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靜,王超杰,徐娜娜(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血液科,河南鄭州450000)
護理風險識別是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進行護理風險識別可以防患于未然,讓護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臨的風險,降低護理風險的發(fā)生率[1-2]。護理風險管理程序是對患者可能發(fā)生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采取計劃、給予正確實施,并進行效果評價的過程[3-4]。
血液科的患者大多為血液腫瘤患者,因該病治療周期長,且較復雜,多伴有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水平均減少,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低下,有局部或潛在重要臟器出血和感染的危險,隨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5]。本科在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程序?qū)χ委?、儀器、疾病癥狀、人員等方面實施管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開始護理風險管理程序在血液科管理中應用的患者10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 67例,女 33例;年齡 32~77歲,平均(49.13±2.51)歲。并同期選取未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程之前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32~75歲,平均(49.23±2.2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程序的方法如下。
1.2.1 治療管理 血液科工作量大,輸血、靜脈化療為主要的治療手段,護士是輸血和化療的最后一步執(zhí)行者和把關者存在很大的風險。
1.2.1.1 輸血風險識別 (1)標本采集有誤;(2)輸錯血;(3)操作不規(guī)范致輸血袋破損;(4)輸血引起的傳染病的風險;(5)輸血反應。
1.2.1.2 輸血風險應對措施 (1)標本采集:有資質(zhì)的護士采血,遵循“一人一次一管”原則。(2)輸血時必須2名護士床旁做好“三查八對”,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則。(3)輸血時間限制:血液一旦離開正確的儲存條件,既有細菌繁殖或喪失功能的危險,應注意輸血時間,根據(jù)患者貧血程度、心肺功能等,調(diào)節(jié)靜脈滴注速度,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1.2.1.3 靜脈化療的安全管理 化療是血液病的重要治療手段,化療方案復雜、周期長;部分藥物價格昂貴;化療藥物外滲可造成局部組織潰爛等等。這些問題對護士的業(yè)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工作中技術風險加大。
1.2.1.4 化療風險識別 (1)化療藥物執(zhí)行醫(yī)囑錯誤;(2)化療藥物靜脈滴注錯誤;(3)化療藥物外滲的風險;(4)化療藥物不良反應。
1.2.1.5 化療藥物風險應對措施 (1)要求每名護士掌握相關化療知識。(2)嚴格執(zhí)行醫(yī)囑的查對制度。(3)化療藥物有高危警示標識。(3)靜脈滴注化療藥物前實行雙人核對。(5)嚴密觀察化療藥物不良反應。(6)做好化療藥物外滲的防范。
1.2.2 儀器的管理 血液科中常用的儀器設備包括輸液泵、層流床等。
1.2.2.1 儀器使用的風險識別 (1)操作不規(guī)范;(2)儀器未及時維護。
1.2.2.2 儀器使用風險的應對措施 輸液泵是血液科最常使用的儀器之一,輸液泵能提高臨床給藥操作的效率,降低護理工作量,但是輸液泵如果管理不善,會給工作帶來風險及糾紛,因此使用輸液泵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使用前確保輸液泵的性能良好,并能正確使用輸液泵。(2)靜脈滴注時由2名護士共同設置滴速并核對。(3)按時巡視、班班交接,檢查輸液泵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4)輸液泵定期調(diào)試,確保其精確度和正常使用。關于層流床的管理[6]。(1)入住前:①用84消毒液擦拭層流床。②患者的被服給予滅菌或紫外線消毒。③層流床內(nèi)紫外線消毒60 min。(2)入住后:①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層流床、地面、床頭柜。②進入層流病房的人員戴口罩,必要時穿隔離衣、戴手套。③初效過濾網(wǎng)應每隔半個月用清水清洗1次。(3)停用后:①關閉層流床,取下初效過濾網(wǎng),清洗,曬干保存。②塑料布清潔、消毒,干燥保存。
1.2.3 血液病臨床癥狀所存在的風險管理:出血、感染、貧血。
1.2.3.1 出血 血液病出血風險的識別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異常或凝血功能障礙所致,可使皮膚、口腔、鼻腔黏膜及內(nèi)臟等多部位出血,尤其腦出血最為嚴重,可隨時危及患者的生命。出血風險的應對措施:(1)保證患者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保持情緒穩(wěn)定。(2)觀察全身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瘀斑等。(3)進易消化軟食。(4)保持大便通暢。(5)血小板計數(shù)小于50×109L-1時,應減少活動;血小板計數(shù)小于20×109L-1時,易引起自發(fā)性出血,應絕對臥床休息。(6)醫(yī)護人員進行操作時應動作輕柔,避免過多的有創(chuàng)操作。(7)教會患者學會自我監(jiān)測出血癥狀和體征。腦出血逐漸成為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患者突然出現(xiàn)視力模糊、頭痛、嘔吐、煩躁不安、意識障礙等癥狀,應警惕顱內(nèi)出血。當顱內(nèi)出血時:(1)立即去枕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cè)。(2)及時吸出嘔吐物,防止窒息。(3)高流量吸氧。(4)遵醫(yī)囑快速靜滴或靜脈滴注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呋塞米)等以降低顱內(nèi)壓。(5)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及瞳孔大小。
