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一
偶然地讀到龔學明的一首八行詩的,很喜歡。后來才知道他寫了好些八行詩,而且,還是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作八行詩的。當今詩壇,亂象頗多,但也確實有些詩人沉潛地在對新詩作著自己嚴肅的美學探討。龔學明探索八行詩,就屬于此類吧。
龔學明認為,現(xiàn)在不少的中國優(yōu)秀詩人認識到,新詩要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學習。這也就是說,他探討八行詩是有著向傳統(tǒng)學習的用心的。傳統(tǒng)的律詩是八行詩,既短小嚴謹又凝煉生動。龔學明的八行詩是否想用現(xiàn)代漢語來寫現(xiàn)代律詩的意圖呢?既似,又不似。作為八行詩的探索,龔學明說,八行詩是形式,在短小的八行之內(nèi),必須注意意象的密集,容不得語言的拖沓,詩意與背后隱藏的詩理是必須兼顧的,必須厚實些,像一塊小石頭壓得住。他對八行詩的美學探索顯然是有他的獨到思考的,這就使得他對八行詩主張不同于一般的故意炒炸,他對八行詩的寫作有一種別具的追求。他想借鑒中國傳統(tǒng)律詩的優(yōu)點,來對新詩形式作一些探索。
二
在我的印象中,百年的中國新詩中,自由詩似乎要更普遍、更為主流些。自由詩顯然是中國新詩的重要成果。它句子可長可短、不講平仄、行與行之間也不必押韻、段落的長短也完全隨意、但詩行間卻有著一種內(nèi)在的節(jié)律,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人不再受傳統(tǒng)束縛的自由精神。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自有新詩以來,時有人對太自由的新詩表示不滿。龔學明的八行詩似乎有朝適度制約這方面努力的意向。其實,新詩中八行詩也不少。如臧克家的《老馬》,公劉的《運楊柳的駱駝》,都是八行詩,也都是好詩,但盡管如此,他們卻不是有意要向傳統(tǒng)學習,有意地去創(chuàng)作出八行詩的。龔學明卻是在當今詩壇混亂之際,提出學習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的成分,自覺地來創(chuàng)作他的八行詩的,這樣的美學探討就值得人們關(guān)注了。
三
這里不妨說一下我閱讀龔學明的八行詩的感受。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個人是自由詩的愛好者,我開始讀龔學明的八行詩時并沒意識到,這是作者有意創(chuàng)作的八行詩,只是把它當作一首詩去讀的,讀后我覺得這是一首好詩。龔學明的這首詩是《湖上空的鳥》。如下:
風來后,湖面才說上幾句
它讓自己的語言變成水聲
將堤岸當作聽眾
我聽到的撞擊聲是一些細語
更多的時候,湖面將自己交給水鳥
它們時而滑行,用翅膀丈量湖面
時而用喙插入湖的身體
像過度的親吻,讓對方記住痛
這首詩寫湖水與鳥,寫大自然。讀時我聯(lián)想到了海德格爾的話,現(xiàn)代的語言工具性太發(fā)達,使語言的詩性消失了,而詩的語言才關(guān)乎人的存在。他還說,世上有小言,有大言,無語的自然也說話,而且說的是大言。我覺得龔學明的這首詩說出的就是自然的大言。你看它表面上寫湖水,寫湖上的鳥,卻把人帶入存在,讓人感到一種棲居的詩意?!帮L來后,湖面才說上幾句話/將堤岸當作聽眾/我聽到的撞擊聲是一些細語”。如前所說,大自然也說話,而且是一種大言,但或許只有詩人才能聽到這種話語,聽到這種大言。就像人并不是隨時都說話一樣,湖面也不是隨時都說話的,詩人告訴我們,風來了,湖面才說上幾句話,而且它還把堤岸當作聽眾,在詩人那里,湖水對堤岸的撞擊聲,卻是一些細語,詩人體物是多么細致而有趣?!白矒袈暋迸c“細語”二者相反相成,形成了詩的張力,充滿了表現(xiàn)性,讓人感到大自然的無比奇妙。
