性、邏輯性和審美意識,因此,該領域的一些學者呈現(xiàn)出良好的理論敏感性和創(chuàng)意力,網絡文學誕生之初至今,以歐陽友權、黃鳴奮、陳定家等為代表的文藝學學者,開拓性地出現(xiàn)在網絡文學和更為廣泛的網絡文化、媒介批評的處女地,至今有相當的活力、影響力和團隊規(guī)模。
后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另一翼,從一般說文學批評與文學創(chuàng)作兩翼齊飛的形象譬喻,到廣義的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作為正在發(fā)生中的文學史的研究者、提煉者、方案提出和實踐者,事實上與當下文學保持著最一線、最密切的交流,成為其結構的重要部分。白燁、邵燕君、夏烈、馬季、莊庸、王祥、黃發(fā)有、周志雄、何平、肖驚鴻、黃平、桫欏等,大多都是從純文學研究和批評的隊伍過渡到網絡文學,或兼治純文學和網絡文學二者。這支隊伍還可以擴及類型文學和創(chuàng)意寫作的葛紅兵團隊,以及偶做論述但在網文研究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李敬澤、陳崎嶸、南帆。
然而貌似人數和名家不少,但20年來,無論文藝學還是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始終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批評抱有懷疑、警惕和另類眼光??陀^地講,一方面是網絡文學從互聯(lián)網平臺、民間草根寫手出發(fā)的非傳統(tǒng)路徑、非經典序列訓練,構成了已然成熟穩(wěn)定的過往當代文學秩序的新挑戰(zhàn),陌生和紊亂是人所不喜的,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主動包容非常困難———況且這些新的作品還與大眾消遣、市場生產、資本推動等因素直接有關。換言之,很長一段時間內,專業(yè)讀者(人士)不會相信網絡文學起步的創(chuàng)作可以誕生經典,并且成為中國文學史的一部分,這一點至今還是很多學者堅持的判斷。另一方面,由互聯(lián)網媒介所帶來的平臺飛地,躍出了舊媒介與傳統(tǒng)文學的結盟即血肉聯(lián)姻,完全不在他們視野之中,但又逐漸為廣大時代讀者(用戶、粉絲)所占有、使用,形成了嶄新的場域環(huán)境和新的權力結構。在新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一兩代文學特別是現(xiàn)當代文學學者的辛苦經營,先后厘清了文學與政治,與經濟,與新中國成立后,與西方,與文壇代際關系等具體問題,形成其文本細讀下的結構與秩序之時,忽然間一個“當代文學”史述的共同體可能因為巨大的異質內容、異質經驗,瞬間面臨“重寫”乃至解釋權的更迭,這自然是愈加艱窘的處境。所以,對于網絡文學的不喜歡轉化成對于網絡文學研究者、同情者的不喜歡,邊緣化或者壓抑之,某種意義上也成了圈內心照不宣的普遍態(tài)度。
三
作為一個70后的文學評論者,對于哺育我們、深刻影響我們志業(yè)和知識結構的“當代文學”史述共同體,我始終抱持不斷學習的崇仰之情,事之以師、以父,并且認為面向網絡文學這樣的新世紀來蔚為大觀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確有必要思考其在“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內部的歸根問題,即對它的研究要回歸到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轉型歷程中去,反哺于學科自身、學科內部。
也因此,我很自然地想到作為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發(fā)源的一種學術觀點,即由范伯群先生花費半生精力深耕苦勞的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研究和史述成果———他所面對的晚清以降的近現(xiàn)代通俗小說及其現(xiàn)代性、大眾性、市場化,即被新文學作家“掃出文藝界以外”的巨大創(chuàng)作存在,與今天的網絡文學、類型文學的情況、遭際何其相似?!甚至可以說是真正的嫡親。而同時,海外有分量的當代文學史家和批評家中,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宏文,曾在世紀末“重審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來龍去脈”,提出了“我們應重識晚清時期的重要,及其先于甚或超過‘五四的開創(chuàng)性”,“中國作家將文學現(xiàn)代化的努力,未嘗較西方為遲。