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雨
山西省晉城市第一中學(xué)校614班
面朝黃土背朝天,返樸還淳,捐華務(wù)實,腳踏三晉大地,目望千里之茫,心生萬慧而深藏于心,我植根于此。若問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有人,心縹緲,無處可依,卑于出身,傾慕羨厭那沿江沿海的吳儂軟語,紅情綠意;心慕力追那水鄉(xiāng)女子的粉妝玉琢,眼波流轉(zhuǎn)。淡忘了身后的黃河文明之祖,遺失了龐大震撼的悠遠(yuǎn)脈絡(luò),實屬慚愧。晉之故里,雖為北方,卻無昔日盛世長安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昔日恢弘京都的“朱門金殿亂人眼”,只是默默傳承時光給予的恩賜,不做驚鴻掠影,于是有了最古老、最悠久、最有漢文化神秘古老韻味的建筑群。
大同城,善化寺。巍巍大殿,始建于唐,佛光靈逸,其廟宇建筑,溯源至盛唐,其中個例,遺自遼金,建筑古樸大氣,高低錯落,宛如音節(jié)富有美感。普賢閣之重檐九脊頂,下檐平座輔之上檐斗拱,外有筒瓦,舉世無雙。內(nèi)中神像,或兇面或善面,或眥目欲裂或垂眼善眸,或觀音或浮屠,或美或丑,或文或武,或赤足坦膊似披輕紗來自天竺圣土,或裝鎧甲圍皮毛以御北國寒,皆各持神態(tài),盡數(shù)不同。移步三圣殿之廡殿頂,亦是商彝夏鼎,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四通碑碣,文思華麗雄厚,筆觸遒勁優(yōu)美,可謂“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抗”。
由內(nèi)而外,由佛及寺,心靜、平和、摒欲之感皆因佛教帶給人的內(nèi)在教化,《金剛經(jīng)》中有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不憂生死,努力生活。
平遙縣,平遙古城。始建西周,春秋屬晉,戰(zhàn)國屬趙,明初筑墻,康熙西巡,而立城墻,世界非遺。早有耳聞,明清晉商文化,彼時的繁榮與昌盛,“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交融織繪,一座城,閱遍繁華,憶睹寰宇,歷史的喜怒哀樂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宛若石刻,烙印建筑,對于研究學(xué)術(shù),幫助莫大。漫步古城街頭,出神凝望,夢回東周,殘垣斷壁,戰(zhàn)爭與死亡;夢追明清,蓬勃向上,縱情時光。落日千山暮,晚月風(fēng)起,“玲瓏閑看月”,那時君子“玉殿珠簾盡卷,擁群仙,閬苑仙葩”,華燈初上,仲夏夜茫,天之星漢璀璨若美好的明天?!翱墒菈m緣未斷,漫惆悵、華胥夢短”,唯有透過今之遺址,窺得古之一二?!澳媳睎|西去,茫茫萬古塵”,路遙,愿平安。平遙古城要見證中國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明清奢華精巧民居王家大院;面山背水、雄起俊秀的青蓮寺;建筑史上被人奉為瑰寶的全木結(jié)構(gòu)應(yīng)縣木塔……令人驕傲稱贊者,不勝枚舉。
古建筑之寶庫,華夏文明之搖籃,這是我心中的家鄉(xiāng)。昔日創(chuàng)恢弘,何不敢寄托未來?“問蒼茫大地,誰住沉???”我駐足凝望尋找答案,未來我們定會用GDP和獨特文化創(chuàng)造嶄新的煌煌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