詩人還告訴我們:“更多的時候/湖面將自己交給水鳥”,這個“交”字用得妙極了,如果說,上面湖水說話,把湖水寫活了,還比較表層,而這個“交”別出心裁,寫活了湖水的心愿,更深層也更靈動。湖對一般人來說,它就是湖,是一種存在的物,而在詩人那里,它卻充滿了生命情調(diào)。既然“湖面將自己交給水鳥”,那么,水鳥呢?下面的詩句多么精警:“它們時而滑行,用翅膀丈量湖面/時而用喙插入湖的身體/像過度的親吻,讓對方記住痛”。這一段深化了全詩的意境。人們時??吹胶嫌续B在飛,但在詩人筆下,湖與鳥卻成了對戀人,湖主動將自己交給水鳥,鳥在湖面上不是滑行,而是在用翅膀丈量湖面;它的喙插入湖水中,不是飲水,而是“過度的親吻”——之所以“過度”,是因為它的“喙”是“插入湖的身體”的,有點魯莽,不夠溫柔,因而,它的“過度的親吻”才會讓對方感到并“記住一種痛”!“丈量”、“吻”、“插入”、“身體”“痛”,都是一些平常的詞匯,但在這里卻都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意象與語義變得特別奇特而密集,讓人們自然而然地、也是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湖與鳥的依戀與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驚人的美。海德格爾要人們傾聽詩人,是因為只有詩人的詩句才能為人們傳達自然的大言,從而領(lǐng)悟棲居的詩意。
四
讀了《湖上空的鳥》后,我又讀到作者的一些八行詩,才真正意識到作者在有意進行著一種新詩形式的美學探討,他是想向傳統(tǒng)學習,寫出新的八行詩,想在短小的八行之內(nèi),呈現(xiàn)出精警的意象與復雜的詩理,而且與現(xiàn)今的一些過于口語化的詩不同,它的八行詩中還有一種當今詩壇不多見的文雅之美。這些都表明,龔學明在有意地寫他的新八行詩,并對自己提出了很高的美學要求,這似乎有點“與自己過不去”,然而,惟其如此,詩人的美學探討才顯得可貴,值得人們關(guān)注。
我們還是看一看他八行詩的具體寫作實踐吧。這是一首題為《隔岸的花》的八行詩:
風吹柳葉,柳葉快舔到水面,
碧水只有輕微之顫抖。
行人在河邊無目標行走,
忽然踩響石板,白鳥從草叢飛走。
對岸比這邊要好看,
飄逸的紅色在綠色中招搖。
陽光照亮全部的樹和房子,
沒有陰影,和閑言碎語。
這首詩的美是一種文雅的美,同時也帶有些玄思的美。前四句是寫“此岸”,后四句是寫“彼岸”,全詩將“現(xiàn)實”的“此岸”與“理想”的“彼岸”相互對照,相互呼應,經(jīng)營出一種帶有超現(xiàn)實意味的象征詩境。而詩中的句子,意象都十分自然,也十分講究。如寫“此岸”,“行人在河邊無目標行走,/忽然踩響石板,白鳥從草叢飛走”,寫得很實在也很傳神。再如寫“彼岸”,“陽光照亮全部的樹和房子,/沒有陰影,和閑言碎語”,現(xiàn)實中怎么可能沒有“陰影”,怎么能沒有“閑言碎語”呢?在理想的“彼岸”,這卻成了現(xiàn)實。這首詩有一種超驗的神秘的美,而且是通過精致的意象與復雜的理趣呈現(xiàn)出來的。
再看一下他的《荷花池》,這是許多人都寫過的題材,龔學明的八行詩又是如何表現(xiàn)這一題材的呢?