這股躍躍欲試的沖動不始自‘五四,而發(fā)端于晚清。更不客氣地說,五四精英的文學口味其實遠較晚清前輩為窄。他們延續(xù)了‘新小說的感時憂國敘述,卻摒棄,或壓抑其他已然成形的實驗?!盵1]范伯群與王德威從近現(xiàn)代的通俗小說、類型小說中,分明看到了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的“多重可能”,“知識精英文學和大眾通俗文學雙翼展翅翱翔”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觀的“兩個翅膀”。
這些前輩學者的鮮明觀點和華碩成果是有益于我們今天研究網絡文學而后反哺于文學學科本身和內部的重要啟發(fā),是網絡文學研究可資借鑒、仿效的重要學術資源,從而使得一方面我們就近現(xiàn)代的通俗文學和當下網絡文學的同異有所比較和分別,取得文學史內百年以來“傳統(tǒng)的延傳變體鏈”(chainoftransmittedvariantsofatradition)上的參照辨析;亦使得我們自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出發(fā)的研究者和批評家獲得上代學者的傳承和精神燭照,即便別是一家,仍屬淵源有自,在習見和壓抑中劃出只問本源、不計順逆的學統(tǒng)和道統(tǒng)。
如果要稍加說明二者的異同、特征,我個人以為有這樣一些點是非常生動的。比如二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遇到的媒介機運。晚清開始的通俗小說與報紙、雜志、圖書出版的紙媒印刷技術緊密聯(lián)系,由此讓李伯元、吳趼人、包天笑們不再需要按照舊科舉的路千里為官,他們可以選擇在上海從事新聞、出版業(yè)而兼職寫作通俗小說獲得豐厚的生活物資,恰如范伯群說,“李伯元、吳趼人根本不想去考特科,也不是他們的清高。一方面,他們經濟上有較豐厚的收入,另一方面,他們在新聞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斑@些后來被稱為‘舊文學作家的人已在傳統(tǒng)小說的外殼中顯示了自己作品的新質,那就是時代的啟蒙精神。他們兼報人與作家于一身,以啟蒙中下層民眾為己任?!盵2]而網絡作家們,通過媒介躍遷至互聯(lián)網,有意無意地形成了自己的發(fā)展優(yōu)勢,如果沒有1995年后中國互聯(lián)網民用和商用的普及,很難想象大量的無法通過純文學期刊篩選邁入文壇的“文學青年”和“故事青年”,最終會以網絡文學的名義脫穎而出,演繹一番個人創(chuàng)造力、生產力和產業(yè)價值、社會影響力的宏大作為。
又比如,在創(chuàng)作類型化的大流中生成“類型文學”的敘事范式和類型傳統(tǒng)。陳平原對于近現(xiàn)代通俗小說的類型研究形成了包括《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在內的諸多探索建設[3]。而今天所謂網絡文學的主流正是類型小說,由互聯(lián)網、當下社會發(fā)展和中西文化所導出的新舊小說類型、次類型、類型元素,依舊是今天中國小說研究的新材料、新創(chuàng)造。葛紅兵團隊就曾于此用力做了系列的類型文學研究著述[4];我也在《網絡武俠十八年》一文中專門講了,“與純文學的文學性不盡相同……類型小說是一種堅持以類型化技藝體系作為其文學性指歸的,并在此基礎上呼喚個體創(chuàng)新和求變、不斷豐富其風格的創(chuàng)作方式”[5]。所以,就文學立場講,今天狹義理解上的網絡文學,其文學性就是類型性。
而但凡召喚近現(xiàn)代通俗小說入文學正史的,一般都會強調通俗小說亦具備了現(xiàn)代性和啟蒙性,這毫無疑問是為了說服“新文學”到“新時期文學”占主導地位的精英史述能給予認同。但今天面對網絡文學,我覺得另一個話題同樣有意思甚至更易于凸顯,那就是百余年來始終不曾斷絕的“頗合舊制”,即與中國古典小說更多繼承性又雅俗共賞而與大眾更親和的“通俗文學—網絡文學”脈絡,是否在事實上說明著骨血基因中的“中華性”記憶。這構成了五四以來文學話語主流的“西顧”和民眾集體無意識的“東藏”間巨大的張力效應,也多少構成了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的取向、興趣、價值觀和文化治理方案的不同。當然,這樣的問題對彼此都是潛在的,流動的??僧斀裉炀W絡文學和網絡作家若自覺向“中華”核心聚攏的時候,映射著什么,趨勢會如何,我們應怎樣應對或引導?