1.2.3.2 血液病感染風險的識別 (1)化療后骨髓抑制期或疾病引起的粒細胞質(zhì)或量的異常。(2)病房環(huán)境差。(3)個人衛(wèi)生差。(4)醫(yī)務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5)層流床管理不規(guī)范。
1.2.3.3 感染風險的應對措施 感染是血液病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積極預防和控制感染極為重要。主要包括[7-8]:(1)保持病房環(huán)境整潔干凈、定時消毒。(2)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制度。手衛(wèi)生是控制醫(yī)院內(nèi)感染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3)患者應注意口腔及肛周衛(wèi)生。(4)加強層流床管理,定期請專業(yè)人員進行檢測、清潔、保養(yǎng),并記錄。(5)加強保潔人員消毒隔離的培訓和督導。
1.2.3.4 保護性隔離 當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小于或等于0.5×109L-1時,給予保護性隔離,入住層流床。層流床為患者提供一個無菌、潔凈的環(huán)境,從而避免或減少感染的發(fā)生。
1.2.3.5 貧血風險識別 貧血風險評估:患者中、重度貧血時易感到乏力、心悸、氣短、易跌倒、墜床。預防跌倒的風險計劃:重、極重度貧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使用床檔、警示牌,專人陪護、保持病室的安靜,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生命體征、貧血進展的程度,注意觀察皮膚黏膜、尿色、尿量的變化,有無頭痛、頭暈等表現(xiàn),詳細做好記錄,及時為患者提供幫助。
1.2.4 中心靜脈置管(PICC)導管的管理
1.2.4.1 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識別 血液科患者PICC導管留置時間較長,使用過程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不規(guī)范,都可能將細菌帶入導管造成感染,嚴重時可引起敗血癥。
1.2.4.2預防措施 (1)置管及配制液體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2)加強導管的護理。(3)注意手衛(wèi)生。(4)注意導管的留置時間。(5)做好健康宣教,尤其是出院帶管患者。在治療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管,減少感染風險。
1.2.4.3 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是PICC置管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高危人群進行干預治療:(1)肥胖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人群。(2)PICC 置入不順利,反復調(diào)管患者。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 000 U 1次,連續(xù)注射14 d。用藥期間注意監(jiān)測凝血功能。
1.2.5 人員管理
1.2.5.1 護士高風險人群識別 3年以下低年資護士是高風險人群,針對其專業(yè)知識、慎獨精神、護理風險、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培訓和管理,使之能更快地適應于臨床,減少護理糾紛,提高護理質(zhì)量。
1.2.5.2 低年資護士管理措施 (1)實行上崗前培訓。(2)加強傳幫帶。(3)加強??浦R培訓。(4)危重癥患者管理、患者健康教育等方面定期開展培訓。
1.2.6 風險跟蹤 對發(fā)生的風險在每天的晨會對目前的主要風險、處理情況、改進措施進行總結(jié)、部署,每天下班前護士長與責任護士對當天病區(qū)重要情況進行小結(jié)、交流,并向下班交班,每周五護士長與責任護士有短暫的小會,對本周情況進行匯總,對需要改進的方面制定改進措施。
1.2.7 效果評價 對已知或可能風險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檢查、評估、和修正,為下一周期提供更好決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護理風險管理程序在血液科管理中應用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降低,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本研究通過應用風險管理程序進行護理管理,護理質(zhì)量和患者滿意度均高于風險管理前,有效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取得良好效果。但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者一項長期的、持久性工作,只有對護理實施前瞻性、全程動態(tài)管理,才能減少各種不良事件發(fā)生,真正保證患者的安全[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