并不是有水處就有荷花,
荷花是有心人種出來的。
這如同愛情的來臨,
需要兩個人眉目傳情。
池中接下來的變化讓我吃驚——
風一吹,花和葉都風姿綽約。
而突然飛臨的一只白鳥,
令荷池之美達到了高潮。
前一段每個句子都簡單里帶著復雜,“荷花是有心人種出來的?!庇悬c像詩的詩眼,無形中照亮了這一段,而且也開出一個表現(xiàn)于荷花的新的意境。“池中接下來的變化讓我吃驚”,同樣,也讓讀者吃驚,作者以荷花池一種特別的動態(tài)的美為全詩作結(jié),讓人感動一種審美的驚異,同時這也把全詩的意境推向高潮。這多少讓我聯(lián)想起一些以動態(tài)的景致作結(jié)語的唐詩。全詩可以說寫得很簡約很別致,也很富動感,很美。
應該說,龔學明的八行詩中達到這樣一種水準的詩是不少的,他的詩作的水平大致是整齊的,顯示出了詩人對八行詩探索的執(zhí)著與具體創(chuàng)作的實績。
五
上面,我只是談了讀龔學明八行詩的一些具體感受,下面還想試談一下對龔學明探索八行詩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不成熟的感受。
中國新詩,時至今日,人們評價不很一致,這說明它本身還在探索之中。就今天的詩壇來看,主流還是受西方詩影響的自由體詩。另外,自由詩的口語化與“譯文體”的晦澀化也是頗有“市場”的。龔學明是在這樣一種詩壇背景下探索八行詩的,他探索八行詩的一個靈感,就是“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意識,新詩要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學習”。這使他的八行詩與此前新詩中的八行詩有了完全不同的質(zhì)的區(qū)別。
在龔學明看來,八行詩首先是一種詩的形式,說是“形式”而不說是“詩體”,顯示出了探索者的審慎。中國古代的律詩只有八行,卻能咫尺有千里之勢,讓人感到美不勝收,這可以說是值得人們借鑒的。新詩八行詩似乎就有這方面的用心,即想把詩寫得短點,寫得生動豐富點。就像我們前面讀到的那些八行詩,它的篇幅都是短小的,但短小的篇幅中卻藏有引人入勝的詩境與耐人尋味的詩意。自由與形式,對新詩或許是它的兩極。當能敲回車鍵的就是詩人的自由泛化之時,強調(diào)學習傳統(tǒng),講究詩的藝術(shù)形式,或許不失為一種對過度自由的救贖。新詩八行詩探索的美學意義或許首先就在這里。它強調(diào)詩的形式,強調(diào)向優(yōu)秀傳統(tǒng)學習。在新詩過分自由的現(xiàn)今,這樣的追求顯然是需要些識見與勇氣的。
在探索者看來,八行詩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形式,而且還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也是八行詩的重要美學特征。具體地講,八行詩要成為有意味的藝術(shù)形式,它就必須講究密集的意象與神奇的詩理,而且它們之間要達到一種奇妙的一致。而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不對詩的語言藝術(shù)提出極高的要求。這就是必須精煉,必須生動,必須有表現(xiàn)性,否則,寫出的八行詩就不可能像塊厚實的石頭,能壓得住,而且能讓人驚異,并能把人的思緒帶入更遠處的不在場,從而感受到美。探索者龔學明說,八行詩容不得語言的拖沓,應該說這是他作為八行詩探索者的創(chuàng)作心得,也可以說是八行詩在語言上的最基本要求。
還有一點,這就是八行詩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傳統(tǒng)詩歌語言的雅致之美。由于過于自由,我們現(xiàn)今的許多自由詩的語言變成了口水,有的甚至很粗俗;由于過度地模仿外國詩,我們有些詩歌的語言又變得很晦澀,讓人費解。而龔學明對八行詩的探索,明顯地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雅致語言的回歸。他的八行詩的語言很有特色,不完全是口語的,也沒有譯文體的難懂,它既有表現(xiàn)性又很節(jié)制,很耐讀,有詩味?;蛟S,我孤陋寡聞,似乎好久沒讀到這樣雅致的詩的語言了。在詩歌語言有粗鄙化與晦澀化傾向的現(xiàn)今,詩的語言的雅致化顯然應該是受到歡迎的。詩的語言的雅致化,或許也體現(xiàn)著龔學明的八行詩向優(yōu)秀傳統(tǒng)學習的一個方面。
當然,任何的探索總是會存在著難免的局限,如在具體的寫作上,八行詩如何不僅僅流于形式,而真正成為有意味的形式,這顯然是有一定難度的;再如,八行詩如何避免因過重形式而可能給人帶來的重復之感,這也是探索者應該加以考慮的。
就現(xiàn)有的情況看,龔學明對八行詩美學探索,可以說是自覺地接受著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啟迪,他對八行詩的形式有著自己美學方面的明確追求,而且,他還把這些都付諸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并取得了可以說不俗的成績。這些,都表明他的八行詩的美學探索是沉潛而嚴肅的,他探索是取得了實績的,這同樣也是我認為新詩八行詩的美學探索,應該引起人們關(guān)注的原因。
六
回首中國的新詩,它確實是在突破傳統(tǒng)中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白話詩(主要是自由詩)是從傳統(tǒng)舊體詩中掙脫出來的。中國新詩的發(fā)展接受了外國詩的營養(yǎng),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今,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需要對外國優(yōu)秀詩歌的借鑒,同樣,也需要對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繼承,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確實有許多優(yōu)秀的東西。關(guān)于中國新詩,我認為,它的發(fā)展應該是多元的,有多種可能的,而且,它也只能在不斷的真正的藝術(shù)探索中才能獲得發(fā)展與豐富,或者說,中國新詩的發(fā)展與豐富是需要借鑒與繼承的,但這些又必須是以自我的現(xiàn)實創(chuàng)造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