四
在中文學科內部盤桓費心那么多,實際上折射了我所處的“中間物”或者過渡者的狀態(tài)。另一些來自藝術學、傳播學、社會學的青年學者很容易地就逾越了這種學科邊界———在4月的一次網絡文藝論壇中,青年學者直接從粉絲、二次元、佛系等亞文化詞匯,或者同人、文本盜獵、IP改編等互聯(lián)網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入手,直接繞過了“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及其傳統(tǒng),他們對我的溝通企圖和反哺愿景表示理解和尊敬(同情?),但也明確說對于他們而言已毋庸糾結于舊法統(tǒng)的解釋權,因為有更多國際化的學術資源可供采用,以融合現(xiàn)實。
這些年的網絡文學研究中,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為圭臬的“媒介革命”“媒介引渡者”和結合了二次元文化、超文本等的“網絡性”提法成為頗景氣的知識背景。其次,亨利·詹金斯《文本盜獵者:電視粉絲與參與式文化》所引出的“學者粉絲”以及粉絲對于文本創(chuàng)建的專業(yè)性、同人性為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互聯(lián)網文藝產品創(chuàng)制提供了共通的知識參照。
我個人的另一理論學習興趣則在于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打算以此處理和消化圍繞著網絡文學所形成的時代各動態(tài)力量的博弈過程,并確切地相信文化絕非理論家(知識精英)單方面主導定奪的,而是由包括底層草根、專業(yè)技術人員、商業(yè)和資本等共同參與創(chuàng)制和實踐的。2014年,我以“影響網絡文學的基本力量”為題構建了網絡文學“場域理論”的四維:讀者、產業(yè)與資本、國家政策、文學知識分子[6],至今仍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推進其合力矩陣的研究。這實際上就突破了傳統(tǒng)的學科邊界,使我向文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靠攏。
同樣屬于馬克思主義陣營的理論資源來自安東尼奧·葛蘭西。如何面對網絡文學這樣的時代材料,形成某種“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tài)領導權”,是少數智庫派網絡文學研究者的取徑。這無疑為網絡文學的研究及其主流化帶來了豐富而強勢的發(fā)展可能,對于文化戰(zhàn)略的制定、海外傳播的作用等都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此外,即便在中文學科內部,文藝理論陣營的學者們,早已經由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面對大眾文化及其美學問題的觀點、方案之爭,領受過自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至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路、遺產,特別是結合了中國社會自身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市場大發(fā)展、2000年后文化產業(yè)的全面推進進程,對于網絡文學在其中的出現(xiàn)和存在,也就遠較現(xiàn)當代文學領域的一些本質主義為開闊。上述理論學說因此也就常常成為目前網絡文學研究的資源,并直接為中文學者從文化產業(yè)角度研究網絡文學打開了通路。
所以說,事實上在網絡文學20年的歷程中,各類同時代知識分子已經進場,他們?yōu)槲幕瘉碓础盎焐汀钡木W絡文學帶去了更加混生的基因和建議。我個人總體上是樂見這種“介入”的,卻也時時刻刻看顧著網絡文學的生態(tài)場,良好的生態(tài)使這個年屆弱冠的少年走得更長遠,盡其使命而成為“一時代之文學”的美好保障。目前的文學現(xiàn)場中,沒有什么會比網絡文學更迷人的,它像臺面上的一粒白球,用它可以擊打開僵化的其他球體,讓臺面色彩絢爛。
注釋
[1]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沒有晚清,何來“五四”?[A].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11.
[2]范伯群.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起點的“向前位移”問題[A].多元共生的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化歷程[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6.
[3]陳平原如此花費精力于晚清近代小說類型學或者一個類型(如武俠)文學文脈的梳理辨析,與他“平視晚清與‘五四”的主張直接有關,而具體的晚清小說及其類型學、敘事學研究則反哺了他將晚清小說實踐與五四新文學共同看作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的認識。他說:“這不僅僅是具體的論述策略,更是作者一以貫之的學術立場。談論‘五四時,格外關注‘五四中的晚清;反過來,研究‘晚清時,則努力開掘‘晚清中的‘五四。因為,在我看來,正是這兩代人的合謀與合力,完成了中國文化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轉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4]葛紅兵2012年主編“小說類型理論與批評叢書”七種,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5]夏烈.網絡武俠小說十八年[J].浙江學刊,2017(6):61.
[6]參見夏烈.影響網絡文學的基本力量[A].觀念再造與想象力重建[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