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波/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加之網絡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導致高校的校園文化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是精神文化缺失、功利意識較強、文化思想混亂等問題。
首先,高校校園中精神文化缺失,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偏離正確的方向。自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的大學就形成了追求獨立自主和學術自由的校園文化,大學以研究學術為主要目標,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從而有了”象牙塔“的美稱。高校的校園精神是一所高校存在和發(fā)展的根基和動力,高校精神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指明方向,提供動力。然而,近些年來,我國的高校越來越受到市場經濟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校園精神文化的影響力減弱,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指導作用下降,不利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近些年來,功利意識和實用主義思想在大學生中蔓延,“象牙塔”式的校園文化漸漸遠去,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在高校的校園活動和人際交往中,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自身獲得的好處,大學校園中本應有的學術研究氛圍變弱,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短期目標,過于重視短期利益,以為在這樣的宗旨指導下自身會獲得更多的利益,大學生也更重視實際利益。然而,過于重視短期利益會導致大學生的格局變小,思想僵化,從而不利于大學生自身長期的發(fā)展。
最后,近些年來,大學生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思想混亂,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的引導。大學校園本應以學術研究為主,再輔之以一定量的社團活動和組織活動,從而讓大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的引導作用有減弱的趨勢,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對大學生頭腦的侵襲較為嚴重,致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混亂,不利于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出現(xiàn)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大多是由于市場經濟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造成的,因此要從德育的角度出發(fā),加強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
首先,要優(yōu)化校園政治文化,發(fā)揮主流文化引導作用。當前我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總體情況如下: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網絡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引領作用存在弱化趨勢。發(fā)揮主流文化的引導作用,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對主流思想的認同程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思潮,促進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形成大學生的共同理想信念,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政治認同水平。高校的學校方面應搭建文化導向平臺,通過校園廣播、校報等渠道宣傳主流文化和思想,打擊各種消極文化,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他們的品格。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主流文化為指導,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從而提升校園文化的質量和水平。
其次,高校校園文化要養(yǎng)成學術自由的風氣。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曾說過:“一個民主的內憂外患、貧窮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民,特別是大學里培養(yǎng)出來的知識分子沒有科學頭腦,輕信盲從,這樣的民族有亡國的危險”。從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的高校和大學生就有著引領社會思潮,促進時代變革和發(fā)展的光榮傳統(tǒng),高校的校園文化也應該具有引領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功能。因此,高校和大學生要牢記自身的使命,堅持歷史傳承下來的探索精神和學術精神,不屈服于外界壓力,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具有探索精神和學術自由精神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可以豐富他們的思想,開拓他們的視野,真正使做學問的人才能夠擺脫世俗的干擾,更方便的追求科學和真理。探索精神和學術自由的精神還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最后,高校要結合自身情況,發(fā)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每個學校由于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都會形成各自獨特的校園文化。例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中國做好的高校由于各自經歷和校史的不同,就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理科院校和文科院校之間的校園文化也差異很大。因此,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重視學校發(fā)展歷史和所在地的人情風貌,融入自身的特色,發(fā)掘本校特色文化,從而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校園文化對一所高校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而重視德育工作能夠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校和大學生應重視德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加強主流思想對校園文化的的影響,同時要堅持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學術獨立精神,從而促進校園文化的全面發(fā)展。
[1]周鳳林.關于學校隱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