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羅忠金,賴圳賓,陳婷婷(廈門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消化內科,福建廈門361021)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常見的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腸道功能性疾病[1-3]。我國普通人群IBS的總體患病率為6.5%[3],其主要臨床特征為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和糞便性狀改變等,但缺乏臨床常規(guī)檢查可發(fā)現(xiàn)的能解釋癥狀的器質性病變[4-6]。其中腹瀉型IBS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IBS亞型。為了進一步探討腹瀉型IBS的治療方法,作者采用鹽酸屈他維林聯(lián)合雙歧桿菌對腹瀉型IBS患者進行治療,旨在觀察2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對腹瀉型IBS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在本科門診就診的腹瀉型IBS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且均符合羅馬Ⅲ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42例,女78例;年齡 19~63歲,平均(39.1±11.3)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 22例,女 38例;年齡 19~63歲,平均(39.3±11.9)歲;病程 6~24 個月,平均(14.8±5.8)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20~63歲,平均(38.7±10.8)歲;病程 7~23 個月,平均(15.1±6.3)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受試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1.2 入選及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1)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2)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診斷為腹瀉型IBS[7];(3)患者于入選前半年內已接受內鏡和(或)放射學檢查及血常規(guī)、糞常規(guī)、糞隱血、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血糖等實驗室檢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疾病或代謝異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疾病、心肺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智力障礙、嚴重精神疾病等;(2)有胃腸道器質性疾病或既往有腹部手術史;(3)1個月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益生菌、抗生素及影響胃腸道動力的藥物;(4)對鹽酸屈他維林或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等藥物過敏;(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飲食調整的指導,對照組患者給予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萬澤集團內蒙古雙奇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20151005,規(guī)格:0.5克∕片),每天3次,每次2 g,嚼服。觀察組給予同劑量的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鹽酸屈他維林(杭州賽諾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藥有限公司,批號:6HG0316,規(guī)格:40 毫克∕片),每天 3 次,每次 40 mg,口服。療程均為4周。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勿服用影響胃腸道動力的藥物,每周需門診復診1次,觀察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4周后評價療效。
1.2.2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為腹痛、腹瀉和腹部不適的嚴重程度,次要觀察指標為腹痛、腹瀉、腹部不適的發(fā)生頻率。(1)癥狀嚴重程度采用癥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定。研究者詢問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時使用1個一面標有10個刻度的長10 cm的標尺,0分表示無癥狀,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程度(最嚴重)。讓患者在直尺上標出自己癥狀嚴重程度的相應位置,醫(yī)生根據(jù)患者標出的位置對其評分。(2)癥狀頻率根據(jù)患者腹痛、腹瀉、腹部不適等癥狀每周發(fā)作次數(shù)量化為4個等級。①0級:1周中未發(fā)作腹痛、腹瀉或腹部不適;②1級:1周內發(fā)作 l~3次;③2級:1周內發(fā)作 4~7次;④3級:1周內發(fā)作8次以上。癥狀總積分為3個癥狀的嚴重程度和發(fā)作頻率的評分之和。有效率=(治療前總評分-治療后總評分)∕治療前總評分×100%。有效率大于或等于80%為顯效;50%~<80%為有效;<50%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組別觀察組n 腹痛時間治療前治療后腹瀉 腹部不適60 t P對照組-- 6治療前治療后t P 0 --程度4.66±2.48 1.45±0.98 12.782<0.05 4.40±2.24 2.83±1.49 8.483<0.05頻率1.89±0.99 0.92±0.55 8.152<0.05 1.94±0.97 1.29±0.89 6.575<0.05程度4.53±2.14 1.07±0.80 14.624<0.05 4.13±1.99 2.50±1.55 12.154<0.05頻率2.03±0.89 1.03±0.49 9.120<0.05 2.00±0.91 1.40±0.85 5.450<0.05程度4.05±2.14 1.40±0.99 13.155<0.05 3.60±1.95 2.78±1.60 5.538<0.05頻率1.78±0.98 1.08±0.76 9.224<0.05 1.74±1.01 1.51±0.95 2.758<0.05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所有受試者均完成4周的治療和隨訪,無一例脫組。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周療程結束時,兩組患者腹痛、腹瀉、腹部不適等癥狀均較治療前減輕,且觀察組治療后腹痛、腹瀉、腹脹的嚴重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016、-6.379、-5.672,P<0.05),其頻率評分也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6、-2.08、-2.14,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有5例在治療第1周時出現(xiàn)口干、惡心、食欲下降等輕度不適癥狀,癥狀較輕微,治療完成后不適癥狀逐漸消失。
IBS是一種全球性發(fā)病率較高的功能性腸病,根據(jù)患者主要的糞便性狀將IBS分為4型[8-10],其中腹瀉型IBS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類型[10-12],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12-14]。目前認為是胃腸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腸道菌群紊亂、食物不耐受、遺傳因素、精神心理異常、腸道感染和腦-腸軸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5-18]。
大量研究資料證實,IBS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表現(xiàn)為IBS患者糞便雙歧桿菌和乳桿菌的數(shù)量減少,腸桿菌數(shù)量增加[19-20]。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中的長型雙歧桿菌和保加利亞乳桿菌可糾正IBS患者的腸道菌群種類、數(shù)量,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抑制和阻止致病菌的繁殖,重建腸道菌群屏障。但腹瀉型IBS的主要癥狀為腹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影響,腹痛的原因主要歸因于腸道平滑肌痙攣。鹽酸屈他維林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非抗膽堿解痙藥物,其作用機制包括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細胞,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細胞內環(huán)磷酸腺苷水平增加,抑制肌球蛋白輕鏈肌酶,使胃腸道的平滑肌舒張,解除痙攣,緩解腹痛。本研究結果顯示,屈他維林與雙歧桿菌聯(lián)合使用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腹痛、腹瀉及腹部不適等癥狀,其療效優(yōu)于單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說明二者聯(lián)合應用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可更有效緩解患者的胃腸道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但本研究尚存在單中心、非雙盲、樣本量偏小的不足,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研究偏倚。另外,本研究因觀察時間短,而IBS屬慢性、反復發(fā)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故無法預測其長期療效。因此,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還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和更多隨機對照研究來驗證其療效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鹽酸屈他維林聯(lián)合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片治療腹瀉型IBS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有效改善腹瀉型IBS患者的腹痛、腹瀉、腹部不適等消化道癥狀,不良反應輕微,是治療腹瀉型IBS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